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像肃顺这帮身经百战的人是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的,但是,我们永远要记得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很平凡的一句话,过去就曾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死在了这句话上,将来依然还会有人因这句话而死。
好戏开演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咸丰帝已经驾崩半个来月了,就说当时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都是马车,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全球气温普遍升高的现象,但是,七八月的天也不会凉快到哪儿去。这尸体要是放的时间长了,那味可就不好闻了。
所以,咸丰帝下葬的事情就提到了议程。堂堂的一个大清皇帝死在了北京城外,这在大清历史上可是从未有过的先例。遇到这种百年不遇的情况也够给人出难题的,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这可怎么办?总不能就这么随便挖个坑埋了吧,人家可是堂堂的一国之君呀!
经大臣们商议后决定,先得弄回北京,再按老规矩下葬。按老规范下葬容易,要弄回北京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皇帝的梓宫(灵柩)肯定是用最好的楠木造的,楠木的特点是什么?沉,而且是相当沉。沉也没办法呀,沉就不弄回去了?行吗?这可是先皇的灵柩,必须弄回去!
可惜那时候没有大卡车,没有拖拉机,只能用人抬或是用马车拉。用人抬的话,得累死多少人呀,那就用马车拉吧,拉到北京以后该怎么办呢?
先皇的灵柩要进城了,新皇上总要出来接吧,随便找个大臣、王爷能行吗?可是这小皇上现在就在承德,怎么办?那就让他给他老爹磕个头,赶紧去北京等着接驾吧。
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可是小皇子刚6岁,必须有两宫太后随行,这就让肃顺犯难了,他也清楚,慈禧太后不是一个好对付的角色,他得处处提防着她。
那就让载垣和端华他们护送太后和皇上先回去吧,慈禧很清楚这不是护送,而是监视,所以在到达北京之前,她不能有任何纰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场不动声色的争权政变就从这里开演了。肃顺自以为很高明,他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处理好先帝的事情,另一方面可以监视好两宫太后。可是他错就错在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因为两宫太后到了北京之后就不在他的监视范围内了,她们就自由,就有做手脚的机会了。
九月二十九日,小皇帝、两宫太后和6位顾命大臣回到北京。按理说慈禧终于自由了,终于脱离了肃顺的监视了,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在众位大臣们的欢迎声中,慈禧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喜悦,而是装出一副受气的小寡妇的样子,让人看了就会心生怜悯,慈禧真不愧是一个很好的演员。
起初,大臣们都还以为她和咸丰帝的夫妻感情深,现在咸丰帝先去了,留下他们孤儿寡母的,伤心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第二天,两宫太后召见恭亲王和众位大臣时,慈禧哭得更凶了,破口大骂肃顺等人专横跋扈,欺负他们孤儿寡母,图谋不轨。这时群臣才知道,太后这是受了气,肃顺等人也太不像话了,人家刚死了老公,怎么能这么对待人家呢?真是该杀。
但是,这话总得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吧,不能让人家孤儿寡母地白白受了别人的气,又没有人为他们主持公道吧?这时候人群之中站出了一个人。
慈禧和站在人群中的恭亲王飞快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目的就快要达到了。想到此,估计慈禧一定非常兴奋,她似乎能感觉到挡在她面前阻碍她参与朝政的那赌墙就要倒了,她将要从此走上大清的政治舞台,开始她长达46年的垂帘听政的生涯。
可是,现在好戏才刚刚开始,她还不能急于亮出自己的底牌。从人群中站出的这个人叫周祖培,他曾经因为同肃顺在很多事情上意见不合,而遭到肃顺势力集团的排挤。他此刻站出来,不仅是为了给太后解气,也是在为自己报仇,于是他说,肃顺等人胆大妄为,威逼两宫太后,应该定他们一个大不敬的罪,斩首示众。这句话慈禧爱听,恭亲王也爱听,甚至听到这句话他们都会在心中窃喜。可是他们几个都是先帝封的顾命大臣呀?怎么治他们的罪呀?
这个好办,先免了他们的职,再杀了他们不就行了吗?
