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与朋友出去参加社交活动时总是显得很笨拙,惟一使她感到自信的地方和时间是在厨房里烤制面包的时候。她非常渴望成功,但是鼓起勇气从家务中走出去,作出决定去承担具有失败风险的羞辱,对她来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终于认识到自己要么停止成功的梦想,要么就鼓起勇气去冒一次险。黛比这样讲述自己的经历:
“我决定进入烹饪行业。我对我的妈妈爸爸以及我的丈夫说:‘我准备去开一家食品店,因为你们总是告诉我说我的烹饪手艺有多么了不起。’”
“‘噢,黛比,’他们一起阻止道,‘这是一个多么荒唐的主意。你肯定要失败的。这事太难了,快别胡思乱想了。’你知道,他们一直这样劝阻我,说实话,我几乎相信他们说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不愿意再倒退回去,再像以往那样犹犹豫豫地说‘如果真的出现……’”
她下决心要开一家食品店。她丈夫始终反对,但最后还是给了她开食品店的资金。食品店开张的那一天,竟然没有一个顾客光临。黛比几乎被冷酷的现实击垮了。她冒了一次险,并且使自己身陷其中。看起来她是必败无疑了。她甚至相信她的丈夫是对的,冒这么大的险是一个错误。但是人就是这样,在你已经冒了第一个很大的险以后,再去面对风险就容易得多了。黛比决定继续走下去。
一反平时胆怯羞涩的窘态,黛比端着一盘刚烘制的热烘烘的食品在她居住的街区,请每一个过往的人品尝。有件事使她越来越自信:所有尝过她的食品的人都认为味道非常好。人们开始接受她的食品。
今天,“黛比·菲尔茨”的名字在美国数以百计的食品商店的货架上出现。她的公司——“菲尔茨太太原味食品公司”是食品行业最成功的连锁企业。今天的黛比·菲尔茨已经成了一个浑身到处都散发出自信的人!
黛比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自信,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确不如他人,但经过努力,很可能在另外一些方面胜过他人,当找到自己的长处并将其发扬时,我们就找到成功的捷径了。
摒弃自怜,树立信心
人是万物之灵,通过大脑的思考,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还能通过自己的信念意志去控制、改变自己的方向,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际遇。
1946年的秋天,26岁的汪曾祺从西南联大肄业后,只身来到上海,打算单枪匹马闯天下。在一间简陋的旅馆住下后,他就开始四处找工作。工作显然不好找,他便每天在胳肢窝里夹本外国小说上街。走累了,他就找条石凳,点燃一支烟,有滋有味地吸着,同时,打开夹了一路的书,细心阅读起来。有时书读得上瘾了,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抛到一边,一颗心彻底跳入文字里沐浴。
日子越拖越久,兜里的光洋越来越少;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尝试的路子都尝试过了。终于,有一天下午,一股海涛般的狂躁顷刻间吞噬了他!他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像一头暴怒不已的狮子,拼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馆里的茶壶、茶杯,烧毁了写了一半的手稿和书,然后给远在北平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诀别信。信邮走后,他拎着一瓶老酒来到大街上。他边迷迷糊糊地喝酒,边思考一种最佳的自杀方式。他一口口对着嘴巴猛灌烧酒,内心里涌动着生不逢时的苍凉……晚上,几个相熟的朋友找到他,他已趴到街侧一隅醉昏了。
还没有从自杀情结中解脱出来的汪曾祺很快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沈先生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沈先生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沈先生在信中谈了自己初来北平的遭遇。那时沈先生才刚刚20岁,在北平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梦想着用一支笔闯天下。但只读过小学的沈先生最终成功了,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作家。读着沈先生的信,回味着沈先生的往事和话语,汪曾祺先是如遭棒喝,后来一个人偷偷地乐了。
不久,在沈先生的推荐下,《文艺复兴》杂志发表了汪曾祺的小说。后来,汪曾祺进了上海一家民办学校,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再后来,他也和沈先生一样,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
很多人在困境中只知道哀怨、迷茫,却从不知道天无绝人之路。你可能没有很明显的长处,但只要有一个优点,如沈从文先生所言“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并懂得利用这一优点时,就能产生信心,突破困境,从而成为自己梦想的那种人。
在关键时刻敢于表现自己
人生的很多机遇都是要靠自己把握的,世间伯乐不多,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不一定有和伯乐“面对面”的机会,这时,你就要把握机遇主动亮出自己。
黑海涛在成名以前同样是一位普通人,而如今却是奥地利皇家歌剧院的首席歌唱家。
黑海涛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机会难得,当时许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这位歌王听一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瓦罗蒂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有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歌者就是从陕北山区来的学生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面见帕瓦罗蒂的背景,于是他要凭借歌声推荐自己。
听到窗外的歌声,帕瓦罗蒂说:“这个学生的声音像我。”接着他又说:“这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我要见他!并收他做我的学生!”后来,帕瓦罗蒂亲自张罗黑海涛出国深造事宜(但终因其他因素而未拿到签证)。1998年,意大利举行世界声乐大赛,正在奥地利学习的黑海涛写信给帕瓦罗蒂。于是,帕氏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终于使黑海涛成行,并在那次大赛上获得名次。
这个奇迹告诉我们,你是千里马,但是你还得选择“叫”。
如果没有黑海涛那一嗓子《今夜无人入睡》,此刻他或许会在一个中学当音乐老师。
伯乐相马是我们一个国粹式的典故。那故事说,看遍了槽上拴的马,正当伯乐失望地就要走开时,这时在马厩的一角,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突然清亮地嘶鸣起来。“听声音我就知道是一匹良马,虽然它那么瘦,那么卑微,主人用拉车的标准衡量,故而嫌弃它。其实,它的抱负不在车辇与槽头呀!”伯乐说着,走过去,抱住这匹可怜的马。是那不同凡响的一声,成就了它千里马的命运。
主动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别人才能发现你,如果金子总是埋在地下,它又怎么会有发光的机会呢?做人也如此,不要总是等别人来发现你,在恰当的时机,你不妨用“叫”来吸引伯乐,争取改变命运的机会。
磨砺意志,勇往直前
不少人渴望走平坦的路,希望过平静安详的生活,但是,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得到这一切呢?
