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态的好坏,其实都是自己可以把握的,你可以选择好心态,也可以选择坏心态。当你选择好心态时,你的心态就是积极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你无论做什么、看什么,都能够感受到美好的一面,都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反之,则是不幸与痛苦。因此,选择积极的心态,命运也会因此而改变。
物质上可以贫穷,精神上必须富有
一般情况下,“贫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物质上的清贫,如缺衣少粮;另外一种是精神上的贫穷,如没有进取心,喜欢依赖他人,没有人生奋斗目标等。
这是两个人所写的:
一个人写道:一位富甲一方的企业家到西南某省的一个贫困地区考察。当他目睹当地一户贫困人家吃饭的情景时,禁不住为之落泪。原来,这户人家全家老小吃饭用的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菩萨心肠的企业家无比同情,便许诺给这户人家以物质上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因为他看到这户人家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
另一个人写道:一位记者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里“送温暖”。这位女工的丈夫几年前病逝,欠下了好多债,她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还有残疾。女工用微薄的薪水供养三个人,还要还债。但记者在见到这位女工时,却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就像她的房间一样明朗: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灶间的调味品尽管只有油、盐两种,但油瓶和盐罐被擦得干干净净。记者进门时女工递给她的拖鞋,鞋底竟是用旧解放鞋的鞋底做的,再用旧毛线织出带有美丽图案的鞋帮,穿着既好看又暖和。女工说,家里的冰箱、洗衣机都是邻居淘汰下来送给她的,用用蛮好;孩子很懂事,做完功课还帮她干活……
这是两个人所看到的:
一个人看到:在一个美丽的乡村,一天来了一个乞丐,这个乞丐看上去只有30来岁,长得很结实。乞丐每天端着一个破碗到村民家中讨饭,他的要求不高,无论是稀饭还是馒头,他从不嫌弃。
日子稍稍长了,便有人看中他的身材和力气,想让他帮着打打零工,并许之以若干工钱。岂料此等好事,该乞丐却一口回绝,说:“给人打工挣钱多苦,远不如讨饭来得省力省心。”
另一个人看到:每天傍晚,某居民新村都会有一个老人到垃圾箱里捡垃圾。老人是个驼背,这使得他原本就矮小的身材愈发显得矮小。老人每次从垃圾箱里捡垃圾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战斗。为了捡到垃圾,他必须将脸紧紧地贴在垃圾箱的口儿上,否则他的手就不足以够到里面的“宝贝”,而那个口儿正是整个垃圾箱最脏的地方。
每次老人捡完垃圾都像打了一场胜仗,他完全不会顾及别人脸上的那种鄙夷。看着那些可以换钱的“战利品”,走在新村的小路上,他总是显得格外高兴。
这是两个人说的。
一个人说:同样是贫穷,一种是不思进取的懒惰,一种是直面生活的勤勉;一种是人格的湮灭,一种是不屈的抗争。两种境遇确实让人唏嘘。
另一个人说:是呀,同样是贫穷,有的人会贫困潦倒,有的人却是心在梦在。难怪有人断言,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
心灵的选择
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误会或摩擦,那么,如何调解呢?有的人选择用“孔雀尾羽”,有的人则选择用“匕首”,当然,不同的选择就意味着不同的人生结局,而每一种决定自身命运的选择,其实都是心灵的选择。
十多年前,一位旅行家到马来半岛旅游。半岛地处热带,雨林蓊郁,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奇异鸟类在空中飞翔鸣啭。海岸边,碧波荡漾,沙滩如玉。岛上的土著居民一身阳光染就的健康肤色,从容而快乐。自然风光让旅行家如痴如醉,淳朴民风更让他流连忘返。特别是偶然遇到的一场奇异的决斗场面,更让他眼界大开。
决斗者是两名萨凯部落的男青年,几乎一样健壮、一样帅气。他们满脸严肃地走到决斗的地点,****着上身,一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神情。令旅行家大惑不解的是,决斗者的手中,既没有枪,也没有剑,而是一人握着一根孔雀翎,他们握住上端的羽梗,将下端圆圆的中间有一只美丽“眼睛”的尾部指向对方,找好适当距离站定。
决斗开始了,只见他们举起“武器”,把那美丽的“眼睛”触向对方****的上身,而且专找那些最薄弱的地方,千方百计地给对方搔痒。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表情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不共戴天”慢慢地变成了“忍俊不禁”,最后,一方终于难耐“折磨”,控制不住笑出声来,决斗即告结束。决斗的双方竟然戾气全消,互相拍拍肩膀,一前一后地离开了。