妙极,那就请太后下懿旨吧,先罢免了他们的官职。于是,皇上的玉玺被请了出来,先帝御赐的“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也被请了出来,一道旨意上盖上了这三个印,谁敢说它不合法?
什么是法,谁拥有最高统治权谁的话就是法!于是,载垣、端华等人就只能束手就擒了。他们虽然手握一部分兵权,但是如果他们反抗,那就是抗旨不尊,如果那样他们的罪过就更大了,到时候别说免职了,两宫太后下旨直接砍了他们,天下人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如果他们现在放弃反抗,还可以留下一条性命等到肃顺回京,说不定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呢!然而这个机会他们能等来吗?这就要问问发动这次政变的主要策划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了。
然而此时,他们早已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网,正在等待肃顺的到来。
出乎意料的结局
肃顺听说了这件事以后,估计连一头撞死的心都有了,自己也忒笨了吧,早就知道这个懿贵妃不简单,真后悔自己以前没弄死她,现在好了反倒让她给涮了!真是应了那可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唉,事情已经这样了,肃顺真是气得无话可说,只好守护着先帝的灵柩继续往北京赶。他这是要回来救载淳、端华他们吗?可能性不大。因为他知道王闿运早已经去湘军大营搬救兵去了,所以,他还没有彻底输掉这场争权夺利的斗争,他还有希望,他还在幻想他的救兵很快就会到了。
然而,他的救兵会像他想象的那样很快就会来吗?我们不妨先把镜头移向英王府,看看曾国藩他们现在正在做什么。
九月上旬,王闿运来到曾国藩住处,老朋友见面当然格外亲切,曾国藩更是以礼相待,好酒好菜地招呼着,可就是不问王闿运有什么事,为什么想起拜访自己。估计曾国藩已经猜到了他来的目的,只是不好意思闪了老朋友的面子,所以一直不谈正事。
好!既然你曾国藩装傻,那我王闿运就直接给你挑明了我的目的算了。王闿运向来就是一个性格豪爽的人。
于是,王闿运郑重地拉着曾国藩说:“如今天下大乱,肃顺等人受先帝重托将要主持朝政,而慈禧太后想要垂帘听政,如果你能发兵相助肃顺顺利拿到重权,那么湘军以后定能受到重用。”
曾国藩听后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只是含笑听他继续往下说:“如果不愿相助,那么你可以在东南自立为王,我一定会说服肃顺鼎力相助。”
听罢,曾国藩给了王闿运俩字:“狂妄。”大家都是聪明人,王闿运一看这俩字就知道曾国藩的意思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急忙离开了英王府。而在承德这边,肃顺还在等着王闿运回话呢?可惜他们没有千里传音的神功,更没有移动电话,王闿运要从安庆回到承德少说也得跑个十几天吧,而十几天以后,肃顺等人就快到北京了。
可是没有消息,先帝的灵柩也要送回北京呀。于是,九月下旬,肃顺等人护送着咸丰帝的灵柩浩浩荡荡地开始往北京赶,一路上必须保证灵柩平稳,不能颠簸,否则惹了咸丰帝他老人家不高兴,半夜出来吓人可就麻烦了,再加上夏天雨水多,碰上几个阴雨连绵的日子也不足为奇,所以他们的速度非常慢。
十多天以后,肃顺等人才到了北京郊外,这时的北京城已经成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天下了,如果没有先帝的灵柩,估计北京城也就没肃顺什么事了。如果肃顺知趣的话,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乔装打扮以后归隐山林得了,还回来干吗?可是,这世上就是有人不识趣,不过不识趣也没关系,只要不怕死那就尽管来吧!
