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们做了一个实地考察,首先让受验者在房间前面坐着,再让一个人在他后面盯着他看,接着就开始指挥一个或者很多个注视者工作。他们准备了一些用来指挥的信号,一旦信号发生变化,注视者都要马上闭眼,每15秒或者20秒就闭眼一次。受验者手上都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假如感到自己被人盯着的时候,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个“是”字,要是觉得没有人盯着自己看,那就写一个“否”字。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做了一千次实验,如果有五百次以上的实验的结论是肯定的,受验者可以感受到被人注视,那么这种说法大致还有些道理。如果仅有五百次实验的结论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说法就不合理了。实验得出最终的结论是仅有五百零二次是符合条件的,这证明了这种说法本质上就是一种猜测。因此最后的结论是:能感受被人注视这一点是不合理的。
如果实验设计得更详细一点,在你觉得非常肯定的情况下,你可以写下“A”,当你不是特别肯定的情况,你就写下“B”,按照这种办法做下去,当你确定完全没有感觉的时候,你就写下“E”,如此一来,到最后是不是确定的次数会比不确定的次数多很多呢?可是事实却是,实验所得的结果大同小异。实际上,那种认为自己可以感受到被他人注视的说法纯属荒唐。有的人反驳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感受到他人的注视,只有身强体壮的人才具备这种能力,对很多人深信的所谓的“电波”“辐射”和“影响”,这些东西只有感觉敏锐的人才能发现。因此有的专家和学生可以利用一种科学的办法去运用这种心灵的力量,然而,当对这些特别挑选出来的人做过实验以后,却发觉结果并没有比普通人更好。
科学的实验能够打破对注视和别的各种难以验证的事物的迷信,这一点也可以引申开来。然而,为何在五人之中总会出现四人轻易地相信了这样的迷信呢?就心理角度而言,就像当一个人站立在教堂或者会议室的讲台上的时候,总能感受到在那里演讲的无趣味或者忐忑不安,所以会无意识地回头去看看,往往能看到他人在盯着自己看。然而,人们往往只会记住与他人目光相遇的次数,而忘了目光接触失败的次数。况且,很多人都这样认为,所以人们难免认为信任这样的说法将会给生活带来更多乐趣。
情绪与工作的关联
在你觉得特别舒服的时候,你工作起来是不是更有效率呢?或者你只是觉得心情好些,所以你工作起来会更开心,因而觉得很轻松。你的情绪会在工作场合发泄出来吗?当然这件事情难以确定。因为你这是在用一件事情去权衡另一件事情,而且权衡的标准还不是固定的——既没有情绪上的标准,也没有工作上的标准。
在一根笔直的线上画一个记号,假设这个记号意味着你心情很一般,也就是说你不会觉得现在的心情比以前更好,也不会觉得现在的心情比以前更差。再假设直线的下面则意味着你的心情不好,可还是能正常工作,仅仅是觉得有点不舒服罢了,而直线的上面则意味着你的心情很好,觉得很开心。那么你今天是在哪里做了记号呢?是在情绪糟糕的那边,还是在心情愉快的那边呢?是非常糟糕呢,还是稍微有点低沉呢?当你把今天所做的记号和昨天比起来,得分是更高了呢,还是更低了呢?就人的身体感觉而言,可以采取体检的办法来比较它的变化,像血压、心率、握力和知觉的反应力等,然而仅仅从身体的变化来看,仍然无法判断一个人究竟感觉到了什么。
就工作而言,假如是容易的工作,而且程序比较有规律,那么就能检测出工作的绩效,就像我们可以为货物称出重量那样。然而,这一点无法用死板的标准,原因在于,有时候就算是最容易的工作,还会存在质量上的区别。就拿堆砖块和钉板条来说吧,你可以通过计算砖块和板条的数量,来确定工作的成效,然而,如果你急于求成,也许中间还会出错。
有一些很容易的脑力工作,譬如,假定一条标准线并在上面敲1分钟;用最大速度来数清楚各种颜色;进行排成四行的两位数之间的加法;从一个字想到另一个字;举出与一个词意思相反的词等等。这类型的脑力工作没有数砖块和木板那么容易,然而修改错误以后,也能得出一个大致的标准。
这样的话是不是就能够确定当人心情好的时候工作起来会更有效率,情绪是和工作效率成正比呢?正常情况下,两者很难同进退,以至于我们能断言,无论心情好不好,工作效率并不会有很大变化。
然而,其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你感到心情一般的时候,既不好也不差,你就会特别勤奋,当这种勤奋渗透到你的感觉之中,让你工作起来更加积极,并希望能做得更好。在你觉得很高兴的时候,你就会容易懈怠,所以你工作起来并不会更有效率,只是工作的感觉更轻松一些而已。另外,在做实验的时候,你清楚自己只是一个受验者——你就会产生一种像竞赛一样的感觉,而不是像平常一样去工作。
如果你的工作无法用数量来权衡,而是要用质量来确定的话——正常工作可以同时用数量和质量来权衡,那么就无法按照得分来给出一个好答复——即使是高尔夫球赛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你打球的技术是好还是差,你这个人是稳重还是肤浅,你是否更容易打中目标,这些是无法从分数中看出来的。
