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郑成功的父亲却是一个心怀鄙薄、唯利是图的人。清军入关后,明朝灭亡了。郑芝龙决定投降清朝,他听不进郑成功的劝告,向敌人进了降表。郑成功非常悲愤,他痛恨父亲的行为,毅然与父亲决裂。在家乡的孔庙前,郑成功焚烧了曾经穿过的儒生服装,决心弃文从武,效命沙场。从此走上了抗清的武装斗争的道路,这一年他才24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郑成功,就把他曾经焚烧过青衣、投笔从戎的孔庙改名为“焚衣亭”。
郑成功高举义旗,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拥护,他礼贤下士,在各地招纳贤才。1659年,郑成功又与另一著名抗清将领张煌言的部队联合,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率17万水陆大军,从舟山出发,攻克长江的重要门户镇江,围困了南京。但后来他却因中了清军的诈降诡计,骄兵轻敌,延误战机达两个月之久。清军趁郑成功意志松弛之际,突然攻城,打得郑成功措手不及,战机转胜为败,郑成功被迫退回福建海上。清军难以渡海作战,于是封锁海疆,发布了“迁界令”,命令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这样就给郑成功的义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时,清朝在北方已经形成统一的局面,南方的抗倭斗争已经转入低潮,而此时的台湾正被荷兰殖民者霸占着,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郑成功便酝酿收复海岛台湾,作为积蓄力量、继续抗清的基地。
1661年4月。郑成功命儿子郑经留守金门、厦门,自己率领350多艘战船、二万五千大军向台湾进发。郑成功的船队渡过了险要的台湾海峡,来到鹿耳门港外。在台湾人民的协助下,郑成功的军队很快就包围了荷兰人盘踞的赤嵌城。荷兰殖民者非常惊慌,仓皇带兵迎战。中国军队斗志旺盛,奋不顾身,用长枪、大刀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荷兰军队死伤惨重。荷兰守军见孤城无援,无法再守,被迫投降。
接着,郑成功又指挥部队围攻台湾城。荷兰总督见赤嵌城已经失守,就派人与郑成功议和,要求他放弃台湾,他们愿意年年进贡,并送十万两白银,作为撤兵之用。郑成功义正词严地回绝道:“台湾一向属于中国,收复台湾是理所当然的事。荷兰人必须离开台湾,如果继续霸占,我们就坚决进攻,把你们驱逐出去。”围城八个月后,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进攻,荷兰总督见大势已去,终于挂起了白旗。1666年2月,荷兰总督在投降书上签了字。从此,被荷兰殖民者统治了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置府立机构,制定法律,安定社会秩序;他又派士兵垦荒,向当地居民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在他的治理下,台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在收复台湾后不久,由于积劳成疾,郑成功于1662年5月病逝。逝世前夕,他还登上将台,拿着望远镜,隔江遥望他无限热爱的祖国大陆。
一代明君康熙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姓爱新觉罗。他8岁即位,在位61年,年号康熙。康熙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被后人称为“既是守成之君,又是开创之主”。
康熙即位时只有8岁,14岁亲政,很想在政治上有番作为。但当时的朝政大权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其他三人都老病无能,只有鳌拜狂妄跋扈,独断朝政,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不甘心当傀儡,决心除掉鳌拜,夺回政权。于是他精心策划,暗置亲信掌握京师兵权。表面上不问政事,整天与一批经过精心挑选的少年侍卫在宫中演练摔跤游戏。鳌拜认为康熙年幼可欺,于是不加戒备。一次鳌拜单身入朝,康熙抓住机会,指挥这些侍卫一拥而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鳌拜擒住,随即宣布了他的三十条罪状,将他永远拘禁,并清除其党羽。从此康熙主政,迅速扭转了局势。
清除内患后,康熙面临的问题就是镇守南部边疆的明末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反叛。他们获得清廷封王,各自拥有重兵,自己任命官吏,设置税收机关,不听中央的指挥,被称为“三藩”。三藩中,吴三桂首先举兵反清复明,耿、尚继而响应,一时战火燃遍长江以南半个中国。面对这种紧张局势,20岁的康熙从容不迫,果断地决定征讨三藩。他亲自布置作战方案,以各地军事力量相配合,平息了这次震动朝野的南疆叛乱。由此。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也为康熙以后制定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奠定了基础,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
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又积极争取台湾归附大陆。台湾自郑成功死后,由其子郑经统治,他要求康熙用对待外国的礼仪对待台湾,企图将台湾分裂出去。康熙任用熟悉海战的姚启圣、施琅进攻台湾,很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统一于清廷之下,又下令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使台湾重新归属到清政府的管辖之下。
此后,在北方边区,康熙又以必要的军事措施,阻止了俄罗斯对我国领土的侵犯,于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东北边界,使中俄边界从此安定了很长时间。不仅如此,康熙还亲自部署,于1690~1697年间三次亲征,与占据新疆并不断内犯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作战,陆续平定了北部战乱,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间的互相侵犯。从此,清政府的命令就可以下达全国,直通边陲。康熙完成了明朝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祖国统一大业。
康熙对治理黄河和淮河也十分重视,他曾把“河务”、“漕运”作为和“三藩”同等重要的大事。康熙十分注意钻研治河技术,凡是有关治河的书籍,他都仔细阅读,以求贯通,他还任命靳辅为治理黄河的河督,并重用优秀的水利专家陈潢,用了十余年时间,使黄河、淮河复归故道。此后几十年间,黄河未发生过大的灾患。
康熙还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奖励垦荒,大量吸收劳动力,制定了不少具体的奖励办法。他把招来的流民编入保甲,使流民变成自耕农;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也是康熙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康熙年间捐免钱粮的次数和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他还宣布把人口税的总额固定在一千数字上,以后无论增加多少人口都不再征收人口税,减轻了农民生活的负担,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安宁。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他一生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统一进步,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他还在政策上进行调整,使社会经济从清初的凋敝状态中得以复苏和发展,开创了“康乾盛世”。
文武全才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名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皇帝的孙子。他在位60年,继承了康熙皇帝的政策,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乾隆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他作为其父选定的皇位继承人,从小就在父亲雍正皇帝身边,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封建统治的经验。特殊的地位、特殊的环境,使他深谙治国之道。
乾隆25岁即位,当时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两朝七十余年的治理,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他吸取了康熙、雍正两朝的统治经验,采取宽猛相济、恩威并施的方针。乾隆深知自己的统治经验不足。所以笼络了一批元老重臣辅佐。同时,又着手培植一批亲信重臣。他深知人才的重要,命令大学士以下、三品京堂以上在京官员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只要有真知灼见、品行端正、才能卓越的人,都可以不拘品级资格,据实保举。他在施政方面,颇具康熙的作风,比较务实。
乾隆集大权于一身,军国大事需要他“乾纲独断”,繁文缛节的各种礼仪需要他亲临主持,朝廷内外各种内容的奏章纷至沓来,他要一一批示。乾隆处理政务井井有条,他精力充沛,遇事坚强果断,励精图治。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华。到了乾隆中期,全国耕地面积比顺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也空前增长,到乾隆末期已经超过三亿。尤为突出的是商业和城市的口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缓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