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自多瑙河至爱琴海共集中5个集团军,计36万人,发动大规模进攻。塞尔维亚总动员约30万人,希腊投入12万人,黑山也出动1.2万人,在兵力上占有一定优势。
战争一开始,准备不足的保加利亚上层指挥即处于混乱状态,无法有效调动兵力,致使攻击未达既定目标。塞军很快占了上风,自7月1日起即转入反攻,迫使保军第四集团军仓皇溃退,损失多达2万余人。
希军所面对的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共3.6万人,在7月4日的交战中,保军全面败退,共有4227人战死,另有1977人受伤和767人失踪。希军共俘虏保军官兵6000余人和130门大炮,希军自身也有8700人的伤亡。此役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军所蒙受的一次最大的损失。
在争夺萨洛尼卡的战斗中,希军坚守成功,而保军则失败而退。
7月11日,希军和塞军在马其顿会师。此后,保军虽取得一些局部性胜利,但却无法扭转大局。
正在此时,在旁窥伺已久的罗马尼亚却乘机于7月10日向保加利亚宣战。
7月14-15日,罗军25万人越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领土,由于保军主力尽在西方和西南方御敌,国内空虚,无力阻挡罗军前进;7月23日,罗骑兵已逼近保首都索菲亚。罗军在前进过程中几乎未遇任何抵抗,所遭受到的唯一损失是突如其来的霍乱,导致罗军死亡6000余人。眼看昔日的敌人已尽陷内讧,一片混乱,土耳其遂决定趁火打劫,于7月12日向保加利亚突然发动进攻。土军20余万人投入战斗,7月19日,保军弃守亚得里亚堡;7月23日,土军重占该城。在战斗过程中,土军几未遭任何重大损失。和罗军一样,因遭霍乱来袭,共有4000多人死于该疾病。
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保加利亚只得寻求用外交手段来摆脱行将到来的灭顶之灾。7月22日,保王斐迪南通过意大利驻布加勒斯特大使向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发出求和呼吁。罗军随即停止进攻索菲亚,使保加利亚首都幸免兵燹之灾。此时欧洲列强也出面敦促交战各方尽快停火,随后罗马尼亚政府建议以布加勒斯特为和谈地点,得到塞尔维亚和希腊的同意。7月31日,交战各方签订停战协定。
经过10天艰苦的谈判,8月10日,由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和罗马尼亚为一方与保加利亚终于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依约,塞尔维亚得到马其顿的北部,希腊获得色雷斯的西部、伊皮鲁斯的大部和马其顿的南部,罗马尼亚几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南多布罗查。塞尔维亚和黑山瓜分了新帕扎尔的桑贾克。保加利亚损兵折将,只得到马其顿东南的一个小角落。
同年9月6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开始和谈。9月30日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它使保加利亚失去东色雷斯,同时土耳其还乘机收回亚得里亚堡。
在这两个和约签署期间,伦敦6国大使会议在1913年7月29日作出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的决议,但仍将它置于6国控制之下,为期10年;国家首脑为6大国挑选的君主。列强的控制则通过由7个成员(6大国代表6人和阿尔巴尼亚代表1人)组成的国际监督委员会来行使。国际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整个民事行政和全部国家预算,使阿尔巴尼亚的独立有名无实。阿尔巴尼亚问题的解决虽仅是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所诞生的一个小插曲,但对此后巴尔干半岛的局势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而6大国将科索沃划归塞尔维亚之举,则为巴尔干以后的动乱埋下祸根。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该半岛各国人民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保加利亚共有3.2万人阵亡,11万人受伤,3.4万人死于疾病;塞尔维亚则有36550人战死,5.5万人受伤;希腊损失虽少,但也有7732人战死,42869人负伤。对于这些小国,尤其是伤亡特别惨重的保加利亚来说,两次巴尔干战争意味着一整代人的消失。至于物质上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塞尔维亚的损失大约是5.9亿法郎,黑山的损失估计是1亿法郎,希腊的损失大概是4.67亿法郎,保加利亚损失最惨重,约为13亿法郎。如此巨大的损失对本来就很落后的巴尔干各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极大地阻碍了它们现代化的进程。
