(4)抓住不放有一句话叫做“机遇”。与神相遇,与女性相遇,与自己也无可奈何的“命中注定的东西”相遇。这可说就是机会吧!
这种相遇,在灵感方面也很重要。由于能够和好对象、好刺激、好环境、好条件相遇,故能更多更早地诱发灵感。
可以说等待相遇的时机来临,也属必要。由于灵感的有效显现,这相遇具有重大关系,因此,在相遇的时机未来临之前,如操之过急,玩弄小聪明,则连本带利会统统丢掉。
所谓灵感方面的机遇,可以用“起劲”、“走运”、“兴致高”、“抓住机会”、“够气氛”等词语来表示。许多人做着各种努力,以求取这种“好的机遇”,同时,一旦遇见了,便努力紧紧抓住它不放。
有道是“机会之神只留前发”。一旦遇到机会,如不立即抓住,等它走过了,想要抓,也由于后面没有头发,故无从抓住。“运气来了”或者“兴致来了”就是一种机会,所以必须紧紧抓住。“劲儿”出现了,“气氛”够的时候,必须立即全力以赴。
下面,我们来谈两位作家的例子。
评论家张先生这样讲述他抓机会的辛苦,及与灵感相遇的苦心。
未开始工作以前,要磨蹭良久。太太这样批评他:“你简直是浸在浪费里生活着。”
早晨洗脸前,花一个多小时看报、喝茶、抽烟。饭后以散步、喝咖啡、打弹子消磨时间。非得做完这些,才能开始工作。
他说:“我并不是喜欢磨蹭,工作前这样打发时间,为的是想要找到什么契机。换句话说,还有一种心理想要打开工作上的僵局。这,最好是打弹子、玩玩扑克牌。
然而,一旦玩起来,由于喜好,故先前的想要打开僵局的念头被抛出九霄云外。由于能够忘却,故可以换换脑筋。”
这种换换脑筋,也是产生灵感的促进剂,所以很重要。
其次要谈的是漫画家呼延晓峰的故事。
据说,呼延先生每逢连画数日之后,创意就很难产生。比如元旦。在年底把元旦的画稿送出去,之后就把工作丢开,休息一个礼拜左右,之后就非常难过,他把所有的报纸都看遍,整天看电视,翻阅漫画杂志,把眼睛瞪得很大,结果全不行。
可是,玩时想漫画,看报刊杂志电视也是为了漫画,废寝忘食,专心一意为了漫画,这之后,第二天,漫不经心地走上街去。于是,等公交车时,创意忽然涌现了,坐上电车时,创意也来了,走进餐馆,又是一个创意……
呼延晓峰对上述现象,做了如此解释:“不过,我认为并不是只有那一天在电车上或餐馆里我才有漫画的启示,启示漂浮在脑海里,而且经常漂浮着。只不过平时即使那些启示悬在你的眼前,你也茫然无所知罢了。像王贞治一样,什么变化球都能打中一样,启示也能靠训练而获取的。”
正是所谓睁开慧眼!不过,要抓住漂浮中的启示,还是得靠平时的训练。
以上便是呼延晓峰为了和灵感相遇的苦心谈。
其实,他的故事,并不只是苦心谈而已,对于灵感的本质,也能给我们许多的指示。就是说,启示(灵感)虽然随时随地漂浮着,但很不容易看见(无法相遇),不过,这可以靠训练而抓住(相遇)。
其次,在长期休息之后,灵感会很难产生的说法,也很富于暗示性。这充分说明了灵感的一个特征:联想性,即“接二连三地涌现。”
(5)弃石累积有一句日本话叫做“弃石”,据日本国语辞典的解释,有下述各种意思:①要做日本式的高级庭园时,为增加情趣,在一些重点所在地自然置放的石头。②要做堤防或桥墩时,为护岸或控制水势而投入水中的石头。③下围棋时,明明会被吃掉,但为达成另外一个目的而下摆的子。④虽然目前并无直接利益,但预测到将来的利益而做的投资等等。
总之,弃石的意思,是从表面看来似为浪费的累积,其实却是有用之物的基础。
如果你认为这种弃石的“累积”对于合理的世界是必要的,而对于被认为非合理的灵感的第六感的世界却是不必要的、毫无关系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再优秀的电脑,如果资料不足、程式不完全,那么就无法期待良好的输出。
累积的效果不是加数而是乘数,就是说累积单位量之增大,能使累积效果作几何级数式的增加。比如,被认为有学习外语的天赋者,他学习第一个外国语言及第二个、第三个所花的时间,是依次递减的,这可以说是他在不知不觉间累积下来的语言学规则,对学习量的相乘效果吧!
