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461700000004

第4章 佛的教育与意义(1)

一、法的发现

1.因缘因果的理法

肉体生活的基准由精神生活来决定,就叫做解脱,我们应该以这种悟为基础来判断事物。可惜,我们通常所谓判断,始终都是“我执”的判断,常常以自己这个判断为判断的基础。释尊终其一生都在说明这是一种错误。

我们全都以我这个判断为基础,然后推论其他事物,此称为无明、迷惑。难怪我们在生活方面矛盾丛生、碍手碍脚、受尽束缚。我们的判断常常起自错误的认识,后是发生错误的判断,释尊再三强调判断的基础,并说如此判断不佳,必须舍弃肉体性判断,培养精神性判断。所谓精神判断者,一定得以脱离肉体的精神基础而下的判断,佛自出世以来首先教诲众生这种判断方法,继而教导自然判断,因有自然的规律或因缘果的理法,才能形成判断基础。这些全属精神判断或抽象的判断方式。

佛告诉我们脱离肉体的判断才是正确,经典上再三教导有关这种判断的理想方法,面对现实上各种问题,说明逐一判断的情形。

然而,佛的判断始终属于解脱、证悟或觉悟的判断,佛出生首次把这种判断方法授予众生。佛诞生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如何解脱与觉悟,教导的重点是关于形成这种判断基础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始终相对地观察事物,而佛却始终绝对地判断事物,我们的判断一直以人为判断为中心,而下感情式判断,反之,佛的判断一直以绝对事物为基础。总之,我们以现实为中心,相对地给予我他彼此的差别,而予判断事物,佛始终以绝对事物做判断的基础。

2.与印度传说息息相关

印度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五千年的中间,恰值二千五百年前左右,佛才诞生人间。但是,在佛出生前的二千五百年间,印度人早有人为的思考方式,对事物的思考相当深刻,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

一般来说,印度人喜爱思索,话虽如此,他们的思索基础均以现实为主而加以解释罢了。佛却在现实方面进一步超越思索性的想法,而以一种理想的法为基础或下判断。后来,宗教界常常提到破邪显正,致使新宗教诞生时,势必会反驳以前的宗教。今天,大部份新兴宗教也采用如此做法。

可是,佛却不用这种态度,他一方面容纳具有二千五百年传统的古老文明,另方面则以它为基础成立自己的论点。

法是什么?

法是整个思考的重心,如问什么是法?那就是达摩。一听到达摩,诸位会联想到图画上的达摩,其实,他是将法予以人移化的形貌,而绝非历史性的实际人貌。

从五世纪到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途径,大体靠陆路,从印度河或甘地河一直北上,再由阿富汗或土耳其斯坦,经过广西省进入中国内地。如到长安或洛阳等都城,则非经由陆路不可。

不过,从五世纪到七世纪,海路似乎刚开通不久,达摩就从印度来中国了,于是引起达摩西来的问题。中国到了唐朝才开始传入佛法。达摩即是佛法,它无异把释尊的教理抽象表现出来。

现实的转变与法

佛发现法的存在,在此以前,没有人发现法。因为大家把现实当做思考重点,故不曾明确了解营运现实的一项原则。佛出世以前,大家始终以现实观点来转换。现实是靠原来姿态转换的。

释尊成佛以后,才发现现实转变中有一种理法存在。我们活在世上是逐渐在转变吗?在转变方面,是循其必然的理论,抑或偶然呢?其间有一条必然的途径吗?这条途径的发现,就叫做佛法。

生老病死是会转变的,或称为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之法,它很自然地会如此转变。它所以会如此变化,一定含有一套理由存在。

佛告诉我们,无风不起浪,如无理由,则不会发生任何事。由此可见,人类是有规律的。人间存在一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力量。佛首先发现这个事实。以前,大家都想世上万物均呈偶然的变化,而佛却打破这个观点,他确认绝对有某种线索可寻,才会引起这变化。

其间,最显著的是,因缘因果的理法,它也是被佛最先发现的道理。因缘的种类很多,因果也不例外。佛曾说六因四缘五果的现象。其理论是绝对的,它是法的根据,人类根本不能动摇它。

二、弘法的方法

1.佛讲华严经

希望诸位注意一点,佛自35岁大彻大悟,直到他活到80岁,都不停地到处弘法利生。这叫做四十五年的转法轮,总之,意指佛弘法四十五年,到80岁的2月15日才入涅槃。希望诸位要明白佛在此期间内到底说了些什么?