两次巴尔干战争改变了半岛的政治地图。如果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旨在摧毁土耳其在半岛的殖民统治,具有进步意义的话;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却是一场地道的兄弟阋墙之争,分裂了整个半岛。从此,以塞尔维亚、黑山等国为一方便和另一方保加利亚长期对峙、恶斗不止。欧洲列强则乘虚而入,利用巴尔干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挑起事端,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得益最多的首推塞尔维亚,因为它的土地增加到87500平方公里,人口也陡然增加了130万人,使一向担心南部斯拉夫人会团结起来反对自己的奥匈帝国深为不安,很早便制订了削弱,乃至消灭塞尔维亚的计划。还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前,奥匈帝国总参谋部便拨出2.05亿克朗用作进攻塞尔维亚的军费。1912年底,大批奥军被派往南伏依伏丁那,进入紧急动员状态,只等进攻令的下达。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认为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最大的危险是它将得到俄罗斯的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成为南部斯拉夫人联合的中心,为此必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消灭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后,奥匈帝国总参谋部断言,《布加勒斯特和约》使塞尔维亚的土地增加了一倍,从而大大降低了奥匈帝国的声威,如果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那么奥匈帝国就不能再算得上是一个大国了。奥匈帝国这种气势汹汹的对外政策得到了德国的支持,1913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公开建议奥匈用轰炸贝尔格莱德的办法来迫使塞尔维亚屈膝。
1914年7月,奥匈借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之机,未等情况查明,便决心“跟塞尔维亚人来一个一劳永逸的彻底清算”,频频向塞尔维亚施加粗暴压力,直至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得到法国支持的俄国决定此次不再退让,于7月31日实行总动员。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于1913年7月31日,恰巧过了一年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说明两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的因果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巴尔干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走近世界大战
19世纪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希腊人民首举义旗,于1822年宣布独立,但只有经过近10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才最终完成独立的大业。
1848年,革命浪潮席卷整个巴尔干,罗马尼亚各地都爆发要求独立的起义;同时塞尔维亚也要求建立独立的王国,并试图组成一个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在内的反土联盟,后来虽然都未成功,但却沉重打击了土耳其在巴尔干的殖民统治。
1875年,波黑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次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也向土耳其宣战。1877年4月,俄土战争爆发,在巴尔干各国人民的支援下,俄国迅速取胜。随着俄土战争的结束,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纷纷宣布独立。保加利亚则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取得了自治。
从此巴尔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由于各国统治集团都怀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力图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再加上欧洲列强的挑拨与干预,于是纷争和战乱也就接踵而至。
