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颈龙发现后不久,化石猎人又在巴伐利亚王国的岩石堆里找到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品种。一开始,大家者推测所发现的是某种蛇颈龙,居维叶是最早留意到这种动物的人,可惜连聪明的居维叶也对此一头雾水。他最初的想法是这些动物应该与鳄鱼、蜥蜴和蛇颈龙有着某些联系。
而真正把幻龙带进科学殿堂的是德国古生物学家梅尔,他把这种奇陉的动物以“孔奇龙”的名字介绍给了广大科学工作者。1年以后,另外一位叫穆斯特的古生物学家研究了一个基本相同的品种,由于他觉得这种动物算不上真正的蛇颈龙,因此将其定名为幻龙,意为“假的蜥蜴”。穆斯特是一位狂热的三叠纪化石收集者,他用他生命中的最后30年时间孜孜不倦地辛勤劳作,留下了为数可观的化石。巴伐利亚国王把这批珍贵的、大自然的财宝全部买下,并且交到了梅尔的手里让其研究。
梅尔是德国古生物学界的骄傲,他知识渊博,尤其精通比较解剖学,当然,他的工作也同样遭到了众多卫道士的非议和谩骂。他不负众望,对穆斯特留下的化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且绘制了精致的图画,这些成果即使是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仍然是科学史上不朽的杰作。梅尔正确地辨别出巴伐利亚三叠系地层发现的幻龙及其相关品种是一类全新的、完全不同于蛇颈龙的半水生型古爬行动物,这个结论到今天仍是正确的。
与蛇颈龙比起来,幻龙类的体形要小得多,即使是已知的最大幻龙类也没有最小的蛇颈龙大。它们营半水生生活,其身体构造与其他水生动物有很多共通之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狭龙与比其晚l亿年出现的沧龙相比,二者简直是大同小异。
从细节上看,幻龙类脖子细长,颈椎约20枚,身体呈纺锤形,尾音倒是比较短小,身上没有任何盾甲、厚鳞,因此它应该是一种皮肤比较平滑的动物。幻龙类脊椎的两端都略微向内凹陷,背部肋骨与躯干相接处为单头,颈后部肋骨为双头结构,这些特征正好与早期蛇颈龙很相似;幻龙类鼻孔比较大,其鼻眼距离要比蛇颈龙短;它的眼部没有发现保护巩膜的骨片痕迹;牙齿很长且向后弯;虽然头骨比早期蛇颈龙要宽大,但颌部结构和蛇颈龙相似,说明幻龙类也无法吞吃大块食物;幻龙类缺少胸骨,乌喙骨变大,但与蛇颈龙比起来还很小;幻龙类身体后半部有4枚荐椎,其与腰带的结合也比蛇颈龙弱许多;幻龙类四肢略有伸长,尺骨比肱部短、胫骨和腓骨也比股骨短很多,简单来说,就是幻龙类的胳膊比手臂长,大腿也比小腿长,而且是长1倍以上。
幻龙的这种肢体结构是明显的水生习性证据。此外,幻龙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的肩带和蛇颈龙基本一样,只不过没有蛇颈龙那般发达,这证明了幻龙类和蛇颈龙类是两种关系极为密切的生物。
说了这么多,你也许会问,幻龙类简直就是蛇颈龙与陆地爬行动物的过渡,是否表明它们就是蛇颈龙的祖先?很可惜,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幻龙类的身体结构已经高度特化,而在蛇颈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构造仍处于一种相对原始的状态。众所周知,特化了的身体结构是不可能再“退化”到过去的模样,这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杜氏定律。因此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幻龙类是一种和蛇颈龙祖先关系非常密切的动物,甚至密切到光看外表都未必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由于幻龙类的水生适应力不算十分强,因此它们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和同时期的肿肋龙、楣齿龙一样,幻龙类也是一种“地方特产”,基本上局限于西特提斯海地区。