但是,我们的情绪无法完整地显示出事实真相。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心情好的时候,才能好好工作,过分地依赖好心情,这样会造成精神上的不舒服。但是,如果毫不顾忌心情的好坏,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和所有别的事情一样,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我们不可以让情绪来主宰工作,然而,我们可以利用情绪来促进工作。利用这种折中的办法,我们就能获得精神的安宁。
高效率地工作是由两个方面所决定的。首先是身心健康,你应该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身心,那么你就能按照自己的天赋去完善工作。其次是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环境是为了促进你的工作,从而可以高效率地工作,这两个方面对健康的精神非常重要。
在好的工作环境下的工作效率,和在差的工作环境下的工作效率做个比较,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超乎人的想象的。桑代克、麦吉尔和查普曼以前观察过气候对普通脑力工作者的作用。他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坚决要把工作做好,就算你身处的环境特别闷热、特别潮湿,里面空气不流通,譬如,屋子里温度高达80华氏度,潮湿度高达80%,而且没有新鲜空气,你仍然可以很好很快地把工作做完,这和在最舒服的环境下,譬如,温度为68华氏度,潮湿度为50%,空气新鲜,工作效率是相同的。
以上所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有一点不舒服的时候,几乎不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在差的环境下工作只能更加努力。如果你坚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没有太多精力去在乎环境的好坏,埋头苦干就可以把工作完成得很棒。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在天气潮湿闷热的时候,工作会有所懈怠,因此,人们认为应该安排暑假来休息,特别是学生有这样的先例,但这样的需要并非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弄明白,实际上,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在左右着工作效率,而不是工作环境左右着工作效率,因为我们有能力去适应不良环境。
以上所述仅仅是对于某一部分的人来说的,很多人还是比较容易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我们往往会因为天气过于闷热而暂停工作。我们常常希望生活过得很舒服,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得太舒服了吧。在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让屋子变得温暖舒服,但是在夏天,我们却很难让房间变得和冬天一样温暖舒服,所以我们会认为,夏天比冬天更难熬,而情绪不好就是工作中的最大阻碍。这种情况下,空调就能让我们摆脱坏心情,从而更投入地工作。
但是,工作习惯对于工作的影响特别大。美国人无法忍受欧洲各个国家的严寒,北美洲的人又无法忍受南美洲的冬天,而欧洲人也无法忍受美国的闷热。感觉也会在无形之中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假如我们极少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更高。
感觉上的差别也会大大地影响到工作效率。有一些人需要在被刺激的情况下工作才能更有效,而有一些人很难适应炎热和潮湿的工作环境,所以工作效率会大打折扣。他们会特别容易觉得难受,而且对于这种难受的感觉又特别难以释怀。就像人们对于寒冷的感觉,老年人喜欢抱着火炉,这是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抵抗能力远不如年轻人。然而,天气的好坏对于普通的工作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于复杂的脑力工作而言,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工作质量也非常重要,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需要某种刺激或者某种舒适的环境,才能进行高效率的工作。
所以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来对待特殊情况和正常情况。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推测出来,有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工作,以为是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这只是一种心理作用罢了,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培养一种远离诱惑的力量,但就这一点而言,还需要把握好分寸,过多或过少都不好。以上所述可以说明一点,心理健康是一种精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