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982300000033

第33章 先验主体的疑难及主体主义哲学与现象学的困境(2)

这些论点是:人是有‘理智’(Vernunft,又译‘理性’)、逻各斯、智慧、理智以及心灵的人……”其实古希腊思想注重从理性和逻各斯的确定性和精神性层面来定义人,这从一开始就为西方人性论的理性抽象化奠定了根基,这与基督教传统重灵魂轻肉身是相一致的。基督教严格地说并未抹杀人性,它只是用神性的字眼来谈论人性中的理性和无限性的一面而已,如果说基督教抹杀了人的肉身性和感性,那么整个西方人性论理性化传统在这一点上都是相同的。古希腊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的真实性与永恒性和感性经验世界的虚妄性和变灭性,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理论,斯多葛派压制感性欲望以求得灵魂的宁静,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无一不在高奏这一传统西方人性理性化的主旋律。文艺复兴时期爱拉斯谟的“人生的目的,首先在寻欢作乐”,薄伽丘“让我也利用这短促的一生,追求我的乐趣吧”,蒙台涅的“人们力图超出自身,力图避免作一个人,那是愚蠢”以及彼得拉克“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等反对人性神性化、理性化的呼声马上又被近代科学主义、理性人文主义所淹没了。叔本华坚信人乃至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永不休止的生命冲动而不是理性和逻辑的规定性,但这种无休止的生命冲动却带来人生的无尽烦恼,因此其哲学的归宿在于克服这种生命欲望而达到一种印度佛教“涅”般的境界。弗洛伊德认为理性和意识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极小部分,而水下的冰山的绝大部分乃是精神的无意识、潜意识层面的东西,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的动力并不是理性和意识而是一种无意识的能量巨大的Libido冲动;但其晚年提出“升华”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艺术成就来源于对这种Libido冲动的压抑和将其能量加以转化升华。人性理性化的传统在西方文化中的至尊地位似乎坚不可摧,当然,也有许多卓有思想的人性论者如帕斯卡尔、蒙田、狄尔泰抗拒这一理性化传统,但最终仍局限于理性化思维的大背景之中。只有尼采坚定而一贯地反对人性的神化和理性化传统,用“超人”取代神而成为彻底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源头。

如果说西方人性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即古代和中世纪是外在的神性、外在的逻各斯理性淹没了人性,那么西方人性发展的 第二阶段,即近代主体主义哲学阶段则是试图取消外在的神性及外在的逻辑理性而张大人性,用人性的字眼去表述某些属于传统文化中神性的内容。现代主体主义意识到人只是在自己人性的理想极限处谈论神,费尔巴哈说“人关于上帝的意识,也是人关于自我的意识”。舍勒更明确地说:“在神身上,人描述了自己。”但就其本质而言,现代人性论并未脱离古代人性论使人性神化、理性化的主旋律,仍然是在精神确定性、无限性的层面上规定人。古代人性论尚在与神的精神性、无限性、崇高性对立的意义上承认人的肉身现世性,而随着现代人性论沿着神的价值方向将主体人不断地认识论化、先验化、逻辑化,人的肉身性、世俗性完全被排除在主体自我的概念之外了。

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文化传统在神的名义下对人性的丰富性和原初性进行抽象化、固定化和片面化的文化倾向,在近代从一开始就被主体主义哲学家们所继承。笛卡尔用“我思”来规定“我在”,用反思来规定自我,把对自我考察的目光集中在理性的反思及其逻辑规定性上。到了康德,自我更是作为一种空灵的、透明的、非位置性的功能化的逻辑整合性而出现的。在笛卡尔那里一丝尚存的自我的经验性、世俗时空性在康德这里被一扫而空,自我完全被先验化为一种感性时空框架和知性十二范畴的逻辑规定性。尽管康德后来又探讨了道德主体和审美主体问题,但其道德主体亦只是一干巴巴的绝对命令,完全超越了感性欲念和动机。应该说,胡塞尔对这种自我主体的被抽象化、片面化的倾向是有所警觉的,他曾提出过“我生故我思”的思想,叶秀山先生认为胡塞尔用“我生故我思”取代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并对此大加赞赏。确实,胡塞尔注意到了“我思”的纯粹意识层面与“作为思维者的我的体验流”之间的联系与包容关系。胡塞尔也的确在其晚期思想中十分注重对“生活世界”与“人性”的探讨,认为欧洲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人性的危机。胡塞尔认为欧洲近代哲学史就是客观物理主义和超验主观主义分立与抗争的历史,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在于后伽利略客观物理主义以及现代实证主义把有关主体的问题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否认意义、价值和理性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物理主义和实证主义看不到,是主体人的理性确定了存在的意义,看不到“自在的第一性的东西是主体性,是它在起初素朴地预先给定世界的存在,然后把它理性化……把它客观化”。因而欧洲科学的危机实际上是物理主义和实证主义排斥主体、排斥人性的客观主义的危机。而与客观物理主义相对立的超验主观主义就自然应该是主体的复兴,“人性之复兴”和“人性之重新发现”的学问。现象学由此而表现出种种冲破其经典现象学理论的纯粹意识分析而关注于人的生命体验从而与存在主义相妥协、相沟通的倾向。