当然,佛在说法。法到底又是什么东西呢?佛说是自受用法乐。佛大彻大悟后,就反省悟的内容,结果喜悦无比,这就是自受法乐。自己曾到前正觉山里修行6年,其间受尽各种肉体上的苦楚,他深深觉得这种肉体折磨并不实在,所以一定要把握更高境界的精神。他在反省之后,就决定下山来,洗个澡把身体洗干净,就走到河边菩堤树下端坐降魔,细想自己35年来的事情,经过一番沉思默考,终于在菩堤树下完成整套思想体系。

佛在35岁10月半晨晓,目睹繁星闪耀,45天的瞑想,历经降魔波旬的修行,最后到12月8日晨晓,仰望明星点点,才恍然大彻大悟,这种喜悦叫做自受用法乐。

自己果然如获珍宝,他先在心里反复说法,这显然不是对别人弘法,他心里不停地寻思,这正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是符合真理和法的原则,那就是华严经。

经典上说,凡乍听到法的人,起先都莫名其妙,如同聋哑一样,当然,他们什么也不懂,因为“自受用法乐”乃是自然承受法乐,只向自己的精神生活弘法。法是绝对的东西,而自然的理法也符合真理,佛自己获得真理,才有佛法的出现。

2.对机说法

佛所弘的法就是佛经,它叫做司脱拉。司脱拉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后一贯的意思。佛经不会前后不同,那是45年来始终一贯的真理,所以才叫做司脱拉。它从头到尾都是一贯的,也就是在一套理论下讲经说法。

那么,佛对谁弘法呢?当然对众生说法。诸位也许有读过佛经的,佛经有很多种类,例如阿含经、宝积经、般若经,真是类别繁多,反之,众生的类别也很复杂,有人能够举一反三,一点就通,有人如痴如醉。那么,佛怎样对众生说法呢?那就是看对象而定,也叫做对机说法。

料想诸位都曾看过佛经,佛经开头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者,有时从佛那里听到这些话,而一块儿听佛法的有阿难、舍利弗以下众菩萨等,都是听佛讲经的对象。总之,佛常因才弘法。

有人看了佛经,总觉得甲经与乙经的内容有矛盾,也有人以为甲乙两经在理论上甚多矛盾,这是当然的事。因为佛看对象说法,而对象是类别繁杂,有些佛经针对知识丰富的高级份子,而有些佛经讲给男女老少听的。有些佛经提供给水准甚低的人们,而有些则供给富裕的人们,有些专门给青年诸君,还有些佛经专为临死的众生说的,由此可见,佛经的类别何其繁多。目前,临终的人遇到理论性的经,根本听不进去,当然不能成为他们心灵的食粮。所以,某些佛经适合某些人,如果碰到理论卓越的年轻人,则提供富于理论性佛经。

譬如般若心经或大般若经,属于比较难懂的佛经,颇富有理论与哲学意味。反之阿弥陀经的性质就不相同了。

经上说十万亿土的远方,有极乐世界。如果前往那个世界,自然会遇到各种极乐情况。鸟语花香,到处流露美妙的音乐。若想去那里,只要专心念佛,必能降生该处。口里念佛会很快乐,很明显地,这是对形将死去的人讲的经。但是,有些佛经却非如此,有时对非常富有哲学理论的人,或对年轻人讲的。总之,诸位只要明白佛经的种类很多就行了。

那么,我们要怎样进一步去判断呢?因为佛经有一万多卷。静心读经时,总得知道佛在何时下何种判断,经上反复说佛在何时会下某种判断。阅读阿弥陀经时,则发现阿弥陀佛下如此判断——现实很难解救,众生烦恼难以切断。这是无量寿经等的想法。

维摩经则始终一贯地叙述我们日常生活的判断方式。判断对我们十分重要,例如,有人做良心的判断,有人做理性的判断,有人依情理判断,有人做智性的价值判断,有人做悟性判断,反正判断的种类很多。但是,要做怎样的判断最正确呢?经上内容是以各种方式表示判断的方法。那么,要怎样得到这种判断呢?得到判断的结果又会怎么样呢?由此可见,判断里也会产生各种现实问题,总之,它在说明判断的方法。

3.大法藏

那么,在诸多经典中以何者为中心呢?那就是达摩。达摩是绝对的东西,它系自然的理法,自然的真理。汉译成“大法藏”。

大法藏是对佛法的诸般叙述,也是我们的根本。佛以大法藏为基础,向众生谆谆弘法,希望诸位务必要明白这一点。释尊发现自然的理法与真理,释尊弘法一直连贯着根本精神,所以称为司脱拉。

4.戒律

佛对众生讲述戒律,而戒律在人类实际生活中扮演指导性作用。佛对众生生活的指导,苦口婆心,非常亲切。佛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等问题,指导得十分详细。他的250条及50条的生活规则,都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佛很尊重风俗习惯,佛熟知以往经验,然后依此判断那些会招致良好的结局?那些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佛以此来指导大家的日常生活。