在它们为世人所知后,又有十几个相关属种的化石被陆续发掘出来,但直到20世纪初,人们仍未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找到过这种独特的鳍龙类爬行动物。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幻龙类在亚洲和美洲都有分布,只是数量远远不及欧洲多罢了。正如它们狭窄的活动范围一样,幻龙类的生活年代同样仅仅局限于三叠纪,当蛇颈龙出现后,幻龙类很快步上了灭绝之路。
作为一种生活年代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的动物,幻龙类的品种不算多,基本上可以分为幻龙和鸥龙两个科。
幻龙是整个幻龙大类里最早被认识也是认识得最全面的品种。一般身长3~4米,就当时来看,它们至多算中等个头,但与今天的水生爬行动物如鳄鱼、海龟等比起来,仍算是个大家伙。
幻龙的一大特征就是其小且细长的头骨,其几乎是扁平的,顶骨在枕骨后面向两侧凸出,略呈三角状,简单来说,就是幻龙的后脑勺儿略呈三角形。这也是我们快速分辨幻龙的诀窍。此外,幻龙的身体较宽,肋骨略微膨胀,尾较短;前腿明显较后腿短小,指间有蹼,肱部粗壮。根据以上特征,古生物学家猜测,幻龙是采用四肢“划桨”的形式游泳,而不像今天的鬣蜥和巨蜥那样主要靠尾巴在水中推进;不过也有人认为它主要靠侧向摆动来游泳,四肢只起到转舵的作用。幻龙的牙齿也很有意思,前部的较细长,后部的变得短小稀疏;和蛇颈龙一样,幻龙有着结构复杂的双重颌部内收肌,因此不难推测出它们可以像今天的鳄鱼一样进行陕速有力的猛咬,猎物一旦入口就很难净脱。
幻龙中还有一种巨大化的物种,名为巨幻龙。
巨幻龙发现于1994年,它生活在中三叠纪的欧洲。
它有着一个三角形的大头骨,一般身长都达6米,有些个体甚至长达8米。开始,古生物学家还没搞清楚它们和幻龙是什么关系,因此定了一个新属“副幻龙”,但目前古生物学家已基本认定,它是一个新的幻龙种而非新属,因此重新命名为巨幻龙。可惜的是,现在发现的巨幻龙都是些零散的化石,包括破碎的头骨、脊椎和一两条肋骨。
到了晚期,幻龙类中出现了鸥龙。它生活在中三叠纪,身长约3米;头骨细长低矮;眼窝后部区域大;颞孔延伸得比较长,比眼眶大;前齿向外凸出,状如蛇牙;胸部肋骨发达,但在尾部突然变得窄小;尾很长,占了全长的1/3强;肩带强壮,这是典型的鳍龙特征;前肢较后肢发达,前肢结构也很特别,与一般动物桡骨比尺骨粗壮恰好相反,鸥龙是尺骨比桡骨要宽大得多;腕骨已经硬化;指头变得非常弱小;有些鸥龙的前肢甚至进化到了鳍的式样,平时主要靠前鳍拨水来前进。
长期以来,中国都没有鸥龙化石发现,直到2002年,在贵州兴义发现了一个全新鸥龙品种,定名为兴义鸥龙。
兴义鸥龙发现时保存良好,骨架近乎完整,属小型鸥龙类,头骨细长,眼眶宽而颞孔狭长,腹肋细密,保留下来的尾椎确27节。目前我们了解的鸥龙主要分布于西欧、南欧和中亚,包括6个有效种,加上兴义鸥龙就是7个种了。虽然它不大,但是研究表明这是一成年个体,特别的是兴义鸥龙前肢比以前发现的鸥龙都要短,后肢明显比前肢长,这说明它可能是一种相对原始的鸥龙。
最后介绍一种在分类上与鸥龙类非常接近的幻龙——壳龙(汉译赛内西龙、色雷西龙),这是一种中三叠纪的幻龙科动物,体长2~4米,但它有点怪,缺乏幻龙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头骨上的大颞孔。壳龙颞孔并没有扩大,而鼻孔靠前,枕骨边缘也不像其他幻龙一样异常凸出。可以这么说,如果仅仅观察壳龙的头骨,你会发现它与蛇颈龙头骨并没多大差别。壳龙的腿骨变短、腰带僵硬,同时后趾骨发达,尾部宽厚,显示它们主要靠后肢在水中推进,这与前述鸥龙靠前肢“划水”的游泳技法大相径庭。目前有不少科普资料说壳龙是像现代巨蜥一样,靠侧向摆动身体游泳的,但我们根据以上骨骼分析不难看出,这是不负责任的猜测。壳龙天生就是追逐机器,它们会捕食肿肋龙这样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