而胡塞尔恰恰反对存在主义放弃先验还原,在当下的、非理性的体验层面上来理解人。如同笛卡尔以来的主体主义大师一样,胡塞尔坚持在普遍理性确定性和纯粹先验意识的层面上来定义自我,心物一体的“人”的概念在严格的先验现象学中是没有位置的。帕斯卡尔曾批评理性主义把“生命的上帝”变成仅从事几何的上帝,主体主义哲学也是用严格的“我思”来过滤掉一切非意识非理性的东西。胡塞尔最多是在平行的意义上来理解“我生”和“我思”二者,他并未从根本上把生命体验作为其现象学的出发点,即使他关注到生命体验之流,也只是在纯粹意识的层面上来理解自我体验之流,因为现实的自然生命及其生命的情感体验之流是需要进行现象学的先验还原才能成为现象学的讨论话题的。先验还原使胡塞尔将休谟的直接现实经验,柏格森、詹姆士的绵延的意识之流,存在主义当下的非理性的自我境遇体验,以及哈贝马斯现实的人性交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Libido冲动,都通过纯粹意识的“我思”理性过滤而滤除在意识现象之外。尽管胡塞尔晚年也关注过心物一体的“人类的自我”,关注和探讨过人性,但他的纯粹意识层面的有目的的、合乎理性的人性与生命哲学、意志哲学、存在主义的更偏重于人类学意义上的人性是相左的。这种人性仍是对人性的丰富性进行了先验还原过滤后的人性。而这也正是胡塞尔的后继者舍勒、海德格尔脱离胡塞尔的根本点。

胡塞尔一直是坚持哲学的绝对理性信念的,认为对绝对理性的追求是欧洲精神的本质特征,是欧洲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认为欧洲人肩负着一种绝对观念的使命。当然,胡塞尔的欧洲人概念不是一种地域性概念,他的欧洲人概念毋宁说是代表了真正的人类精神,这种精神以寻求绝对存在、绝对理性为己任,而区别于“像‘中国’或‘印度’一样的经验的人类学的文明类型”。这种经验人类学满足于经验的事实性和人性交往的现实性。而先验现象学的最本质特征则是用纯粹的可能性取代现实性与事实性。因此胡塞尔只可能在纯粹意识和理性确定性的层面上来理解人性,即使他谈到了自我体验之流,也是排除了现实个人的欲望冲动的纯粹静观的意识之流,即使他关注到生活世界,他也是认为“人的有目的生活的核心是人的意识生活”,这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世界”之上的“纯粹生活世界”。

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一方面将欧洲危机的根源归结于实证主义排斥人性的客观主义危机,另一方面又猛烈抨击怀疑论和存在主义对人性作非理性的人类学的理解,认为这同样导致欧洲科学的危机,而这与胡塞尔反心理主义,******学的一贯立场是相吻合的。在严格的先验现象学看来,一切都是先验主体意向构造的结果,现象学不谈论超越这种意向性构造之外的纯存在问题,即使它不明确地公开否认这种超越存在的存在。既然一切包括自我的意识之流都是先验主体意向性构造出来的,那就根本不存在一个自我意识不能理解的东西的问题,不存在一个海德格尔的需要领悟、顿悟,需要诗一般的想象的存在。胡塞尔的本质直观、先验还原的方法,本质上都是理性静观的认识方法,至少他坚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一种绝对本质存在的理性目的。胡塞尔抨击怀疑论者丧失对普遍理性追求的信心,“怀疑论者一再坚持,日常经验到的世界即实际经验的世界的有效性,坚持在这一世界中不能发现理性和它的观念”。其实即使是休谟这样的怀疑论者所注目的实际经验世界,亦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世界,休谟亦意识到他在书房中的玄思世界与其家庭成员共处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差异,胡塞尔更是反对海德格尔用“此在”的“在世结构”(in-der-Welt-sein)来取代现象学纯思的先验自我,海德格尔“此在”的“烦”、“畏”以及“面向死亡”而存在,明显已别于胡塞尔无人身的、超验的纯粹意识的先验自我,胡塞尔认为“一个非身体性的……甚至非生命的,非个人的意识是可能的”。因而这个先验自我是纯粹自主的,它从自身中产生出一切,不会因和他物打交道而产生“烦”、“畏”,更不会“面向死亡”而存在,面向死亡的只是心物一体的实体自我,这是现象学还原首先所要悬置的东西。所以尽管胡塞尔在晚年不断谈到人,但这个人与本来意义上的有死的人已相去甚远。