“所谓天才便是组合的天才”,如此一语道破的,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一般所说是天才,多属灵感的天才,而这种灵感,便是“智性弃石”累积的相乘效果。包姆加尔典的“组合”想必也是指的这一点。
这是一个获得日本昆虫学会奖的某昆虫采集家的故事。他虽然号称昆虫采集的名人,但他说:“要达到第六感觉独钟的地步,我前后浪费了几年的时间”。有个熟悉的采集家,再怎么详细教他,也无法找到蚁狮(蛟蜻蛉的幼虫),就这样花掉了几年摸索的时间。可是有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跑来告诉他:“爸爸,有一只奇怪的虫。”走近一看,正是他多年寻求的蚁狮的珍种!就这样,这位采集家一下子领悟到蚁狮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情况。以后,凡是蚁狮可能有的地方,他都能直觉到,而且百发百中。
“几年来的浪费”其实并不是浪费,而是必须的弃石。
一直不断被投入水中的石头,要露形于水面,是在某一瞬间。这以前被投入的石头,似乎全部浪费掉了。然而,正是靠了这无数的石头,才会有石头露出水现。“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们也应该说:“灵感不是一天产生的。”
六、社会思维
1.社会思维简述社会思维就是群体思维。人类的思维从本质上说是群体性的。社会思维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原料是社会性的。在这里,社会性也包括了自然性,因为这种自然性是通过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而介入社会性的,并且成为人类思维的源泉。社会思维还包括人类思维的群体性,因为任何思维成果不仅是历史的继踵,也是现实的披肩,如果说思维成果是披肩继踵而来,那正好描述了历史和现实结果的必然。
(1)什么是社会思维恩格斯说: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一个人的思维吗?不是,但,它仅仅作为无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而存在。如果对恩格斯的话加以解释,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首先,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为社会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产物。
第二,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历史上和现实的无数人的思维的维续和发展,并且以社会思维的成果表现出每一个人的思维成果。
第三,社会思维是在一切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以群体、思维之间相互作用,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表现在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之中。社会实践是社会思维的表现形式。
第四,社会思维的另一表现形式是知识。没有社会思维,便没有知识。
第五,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任务是集体的共同的实践活动。人类集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机能形成和发展的惟一源泉,没有人类的共同活动,就没有今天高度发达的脑机能。,第六,人类早期的思维形式之一是形象思维。因为古代形象文字、神话、以及艺术等表现着集体的需要、情感和意志。
就是未来发展起来的灵感思维也是在社会需要的刺激之下产生的。
2.社会思维特征社会思维不同于个体思维的第一个特征是思维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主体接受客体、主观符合客体的思维结晶。所以思维的真实性是思维主体和被思维的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属性。思维越是接受客体的实际情况,它的真实性就越纯洁。然而。按照真实永远不可穷尽的原则,真实总是相对的,这是因为思维对象的暂时的不可知部分的属性和思维主体的目的性所造成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思维的第二个特征。
社会思维的过程是思维主体对社会信息的吸收、加工和释放过程,也就是生产社会精神产品的过程。由于思维主体所掌握的社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从而影响了主体对其思维对象的认识程度,这种程度的差别往往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差别,甚至南辕北辙。与此同时,主体的目的性、主体的原有信息量所形成的主体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的介入,约定了认识主体特有的个性品质和价值倾向,往往以不同的理性原则对客体的内容、形成进行评价和选择,这就给社会思维的第一个特性叠加了更加深沉的阴影,从而影响了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当然这种“阴影”有时也会“洗刷”客体本身给主体认识造成的困难度。
检验社会思维真实性的标准是社会的实践活动,衡量社会思维的价值尺度是社会需要和思维成果的社会意义,而以个体理性原则为尺度的价值倾向常常企图修正并取代社会思维的价值尺度,这就是社会思维的真实性之所以往往被扭曲的原因。
正因为这种扭曲,形成创造活动的障碍和困难。只有在努力克服个体价值不轨的倾向性,才能正确指导社会思维,指导创造活动。
思维的互补性,个体和人群创造力的发展就是这种互补性的表现。社会思维的互补性有自觉形成的属性,因为它是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思维的交互过程中实现的。与此同时,信息的增值就是社会思维的量和质的变化的表现。
现代决策、集体研究和集体创作不仅是现代人和人、人和群体、群体和群体的互补和共振,而且也是现代人和前人思维成果的互斥和共振。就是本世纪突起的边缘科学、断层科学也都是在共振中杂交而产生的。
社会思维的成果是在思维频率相同的情况下产生。思维频率是以集体的目的(集体的企望)、社会的需要(规范个人欲望)、个体的高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为元素的。他们之间相交、就会产生共振。因此任何集体思维成果的产生,也就是创造力的实现,都必须从基本相似的思维频率出发,才能产生共振现象。并且根据不同特征的波型了解被试者所想的词。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认为,凡物质运动都产生波,其波长=h/mv。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m是质量,v是速度。如果科学家能测出个体大脑在进行各种思维时的运动波长(或测出思维运动时波的质量与速度)就能获得思维波长。当群体成员的思维波长成整数比例时,就会产生共振,从而提高了群体思维的和谐性。
同样,当个体或群体的思维波长与思维着的对象(物质)也有这种关系时,创造活动就会顺利地发展。
3.社会思维的功能社会思维的功能来自社会思维的特征。“不管是以“力”为核心的“机械时代”,还是以“能”为核心的“电力时代”,还是以“知识”为核心的“信息时代”,社会思维既以信息为原料,又在生产着新的信息,并且通过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其进行传播。这就是社会思维的传播性功能。
社会思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推动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对观念产品和智力产品的需求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在迅速增长,观念产品和智力产品就是社会思维的成果。所以又是社会文明推动着社会思维的发展。因此他们二者是互为因果的。这种互为因果的机制形成了社会思维的能动的生产性。
不仅如此,社会思维还以科学和技术为中介向物质产品转化,形成社会思维的物化过程。任何个体的思维都不能认为是社会思维(也形成一定的物化过程的机制),但任何个体思维都是以社会思维的产品为原料,使思维机制自动化,并产生明显的社会效应。社会思维只有适应了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这就是社会思维的生产性功能。
以上这些功能有力地推动着创造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