旅行家问导游:“这是不是一场特意安排的幽默表演?”导游肯定地回答:“绝对不是。这是萨凯部落的一个传统习俗,什么时候产生的不知道,但确实已流传了好多年。在这个部落里,一个人若以为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便可以用决斗来泄愤。决斗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你刚才看到的。”
决斗的时间没有限制,可以从早搔到晚,直到一方笑出了声,方告结束。先笑者为输家。笑过之后,冤家对头往往会握手言和。刚才的两个小伙子是一对情敌,为一个姑娘互不相让,所以只好决斗。决斗后胜者高兴,输者也心悦诚服,因为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早已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观念。这样的决斗,不仅能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双方身体都不会受到伤害,更不会造成流血。
旅行家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绝对没有想到在这个近乎原始的地方,竟然存在着如此高超的生存智慧,如此充满艺术魅力的维护尊严的方式。这使他突然想起了来自另外一个民族的一个传说:
一个美丽的姑娘,一个优秀的小伙子,两个人都在心里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但两个人的自尊心都格外强烈,姑娘的自尊甚至变成了一种极端的虚荣。姑娘的周围还有其他许多追求者。追求者的众星捧月,使姑娘放不下架子向自己真正所爱之人表明心迹,甚至荒唐地提出只有跪下求爱她才能答应。这个要求让小伙子左右为难,若不跪下,自然得不到心爱的姑娘;而若真的跪下,自己的尊严就会丧失殆尽。最后,爱的力量占了上风,小伙子咬着牙跪了下去。正当姑娘一边觉得心满意足,一边又暗自鄙视下跪的小伙子时,小伙子突然拔出匕首,刺进姑娘的胸膛,接着拔出匕首又刺进自己的胸口……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一个得到了虚荣,一个维护了尊严,而代价是——同归于尽。
旅行家还是一位研究地理和人文的专家,他由此联想到:人人都有尊严,人人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由于方法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是用孔雀翎维护尊严,还是用匕首维护尊严?是善良宽容,还是自私狭隘;起决定作用的似乎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心灵的选择。他觉得这次旅行收获很大,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成了一篇文章。
可惜的是,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没有读到它。
问问自己,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摩擦时,会选择哪一种解决方式呢?如果是前者,说明你是一个宽容、善良的人,你的选择也会为你带来心灵的平静与祥和;如果是后者,你的选择将是两败俱伤。所以,无论心灵作出怎样的选择,都要慎重,要以和为贵。
抛开坏心情,迎接新处境
没有谁不想拥有好心情,但好心情是靠自己创造的,不是天生就有的。但是,生活中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如意,当这些不如意破坏了我们的心情时,我们不能沮丧,而是要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
我们想拥有好心情,就得从原有的坏心情中开脱,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请放下心情的包袱,好好检视清楚,看看哪些是事实,把它留下来,设法解决;哪些是垃圾,是给自己制造困扰的想法,要狠下心来,把它抛开,就能应付自如。
在《星云禅话》中有一则故事,讲得很生动,对我们很具有启发意义。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人,经过险峻的悬崖时,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时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听好!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松开。”但是旅人执迷不松手,他说:“把手一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旅人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松开。这样一位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坏心情就是紧抓住某个念头,死死握紧,不肯松手去寻找新的机会,发现新的思考空间,所以陷入愁云惨雾中。