在关于理解终极存在的问题上,无论这个终极存在者是对象世界还是人本身,都存在一个应然设定还是实然描述的根本立场问题。而终极存在有普遍意义,所以限定了它必然不能以特殊个体的方式相对于肉眼而直呈,因此谈到终极存在,我们往往是在价值意义上进行一种应然的设定。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阿奎那的上帝与天国,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指向一个价值意义上的应然世界而撇开了一个直接经验世界,或者力图以这个应然的价值世界去统辖实然的经验世界,而这个应然的价值世界是相对于理性的人而言的,以人作为价值评判标准和最终目的,人成了世界的起点和归宿而不是世界中的具体存在物,人性自身成为一种自身筹措的价值目标。

理性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应然主义,胡塞尔是一个典型的应然主义者,其现象学的最本质特征在于不是用肉眼看事实世界,而是用先验之“思”观应然之理念世界。因此在人的问题上主张人亦是其应该是,而不是其实际是。“人性是在追求一个普遍的科学观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这种追求普遍科学观念的应然设定把人推向理性意识层面。

人不能没有应然设定的理想,人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在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中,丧失了理想即是丧失了人的本身存在方式。但理想一旦完全脱离了当下性和直观性,则往往会导致某种宗教狂热般的偏激。理性一旦偏离了直观,就极容易被导入歧途,极容易在社会实践上以理想之名行非理性之实。因此哲学尽管以理性概念和纯粹思维的形式存在,但它却不能脱离前哲学和前科学的人的丰富的“生活世界”,理性必须始终建构在直观明证性的基础上,这是胡塞尔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所看到的超越传统理性主义的真知灼见。但这种真知灼见作为现象学的理想并未在其理论中得到贯彻。随着先验转向,我们不难发现在先验主体和其自明性原则中出现了明显的裂缝。

第二节 先验自我与直观明证性的张力

明证性原则同样是主体主义哲学最原初的出发点之一。笛卡尔把“我思”作为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就是基于我思绝对不可怀疑的明证性及其绝对的内在性和直观性。这一原则被休谟哲学推至顶峰,然后在康德哲学中因要弥补休谟对普遍性追求的放弃这一缺陷,明证性原则被淡化了。胡塞尔一方面终生致力于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的理性追求,另一方面把存在、本质等全都融解在直呈的意识现象中,从头至尾强调直观性原则。在现象学看来,无论是归纳还是演绎,其推理的前提和推理规则本身都是要由明证性保证的。“如果一种哲学要被人们相信是严格科学,而且这种科学永远不满意于任何其客观有效性并非无懈可击的认识,那么这种哲学就必须悉心关注明证性对于它将有什么意义。”胡塞尔认为,“任何真正的认识,尤其是任何科学的认识最终都建立在明证性的基础上,明证性伸展得有多远,知识的概念伸展得也有多远”。

同类推荐
  • 庄子心悟

    庄子心悟

    读庄子的那一种智慧。面对众生在物欲横流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清静,如何保持自身的清洁自尊,从而由安而顺,由顺而游,达至逍遥大通之境。
  •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思考中国哲学(汤一介集)

    本书是作者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论文的汇编。书中勾勒了作者研究哲学的历程,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体系等核心问题,提出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是在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三种力量所形成的张力制约下前行,从中国现代哲学的探索与创新角度指明了中国现代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解释学”的理论构想,最后还缅怀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对中国学术的贡献。
  •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鬼谷子(约前390年~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蝉,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世人皆认为他常进入云梦山(今河南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又隐居于清溪之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有《集解》徐广曰:“颖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之一,他精通数门学问,创立了纵横一派学说,并由弟子发扬光大,与当时文化衍生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合起来称为九流十家。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水帘洞箸《鬼俗子》书三卷,流传于世。
  • 《论语》与近代日本