其实,在肃顺没有到达北京之前,慈禧早已经摆平了北京城,载淳、端华等人早已被关进了大牢。可以说慈禧和恭亲王联手没费一兵一卒就已经赢得了这场政权的斗争,只是作为争权的另一方,肃顺还没有动手,就被人砍去了双臂。接下来等待肃顺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路。
十月三日,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到达京郊密云,远远望着近在咫尺的北京城,肃顺等人甚至还没有来得急喘口气,就被埋伏在那里的醇郡王奕譞逮捕。
在此次之前,慈禧早已凭借着小皇帝的玉玺和先帝留给他们的两枚印章否定了先帝命肃顺等人为8位顾命大臣的遗诏。
这是一场多么不公平的宣判,甚至在当事人没有在场和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情况下就给当事人判了死刑。然而在封建中央集权的社会背景下,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要公平那就只能用武器和兵力说话。可是现在,肃顺什么都没有了,他只能保持沉默。十月六日两宫太后(主要是慈禧太后)下诏处斩肃顺,赐载垣、端华两位王爷自尽,另外5位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从肃顺被捕到被处死仅用了3天时间,大清国在这件事情上的办事效率可真是高得出奇,甚至没有经过调查、提审、定罪等繁琐的法律程序,说斩就直接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刀给斩了。
十月九日,新君载淳在太和殿登基继承皇位,定年号为祺祥。十一月一日,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为议政王,改年号祺祥为同治。所谓同治就是共同治理的意思,至于是谁和谁共同治理,一般有四种解释:
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王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王同治。可是无论是谁和谁同治,最后的结局都一样,最终变成了慈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会详细讲解。
这次政变,因载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史称“祺祥政变”;又因这一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又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
政变后的回音
一场没有动刀动枪的政变就此结束了,咸丰帝死前寄予厚望的八位大臣在自己小老婆的手下变成了冤魂,而自己精心策划的一系列均衡众臣势力的方案,也随着肃顺的死,化成了泡影。
然而,事实上,肃顺他们有错吗?他们犯了死罪了吗?他们为什么非得死?这就是政治,在政治面前想要杀一个人还需要理由吗?在慈禧命人押着肃顺到菜市口砍头的时候,她的心中一定不会有愧疚,因为在她的内心里,永远都有一个自己做事的原则:谁让我一天不高兴,我就让谁一辈子不高兴。这样的原则,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大政方针,那么伤害的必定是整个国家,愉悦的不过是少数掌权者。不过还好,慈禧太后并没有因为肃顺等人让她一时不高兴而大开杀戒,只不过是处斩了肃顺一人,赐死了载垣、端华,其余5人被罢官或是流放。
处斩和赐死两种死法对于要死的人来说,或许没什么不同,但是对于施刑者来说却有很大的不同,处斩是强迫地杀死你,而赐死则是让你自己动手杀死自己。虽然后者执行起来更加残忍,前者执行起来要爽快得多,但是,赐死对施刑者来说,是对要死的人的一种莫大的恩惠。因为在中国人传统的意识里是渴望死的时候能够留个全尸,所以,处斩就包含着施刑者对要死的人的一种莫大的仇恨,那就是死都不能让你死得安心。
肃顺就是在慈禧太后莫大的仇恨里,身首异处了,一个原本将要成为一国掌权之人的人,因为一步走错,落了个这样的下场。这就是政治,搬不倒别人就要死在别人手里。
试想,如果当时在那场政治斗争中获胜的一方是肃顺的话,那么之后的历史又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之后的中国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可是这一切都随着当年菜市口的一声咔嚓,戛然而止,历史从此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开始发展。
两宫太后和恭亲王掌权以后,迅速对当时的形式作出了分析,如今天下,内忧外患,他们所要做的和所希望看到的就是尽快实现大清国的安宁,怎么实现安宁,你说你想安宁,作乱的人就会主动消停吗?
不可能,你总得满足一下他们的要求吧,好,那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作乱的人都有哪些要求吧!
外国侵略者想要经济利益,说白了就是黄金白银。这个好说,大清虽然现在不富裕,但是,黄金白银还是有的,先给你们一堆,只要消停,天下太平了要钱好说。
太平军想要大清政权,还想要慈禧和载淳的人头,这可能吗?不可能,那就只能用武力来说话,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地的农民起义者同太平军的要求一样。所以,清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先消灭这些想要自己性命的乱臣贼子,但是,要消灭这伙人,总要有军队吧?可是清政府现在最缺的就是这个。所以,无论怎样的军队只要能够实现大清的安宁,清政府都一样愿意重用,不管是满人、旗人还是汉人,只要能打仗,就是大清最好的军队。放眼天下,还有几支军队能够成为清政府眼中最好的军队呢?无疑就是湘军,然而湘军现在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战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