鉴真和尚刚刚剃度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了寺里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芒鞋。住持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芒鞋做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一双芒鞋都穿不破,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双鞋子,我是不是该为庙里节省些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高僧?”
鉴真说:“我当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高僧。”
住持捻须一笑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我俩在这路上走一遭,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听了,微笑着拍拍鉴真的肩说:“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碌碌无为的人,不栉风不沐雨,没有起也没有伏,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脚步抬起,什么也没有留下;而那些经风沐雨的人,他们在苦难中跋涉不停,就像一双脚行走在泥泞里,他们走远了,但脚印却印证着他们行走的价值。”
鉴真惭愧地低下了头。
选择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不经历风雨、没有起伏的人总想在一片坦途上行走,终究不会有任何的收获。或许有时命运会将我们置于忍无可忍的痛苦深渊,就像住持要鉴真走泥泞的路一样,但我们不能放弃这个磨炼自己的机会,要认识到只有经过风雨洗礼的人,才有可能拥有辉煌的人生。
要有向上攀登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勇气,我们就很难克服自身的弱点,也就难以到达成功的顶峰。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纽约的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联席会得知这一消息,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顾问。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打电话给联席会主席诺曼斯,要他查一查第1042号会员,这位会员很快被查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原来他们要聘作顾问的这位“蜘蛛人”,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400多米高的大楼,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
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的伯森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
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他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慕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
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做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里的世界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
老太太精神矍铄,说,小伙子,打算一口气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恐高症康复联席会主席诺曼斯站在一旁,一下明白了伯森·汉姆登上帝国大厦的奥秘,原来他有向上攀登一步的勇气。
正是因为勇气,才使伯森·汉姆从一个恐高症患者成为创造了纪录的“蜘蛛人”;也正是因为勇气,94岁高龄的老人能够徒步走100公里。可见,勇气能够给人以力量,使人战胜前进路上所有的心理障碍,并能帮助你获得成功。
坦然承受成功前的苦难
成功的道路是由痛苦、挫折、打击等堆砌而成的,你只有坦然地承担这一切,才能一步步接近成功。
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给你一分天才,就搭配几倍于此的苦难。
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时接受两种馈赠、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天下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难者。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直昏厥症,差点使他白布裹尸装入棺材。7岁又险死于猩红热。13岁患上严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0岁牙床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刚愈,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手中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吞噬着他的肌体。后来声带也坏了,靠儿子按口型翻译他的思想。他仅活到57岁,就口吐鲜血而亡。死后尸体也备受磨难,先后搬迁了8次。
上帝搭配他的苦难实在太残酷无情了。
但他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深重,又给生活设置了各种障碍和旋涡。他长期把自己囚禁起来,每天练琴10~12小时,忘记饥饿和死亡。13岁起,他就周游各地,过着流浪生活。他一生和5个女人发生过感情纠葛,其中有拿破仑的遗孀和两个妹妹。姑嫂间为他展开激烈争夺。但他不齿于上流社会的生活,认定命该受苦受难。在他眼中这也不是爱情,而只是他练琴的教场和获得惟一一个儿子的公平交易。除了儿子和小提琴,他几乎没有一个家和其他亲人。
他其次才是一位天才。3岁学琴,12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并一举成功,轰动舆论界。之后他的琴声遍及法、意、奥、德、英、捷等国。他的演奏使帕尔马首席小提琴家罗拉惊异得从病榻上跳下来,木然而立,无颜收他为徒。他的琴声使卢卡观众欣喜若狂,宣布他为共和国首席小提琴家。在意大利巡回演出产生神奇效果,人们到处传说他的琴弦是用情妇肠子制作的,魔鬼又暗授妖术,所以他的琴声才魔力无穷。歌德评价他“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这四根琴弦中包含着多少苦难、痛苦和受到残害的生灵啊!”
人们不禁问:是苦难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特别热爱苦难?
这问题一时难说清。但人们分明知道:弥尔顿、贝多芬和他被认为是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居然一个成了瞎子、一个成了聋子、一个成了哑巴!或许,这正是上帝用他的搭配论摁着计算器早已计算搭配好了的呢。
这些在苦难中成就的天才,他们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动荡不安、痛苦重重中度过的。但在经历苦难的同时,他们都没有放弃人生的追求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