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Who is the profe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Somone is the profe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麻省理工学院的那位语言学教授是谁?》麻省理工学院某人是语言学教授)
以上一些例句(〈12〉—〈24〉)也许包括了通常认为是预设的核心现象。但是,请记住:这种现象的取舍取决于我们对预设的定义(因为预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5.4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一些学者认为,自然语言有两类不同性质的预设: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5.4.1 语义预设
当前,语言学家们有两种主要的语义理论可用:一种是真值条件理论,另一种是以语义特征为基础的语义理论(这种理论假设所有的语义关系都能按句子分解成的原子概念或语义特征来定义)。
但是,列文森指出:把预设纳入真值条件理论,就必须把预设的性质看作一种特殊的蕴涵。这样,就要求对语义理论的整个逻辑结构作重大修正。如果借此可以解释预设的特性,这种修正也许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任何这样的理论在原则上都是不成功的。使这种预设的语义理论遭受失败的因素是预设表现的两个基本特性: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和投射的特殊性质(peculiar nature of the projection problem)。
那么,把预设纳入以语义特征为基础的语义理论行不行呢?列文森指出:这种语义理论的特性远不像逻辑模式有明确的定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它能适应处理新假设的语义关系。因此,卡茨和兰根道(KatzandLangendoen,1976)认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supposition)是一种完全可行的概念,并且当它纳入特征分析语义学时实际上是惟一可行的概念。可是,这类理论的目的在于把关于语言的语义的知识跟关于世界的知识强行分离开来,划定较小的一组原子概念只满足语义学的描写要求。这种观点的语义学关注的是不受语境制约的、稳定的词义和句义。事实证明:卡茨和兰根道的建议完全不能处理投射问题。
实际上,没有一种关于预设的语义理论是可以成立的。
现在我们简要地谈谈可取消性和投射问题。
5.4.1.1 关于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
预设显著的特性之一是在一定的语境里会消失,无论是在直接的语言上下文或不太直接的话语语境,还是做出相反假设的语境里。导致预设消失的语境因素分为两种:语境中的语言因素和语境中的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的例子,如:
〈25〉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his exams.
》John tried to pass his exams.
(约翰未能通过考试》约翰试图通过考试)
但如果把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his exams放入下面这样的话语之中:
〈26〉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his exams.Infact he didn"t even try.
(约翰未能通过考试,事实上他连通过考试的试图都没有)那么原话的预设(约翰试图通过考试)就被取消了。
〈27〉You say that someone in this room loves Mary.Well may be so.But it certainly isn"t Fred who loves Mary.And it certainly isn"t John…(We continue in this way until we have enumerated all the people in the room).Therefore no one in this room loves Mary.
(你说在这个房间里有人爱玛丽。好吧,也许是如此。但爱玛丽的肯定不是弗里德,也肯定不是约翰〈我们继续用这种方式直至列举出这个房间里所有的人〉。因此,在这个房间里没有一个人爱玛丽。)
这里的每个分裂句(例如it certainly isn"t Fred等)都预设〈28〉:
〈28〉Someone in this room loves Mary.
(在这个房间里有人爱玛丽)
但这大段话的整体意图正如结论所言显然是说服听话人(You)在这个房间里没有人爱玛丽。因而“在这个房间里有人爱玛丽”的预设被取消了。非语言因素的例子:
〈29〉Sue cr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苏在完成她的论文之前哭了)
〈29〉预设〈30〉:
〈30〉Sue finished her thesis.
(苏完成了她的论文)
但比较〈31〉:
〈31〉Sue died before she finished her thesis.
(苏在完成她的论文之前死了)
〈31〉当然不可能预设〈30〉因此,在〈31〉里预设〈30〉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31〉断言的死亡在(预期的)完成她的论文这件事之前,发生,由于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之后不能做什么事,因此苏不可能完成她的论文。这种根据语句的蕴涵和对肉体凡胎的背景假设得出的推理与预设〈30〉冲突。因此在这个语境或一系列信仰背景里该预设被取消了。
预设的可取消性,不可能满足语义预设必须是一种不变的关系(即如果P在语义上预设Q,则P总是在语义上预设Q)的要求。5.4.1.2 关于投射问题(The Projection problem):兰根道和萨文(Langendoenand Savin,1971)曾假设复句的各个预设的集合是各个分句预设的简单相加,即如果S0是由分句S1,S2…Sn组成的复句,那么,“S0的预设=S1的预设+S2的预设…+Sn的预设”。例如:
〈32〉S0 为:John stopped accusing Mary of beating her husband.