根据1878年3月所签订的《圣斯特法诺和约》,俄罗斯得以如愿以偿地建立起一个大保加利亚,并把它视为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支柱。但随后在英、德、奥匈的压力下,孤掌难鸣的俄罗斯只得让步,在6月召开的柏林会议上同意将保加利亚一分为三:巴尔干山脉以北的保加利亚本部为自治公国;巴尔干山脉以南的东鲁米利亚隶属土耳其素丹,由一信仰基督教的总督治理;马其顿地区则仍归属土耳其。马其顿地区杂居着不同民族,根据塞尔维亚在1899年所作的统计,当地共有6个民族,其中塞族人口最多,约有2048320人;而保加利亚几乎在同时所作的调查却提供一个完全不同的数据,称保加利亚人为1184036名,而塞族仅有700人。如此大的差异令人咋舌,从而引发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长期的马其顿之争。
1882年,塞尔维亚曾不宣而战,一度攻入保加利亚境内,更激化了彼此间的矛盾。1893年,“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成立,宣称要为马其顿的独立而斗争,使马其顿问题更显突出。
此外,巴尔干各国还积极谋求欧洲大国的支持,纷纷与它们结盟。1881年,塞尔维亚与奥匈签约,承诺不与他国签订任何条约,不在波黑等地怂恿任何反对奥匈的活动,并在经济上给予奥匈各种特权。1883年,罗马尼亚为从俄国手中夺回比萨拉比亚加入了德奥军事集团。而保加利亚则于1885年在未与欧洲列强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收回东鲁米利亚,使欧洲吃惊不小。为消除此事引发的不良影响,保加利亚和俄罗斯于1902年签订秘密军事协议,以抵制奥匈和罗马尼亚,随后又与塞尔维亚签约,要求在马其顿进行改革,以缓和两国关系。
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也积极开展活动,在巴尔干寻找盟友,以达到扩张的目的。1897年,俄国和老冤家奥匈帝国签订协议,划分了两国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规定巴尔干的东部归俄国,而其西部(含阿尔巴尼亚)则归奥匈。
为取得法国的支持,同年俄国又和法国签订秘密协议,两国商定不让奥匈势力延伸至萨洛尼卡,一旦现状被打破,则都拉斯划归塞尔维亚,而斯库台则成为黑山的首都。
波黑和马其顿一样,杂居着穆斯林、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三个民族,极易引发内部纷争,同时也引来欧洲列强贪婪的目光。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波黑划归奥匈管辖,此后一直是奥匈觊觎的对象。1908年9月,奥匈外交大臣爱伦泰尔和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秘密会晤,私下达成口头协议,即奥匈吞并波黑,而俄国则在黑海海峡取得优势地位,但并未留下书面文件,也未规定何时将该协议付诸实施。10月6日,奥匈却突然宣布吞并波黑,整个欧洲为之愕然,对俄国说来更如晴天霹雳,伊兹沃尔斯基是在去巴黎的火车上得悉这一消息的,顿觉狼狈不堪,却又无可奈何。
奥匈悍然吞并波黑激起塞尔维亚人民的无比愤怒,1911年成立“要么联合,要么死亡”的激进组织,亦称“黑手党”,宣誓要不惜一切,将奥匈逐出南斯拉夫人民居住的土地。
1911年爆发了意土战争,土耳其在战争中节节受挫,促使巴尔干各国加速联合起来,以便进一步动摇土耳其在巴尔干的殖民统治。
1912年3月13日,经过长期接触和谈判,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终于签订了针对土耳其的秘密协定,双方就棘手的马其顿问题达成协议,商定一旦对土战争取得胜利,马其顿的北部归塞尔维亚,其余大部分归保加利亚,至于尚有争议的部分则由俄国沙皇来裁定它最终的归属问题。接着4月29日,两国又签订了军事协议。5月,希腊也和保加利亚签署了针对土耳其的秘密协定;接着,希腊又和塞尔维亚及黑山结盟。这样,除罗马尼亚外,各巴尔干国家终于组成了一个反对土耳其的政治和军事同盟。
1912年10月8日,黑山首先向土耳其宣战,接着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也相继投入反土战争。士气低落的土耳其军队无力抵抗,节节败退,只得在12月3日签订停战协定。但土耳其仍心有不甘,于1913年2月重燃战火,不过仍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只得再次求和。
5月30日签订的伦敦条约使保加利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塞尔维亚据约得到了包括争议地区的马其顿大部分,希腊则夺取了萨洛尼卡。为此,心存不满的保加利亚遂决定用武力来迫使昔日的盟友改变这一现状。
1913年6月29日,过高估计自身实力的保加利亚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开始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军未能迅速取胜,此时在旁观战多时的罗马尼亚突然加盟塞尔维亚和希腊一边,对保加利亚展开猛攻,土耳其则趁火打劫,对保加利亚宣战。保加利亚顿时四面受敌,只得放下武器求和。
1913年8月10日签订的《布加勒斯特和约》使保加利亚蒙受屈辱:马其顿的大部分划归塞尔维亚,其余部分及色雷斯(包括萨洛尼卡)则给了希腊,罗马尼亚得到多布罗加,土耳其则重获亚得里亚堡,得以在巴尔干重新站住脚跟,保加利亚却相形见绌,可说是一无所得。
两次巴尔干战争使半岛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