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做人艺术的人深知屈是拉开的弓,伸是射出的箭,只有拉得紧,才能射得远。屈是伸的前奏,伸以屈作铺垫,伸是屈的目的,屈是伸的手段。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的手段。人生在世,都是在反复伸屈的状态中走过来的。
能屈能伸大丈夫
人生的道路如同音乐,充满节奏,有时激昂,有时低沉,有时顺畅,有时沉滞。低谷时,就要平和地接受现实,踏实积累,不能只躺在昔日的荣光里停滞不前;高峰时,亦不要沾沾自喜、趾高气扬。总之,要学会大度处世,屈伸应变。
三国时期刘备历尽艰辛终于拥有了东西两川和荆州之地。然而由于关羽的失误,荆州被东吴夺了过去,关羽也被杀害。刘备听说之后,悲愤交加,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要起兵伐吴。刘备的这一决定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吗?不是。此时,他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心态所控制。赵云劝刘备说:“现在的****是曹操,并不是东吴。曹操虽然死了,但曹丕却篡汉自立为帝,神人共怒。陛下你应该讨伐曹丕,而不应该讨伐东吴。倘若一旦与东吴开战,战争就不可能立刻停止,别的计划就不能实施。望陛下明察。”赵云的这番话颇有道理,确实是审时度势之言,然而,此时的刘备已彻底向心态屈服了,他已不可能明察时势了。他对赵云说:“孙权杀害了我的义弟,还有其他忠良之士,这是切齿之恨,只有食其肉而灭其族,才能够消除我心中的仇恨。”诸葛亮也劝刘备要以天下为重。刘备答道:“我不为义弟报仇,纵然有万里江山,又有什么意思?”刘备已完全失去了理智,完全失去了审时度势的能力。最后他感情用事的结果就是被陆逊火烧联营七百里,大败而归。
一个人有七情六欲是完全正常的,也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人之为人的特征。然而,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我们又说:“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此时的刘备就是被感情左右了的人。在这一点上,曹操就要比他成熟得多。
曹操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声势大振,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四十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结交曹操,便亲自出境欢迎曹嵩一家,并连续两日大设宴席热情招待,他还派兵五百护送曹嵩。谁知这样一来,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原来护送曹嵩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军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物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于是在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了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而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四十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吕布率兵攻打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作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营退兵,去收复兖州了。曹操的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自己冷静的分析之上。因此,曹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刘备与曹操截然相反,刘备伐吴的计划完全建立在复仇心态之上。这一心态使他不可能对局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认识。他没有认识到东吴已经经营很长时间,孙权善用贤人,上下团结一心,绝对不像刘璋之辈那样柔弱;与此同时,北边曹丕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向他的蜀汉政权发动攻击,而自己的政权才建立不久,还需要进一步稳定人心。从大局来看,三国鼎立,魏国强大,蜀吴弱小,只有联吴抗魏,才能长治久安。然而,刘备根本就顾不得这一切,只凭自己复仇的心态而制定实施了伐吴的计划。因此,其失败是注定的。
从某种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云中龙还是草中虫,是大龙还是小龙,不仅仅看你有无志气,还由你胸怀是否宽广、度量大小决定的。胸襟宽广之人能看清形势,形势不利于己时可以做条隐忍的小虫,形势大好时再显露本事做条伸展的龙。
先当孙子后当爷
刺猬可以说是能伸能屈的智慧化身了。你看它身处顺境时拱着小脑袋,凭借着满身的硬刺,横冲直撞;当它身处险境时,则缩回脑袋,把自己滚成一个刺球,让敌人无隙可击。能伸能屈,与其说是生物界的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生存本能。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懂得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去伸,必然会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去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夫妇曾被抓做人质,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羞辱。但勾践忍了。是他甘心为奴吗?当然不是,他是在伺机复国报仇。
到吴国之后,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时,他就亲自为之牵马。有人骂他,也不还口,始终表现得很驯服。
有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践去探望夫差,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就问他为什么。勾践就顺口说道:“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有点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请大王放心!”果然,没过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一是为了笼络大臣百姓,一是因为国力太弱,为养精蓄锐,报仇雪耻。他睡觉时连褥子都不铺,铺的是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口,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吴王夫差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心,勾践正好有时间恢复国力,厉兵秣马,终于可以一战了。两国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夫差,两年后成为霸主,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所受之辱,所尝之苦,可以说达到极点了。但他熬了过来,不仅报了仇,雪了耻,还成了当时的霸主。正是“先当孙子后当爷”最好事例,如果勾践当时不屈,当“孙子”时就死了,还能成“爷”吗?
人生也是如此,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在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从而以屈求伸,等待时机,再创生命的辉煌。这就是屈的功能。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理想,受寂寞、遭白眼,甚至被社会、被亲人误解,都应该在所不惜。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周易》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指的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时机,再创功业。
孔子在《易·系辞》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代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掘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纵观历史,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