譬如出外遇到病人,佛也会指引对方应该如何用药?新兴宗教通常都会否定医生或药品的价值,但是,佛却尽量避免如此作风。佛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吩咐病人必须去看医生或用药品,同时告诉病人,如果不肯去看医生或服药,无疑是拿生命开玩笑,这种作风不好。

由此可知,佛以过去的经验为实例,谆谆地教导众生有关衣食住的问题,语气亲切、分析详尽,而且一直以人事为基础,又不曾曲解佛法。佛采取的态度是,把绝对的法做基本,以此决定众生的尺度。虽说不能像快刀斩乱麻那样明确清晰,然而,佛却首先发现法即真理,或自然理法,同时把它放在众生身上开展出来。

5.有计划地讲经

有人以为若干佛经的人情味太重,其实不然,佛完全依据法,而努力纠正人类的感情。因为人类的感情是善魔心,即起自迷惑。我们全都从身见的恶性出发,也就是从自己的身体来衡量一切,结果出现独善论。

这种情形该怎样用法来调整呢?这就是佛经的内涵。所以,佛一辈子的工作,就是怎样教诲众生。他弘法45年,目的完全在此。法华经可以叫做诱引仪轨之法,因为它指引大家怎样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六年级,然后引导到中学,经过三年教育,再进入高中。按步就班,慢慢诱导,最后才到达彼岸。其间逐渐调和与成熟,佛用这种方法诱导众生。

天台大师著五经章一书,其中提到佛当年弘法是有计划的,先讲华严,再讲阿含,其次讲法藏、般若,最后才讲法华经。虽然,这是天台大师的看法,但也不难看出佛弘法是一项计划。首先教诲无聊众生,让他们的机根慢慢成熟,谆谆诱导他们,以达到最后目的,这种观点是佛终身弘法的计划。

这可不是历史性问题,而是整个布道的一种计划,诚如前述,佛弘法的方法依对象来决定。

初讲华严经时,并没有对象,仅在自己心里讲自受用法乐。首先往鹿野苑向跟随自己的五位比丘弘法。然后,又到王舍城开始各种弘法。由此可见,佛弘法仍然根据一套计划,先逐一确立目标,注视对方的态度,把最后目标放在自受用法乐里,再依各人的程度予以教诲或说法。

三、一切归空

1.叙述因缘

佛首先发现法的绝对性,其中跟人们最接近的叫做因缘因果的理法。佛常说一切诸法因缘生,就是说任何事物若无因缘存在,则不可能发生。反之,有了因缘,才会发生,它解释为因果律,一切诸法可以说一切皆空。总之,要决定因缘生的法之实性或本性时,其本性即是一切皆空。

但对我们而言,在现实中是因缘生,对人们弘法时,就说一切因缘生。如从实性来说,则全都是空的。法是绝对的东西,而本性皆空,先把这种观念放在脑海里,才能明白一切诸法因缘生符合人类的情形。

2.三性三无性

表面看来,好像二元论,但其本性或实性属于皆空,若说得现实些,一切诸法为因缘生。佛根据这个建立很深奥的理论,解说三性三无性。我们站在现实上眺望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佛常常用三性来解说。

我们朝夕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那是一切诸法因缘生的世界。我们所作所为以及所目睹的事物,全都由于因缘而起,那叫做依他起性。一切诸法因缘生,依他起性的他,即由于因缘而起的本性。

因果与因缘皆是佛教的术语,若以数学观点来看,则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因果里没有缘,一般人认为做好事,必得好结果,否则,天地间还有什么神佛存在呢。

在法相教学里,可没有如此想法。惟有在缘恰好重叠时,才会产生果,此称为法相教学,或惟识教学的中心。缘有十二缘起论,佛分为十二项目来解说“缘”的涵义,总之,缘是很重要的东西。

同类推荐
  •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

    《六祖讲金刚经》所录文本,以日本《卍续藏经》本(第二十四册)为底本,参照《禅宗全书》第二十三册所收《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五家解》(日本花园大学藏本)校勘。在此基础上,增加“六祖略传”与“现代注释”两部分白话。《六祖讲金刚经》一书,力求通俗易懂,加入大量《坛经》的禅故事,使其成为目前最权威的解读《金刚经》读本。
  • 星云日记3:不负西来意

    星云日记3:不负西来意

    本书为“星云日记”系列中的第三册。收录星云大师1990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星云大师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全书分为“片叶片金”、“不负西来意”、“受得起也给得起”、“万事如意”四部分。这是一份特別的日记,内容不仅是大师个人生活点滴,也是人生的省思,它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星云日记”,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 三一教研究

    三一教研究

    本书是“浙大人文青年学者文丛”之一,全书分为林兆恩与三一教的创立;三一教的分化和嬗变;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三一教的信仰;三一教的制度;林兆恩思想与三教;林兆恩及其思想的性质定位及评价等数章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故事(第一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千金宠妻