    《论语》与近代日本

    作为一部传统文化典籍,《论语》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就东亚特别是日本文化发展而言,《论语》也是一部不能被遗忘的文献。近代日本的《论语》研究,折射出日本民族自身近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做出的抉择。本书从梳理截至近代以前《论语》在日本的流布概况入手,进而选取近代日本中国学界在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以及近代日本文学创作领域的相关作品,就其源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视角、学养以及情感体认而完成的《论语》阐释,尝试做出相对客观的清理与解读。书后并附“近代日本《论语》研究著作目录”,以期为读者的深入阅读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热门推荐
  • 安娜的一生

    安娜的一生

    女人不一定要等着嫁入豪门才能改变自己的一生,有时候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让人羡慕,改变自己生活的女人,安娜是一个从小不受人待见的女孩子,所有人都嫌弃她,从15岁就出入社会闯荡,受尽了各种折磨,各种磨难,不过还好,老天爷终于看不过去了,让安娜在27岁的时候,终于改变了她的一生,成立了一家超级大的餐饮公司,旗下有20几家连锁店,也组合一个自己很满意家庭,让之前所有看不起安娜的人都羡慕不已。
  • 原始罪行

    原始罪行

    穿越在这个都市,年复一年,普普通通,众生都是这样,他来了,没有带来任何消息,太多的人,都像他这样,不为这个世界带来任何消息。他来了,只是他来了。
  • 丑妃,敢甩本王试试

    丑妃,敢甩本王试试

    “南宫离,你这么嫌弃我,信不信我出墙,送顶绿帽子给你!”“只要你心灵手巧织得出来,这顶帽子本王一定戴。”半年之后,看着眼前这手挽手的两人,南宫离真后悔当时没有把她锁起来,无盐女怎么会有这么大魅力,这岂止是一顶绿帽子,简直是好几顶,还是超级的绿的出水的帽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物理超度最为致命

    物理超度最为致命

    枪炮齐发,神鬼辟易!科技侧与神秘侧的较量!只要是活的,没有是杀不死的!就算是死的,魂也给你打没喽!没有什么是一颗大伊万解决不了,如果有,那就再来一颗!备注1:这是很严肃的科技武器科普文,谁说我们打不了妖魔鬼怪来着?!备注2:别和我说你的法力有多高,手段有多诡异,神通有多广大……口径即是正义,射程就是真理,机动维护自由,亿万炮塔亿万光芒……
  • 拐个神王回家做饭

    拐个神王回家做饭

    因为一块玉佩引发穿越,幻诗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大陆。南宫昭景:“打了本殿的贴身小厮,怎么赔?”幻诗:“你想怎样?”南宫昭景:“就罚你做我三个月的贴身婢女。”步步引诱,南宫昭景该如何将幻诗收入囊中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末世之仙侠世界

    末世之仙侠世界

    天地异变,灵气苏醒,屌丝邓富桥因失恋深夜未眠,机缘获得最强天赋,一步步解开神话之谜。
  • 宦女逐尘

    宦女逐尘

    她一介高官千金,不幸落得颠沛流离,曾经的一切如同幻境,在记忆中反复轮替。她还能相信他吗?可那是她亲眼所见啊!她不停的问了自己千万遍,却终是无答!他原该生长于广阔天际,奈何被这宫墙所困。任其高位重权,又怎比得过自由自在。他发誓一定会带她远离这世俗喧闹!而她今在何方?
  • 奶爸他不务正业

    奶爸他不务正业

    作为一名“新晋”奶爸,张宸表示,哄娃什么的压力山大。孩子哭了,你要笑;孩子笑了,你快要哭了;孩子想睡了,你要给她讲故事;孩子醒了,你要唱着歌哄她下床。……关键是,这孩子的妈妈还是娱乐圈中横跨影、视、歌三栖的人气天后。于是本职工作原来只是医生的张宸,为了与她妈妈争宠,开始了“不务正业”的生活。写歌?出唱片?出版图书?编写电视剧本?他,无所不能。
  • 落难女之金牌穿越者

    落难女之金牌穿越者

    女主范小米号称“老中医”精通中医又掌握西医,因为一次车祸穿越到一个“未知“古代,历史满分的她竟然不知这是什么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