(约翰停止谴责玛丽打丈夫)
〈33〉S1为:John accused Mary of beating her husband.
(约翰谴责过玛丽打丈夫)
S1(〈33〉)的预设是〈34〉:
〈34〉John judged that it was bad for Mary to beat her husband.
(约翰认为玛丽打丈夫是坏事)
〈35〉S2为:John stopped doing it.
(约翰停止做此事)
S2(〈35〉)的预设是〈36〉:
〈36〉Before time T,John doing it.
(在时间T之前,约翰做过此事)
那么,复句S0(〈32〉)的预设就等于S1 (〈33〉)的预设(〈34〉)加上S2 (〈35〉)的预设(〈36〉)即复句S0 (〈32〉)的成立,必须满足这样两个条件:(1)约翰认为玛丽,打丈夫是件坏事;(2)约翰在时间T之前曾谴责过玛丽打丈夫。
必须指出:这种对复句预设的处理过于简单化了。事实证明,要制定一种理论去正确地预测各个分句的预设有哪些在组合成的复句中实际上得以存留下来是极端困难的。这个组合问题就是所谓预设的“投射问题”。
投射问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预设在语境中保持而蕴涵消失:
预设保持而蕴涵消失的最明显的一类语境是否定句。例如:
〈37〉The chief constable arrested three men.
(警长逮捕了三个人)
〈38〉There is a chief constable.
(存在一名警长)
〈39〉The chief constable arrested two men.
(警长逮捕了两个人)
〈37〉预设〈38〉并蕴涵〈39〉。如果否定〈37〉,使之成为〈40〉:
〈40〉The chief constable didn"t arrest three men.
(警长没有逮捕三个人)
那么,预设〈38〉保留,但蕴涵〈39〉消失了。除了否定句外,还有别的语境:其一,模态语境,即嵌入像(posible可能)thereis a chance that,(有可能)等模态词的语境。例如:
〈41〉It"s possible that the chief constable arrested three men.
(有可能警长逮捕了三个人)
〈42〉There is a chief constable.
〈43〉The chief constable arrested two men.
〈41〉继续预设〈42〉,但显然不再蕴涵〈43〉,因为不能只依据事态的可能性做出事态的任何部分都是真的这样的逻辑推理。其二,这组语境是由连词and(和),or(或),if…then(如果…那么)及其对应词构成的复句。例如:
〈44〉If the two thieves were caught again last night (then)P.C.Katch Willl get an honourable menion.
(如果两个贼昨夜再次被捕获,〈那么〉凯奇将得到表扬)
〈45〉A thief was caught last night.
(一个贼昨夜被捕获)
〈46〉The two thieves had been caught before
(两个贼过去曾被捕获过)
〈45〉不再是〈44〉的蕴涵,而预设〈46〉保持不变。
卡图南(1973)列出了很长的一张词语清单,这份清单包括叙实动词、模态词、否定词等。他把这类词叫做“渗漏词”(holes),因为它们允许各预设向上渗漏到整个复句,但使蕴涵受阻。
第二方面:预设在语境中消失而蕴涵保持:
预设在复句中消失的最直接的情形发生在句子的预设在并列句中被公开否认。例如:
〈47〉John doesn"t regret doing a useless PhD in linguistics because in fact he never did do one!
(约翰不后悔得了一个无用的语言学博士学位,因为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得过)
这样,预设(约翰得了一个语言学博士学位)就被公开否认了。此外,预设消失还有一种可能性,荷恩(Horn,1972)称之为“中止”(Suspension)。使用后续的if从句(if-clause)可以很自然地中止说话人理应表达的预设。例如:
〈48〉John didn"t cheat again,if indeed he never did.
(约翰没有再一次诈骗,如果他曾经确实诈骗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