其实,人只要换个想法,调整一下态度,或者更动一下作息,就能让自己有新的心境。只要我们肯稍作改变,就能抛开坏心情,迎接新处境。
有个女人习惯每天愁眉苦脸,小小的事情似乎就能引起不安、紧张。孩子的成绩不好,会令她整天忧心;先生几句无心的话,会让她黯然神伤。她说:“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的心中盘踞很久,造成坏心情,影响生活和工作。”有一天,她有个重要的会议,但是沮丧却挥之不去,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庞,竟然无精打采。她打了个电话问朋友:“我该怎么做?我的心情沮丧,我的模样憔悴,没有精神,怎么参加重要的会议?”朋友告诉她:“把令你沮丧的事放下,洗把脸把无精打采的愁容洗掉,修饰一下仪容以增强自信,想着自己就是得意快乐的人。注意!装成高兴充满自信的样子,你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很快地你就会谈笑风生,笑容可掬。”她照着去做,当天晚上在电话中告诉朋友说:“我成功地参加了这个会议并争取到了新的计划和工作。我没想到强装信心,信心真的会来;装着好心情,坏心情自然消失。”
人要懂得改变情绪,才能改变思想和行为。思想改变,情绪会跟着改变。这里有几则练习技巧:
当我们需要打起精神应付一件事情时,可以用上面的方法。经常培养好心情,认清坏心情的背后一定有不少垃圾思想和消极情绪,要把它们扫地出门。
多读励志类的书,它们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改变情绪的效果。
注意仪容:挺直身子,抬起头来,衣着更要端庄。萎靡不振的表情,是招惹霉运的根本原因。
学习在危机中保持冷静,在紧张时给自己松弛的机会,如运动、静坐、旅行等。
下次,当你遇到坏心情时,你不妨采用以上方法去尝试调整心情,记住:只有调整好心情,我们的心情才会好。
为自己活一次
生活中,有的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很不开心,是因为很少照顾自己的情绪,而总是为别人而活。如果不想参加同学聚会,但担心别人对自己有看法,因些就强迫自己去参加,结果人去了,心却不快乐。所以,在一些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适当地说不,要遵从自己心灵的主宰,为自己活一次,而不是时时、刻刻顾及别人。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不管是什么社交活动,假如你的朋友和同事都参加而你偏说“我不去”,多半会有人问你:“为什么?你是不合群呢,还是另有原因?”再不然,有人会打量你一眼,然后故不做声,逼迫你非解释原委不可。
我得申述我的见解:朋友间的交情固然可贵,但我们大都过分忙于交际,疲于奔命参加聚会,结果是上了自己的当,失去比“社会调适”重要得多的东西。古人称它为“沉思”,是在离群独处时默想,并询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在这段时间不再为取悦别人而摆出笑脸,也大可脱掉鞋子,为所欲为,哪怕什么都不做,也没有关系。
不久前,一位朋友打电话来,问我和丈夫可否驾车顺道去接她,一起去参加宴会。我们到达她家时,我丈夫问她:“查理病了吗?”那时是黄昏,我们看见她丈夫查理懒洋洋地躺在后院的吊床上。
“他没有病,他是在沉思。”她说。
我俩觉得她的答话很古怪,一时呆住不做声,然后迅即改换话题。心想:或许查理变成了“十三点”。
宴会后送她回家。我们走进屋时,谨慎地用开玩笑的口吻询问查理:“沉思进展得怎么样?”
“好极了,”查理说,“你们到院子里来,我要让你们看些东西。”我们走到后院,查理用手指着说:“瞧瞧那些星星。”
我依然疑心查理是否有点问题,但我还是仰望天空。不一会儿,我把查理和其他人都置于脑后。我好久没有在明朗的夜里仰望天空了,简直忘了它多么美。
查理说:“我今天上班,遇到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今晚我到院子里来时,认定那问题已经没有解决的希望。不料我躺下来欣赏美丽的天空,躺得越久,那问题便似乎变得越小。我现在虽然只解决了问题的一部分,但深信已经没有困难了。”我不禁忖度,如果查理今晚赴宴,结果会怎样?他会不会认定那个问题太难而无法解决呢?
我们不仅需要抽暇详细考虑自己的问题,也需要抽暇让自己的思潮任意奔流起伏,以便多了解自己。其实,所谓社会调适,不外乎自己喜欢别人而又被别人喜欢罢了。研究行为学的专家不是一再指出,我们喜欢别人的程度是跟我们喜欢自己的程度成正比例的吗?我们必须偶尔抽暇跟自己打交道。
我绝对相信:生活要过得持平,生命才能够完整无缺。我们必须跟别人共处以及从事社交活动,但也必须偶然离群索居,以便反省沉思;我认为我们每次反省沉思之后,精神会更焕发,意志会更坚强,也更能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成员。因此,每当我们应酬太多,渴望晚上待在家里静思时,我们尽可说一声“我不去”,不必因为说这话而感觉难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