    千金宠妻

    她,是最拙劣的间谍、无情拜金女,被“恩人”卖了,还搭上清白替人数钱;他,是腹黑霸道首席,被“拜金女”吸引,还被她骗去感情。有仇不报?No,这绝非总裁大人作风!就算她逃到天涯海角,他也势必将她抓回来。背叛他的下场就是:被他囚禁一辈子!
  • 开着重卡去明朝

    开着重卡去明朝

    明朝后裔试图携带大量装备穿越明末自立为王,却被小武警意外截胡,却看他如何力挽狂澜拯救华夏文明,面对至交好友崇祯又该何去何从。
  • 哥布林圣母院

    哥布林圣母院

    ??诸神的游戏,被选中的使徒,一场穿越者之间的厮杀。??穿越成哥布林的狄格,获得侮蔑他人就能变强的能力。??狄格:“我要靠骂人来打败其他使徒,统治世界吗?这是什么鬼设定???路人甲:“你在嚷嚷什么呢?”??狄格:“滚,SB。”??【力量+1】??狄格:“……”??你以为这是个欢乐向的故事?不,这是硬核到爆炸的严肃故事哒。??……??他是举世皆敌的怪物,或是摆渡众生的圣人。??污秽的,把它烧尽。??粗糙的,把它磨光。??懦弱的,使它坚强。??让岩石泉涌,让沙漠开花。????“一切都将抚平,甚至是饥饿。”??“一切都将消弭,甚至是羞耻。”??动荡的大陆,染血的双手,鲜红的权杖。??放逐者之王的故事,由此开始。??本书又名《悲惨世界》
  • 进化之起于末微

    进化之起于末微

    2020年,外星文明发现了地球,欲意发展奴隶行业,不满意地球的原有生物发展环境,便释放了改进地球生物的药剂。地球众多生物迅速崛起,后来人类发现自身另一秘密,于是开启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后世宇宙史学家称之为神族涅槃时代,这个时代思想大碰撞,迸发无数智慧火花,无数的英雄应运而生
  • 征服亚马孙

    征服亚马孙

    《征服亚马孙》是埃德·斯塔福德历时860天近万千米徒步亚马孙河的远征实录。2008年,斯塔福德开始了他征服亚马孙的旅程。旅程的规则既简单又艰难:每一步路一旦借助外力,就重走一遍。从秘鲁南海岸的亚马孙河源头出发,行走900多万步,860多天行走近10000千米,被蚊子和蚂蚁叮咬各超过20万次,被黄蜂蜇了600次,被蝎子蜇了10多次,消耗10部高画质摄像机、6双靴子、3部全球定位设备,斯塔福德成功跨越整个南美洲,抵达广阔的亚马孙河入海口,成为全球徒步走完整条亚马孙河的第一人。本书详尽记录了德爷徒步全程的经历,狂野、震撼、险象环生,超凡阅读这场搏命之旅,我们会感受到人的恐惧与渺小,也能见识到人的勇气、智慧与伟大。
  • 冷后太猖狂

    冷后太猖狂

    血月,血族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法力,有着成千上万的手下。她心比天高,势要让所有人都臣服于她。然,一次背叛却让她失了所有。意外重生,给了她原来触摸不到的温暖。当她决定做一个平凡之人时,她才发现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 西游山海志

    西游山海志

    钟神秀穿越到了一个是似而非的西游世界,还好身上有氪金买的八条黄金鲤鱼……不过,换到八个黄巾力士是什么鬼啊,说好的ssr了?……大清亡了。
  • dc世界当首富

    dc世界当首富

    有人说我是科学怪咖、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有人说我是花花公子、有人说我是幽灵死神……不,那些都是错误的。卢克·萧站在起源之墙前,淡淡道,“我只是一个天才。”(多女主,不喜勿入。)
  • 混混王妃休想逃

    混混王妃休想逃

    他眼中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这样的距离,她的唇离他很近,仿佛只要一低头就能侵入。只是稍稍犹豫了一下,下一秒,他就将唇覆上了那片柔软。“不……”她来不及出口的拒绝被强硬却温柔的吻封缄在贴和在一起的唇齿间,火热的气息一下子全部涌了过来,一条柔滑如丝的舌尖迅速滑入口腔,如大海深处的波涛,在唇舌间缠绵翻涌。因为偷盗一块玉佩,竟然让一个陌生男人轻易的偷走了自己的初吻真是让人懊恼,自己可是有名的混混唉,谁料这个该死的男人竟然还是未谋面的夫君……
  • 快穿就是休养所

    快穿就是休养所

    书歌并没有到过这些世界,也并没有接触过这些新的内容,只是隐约知道,直到到了这些世界,她才知道比她想象的有趣。这些世界有的天马行空,有的和她所在的世界相似。遇到的人有的可爱,有的怪异,甚至罪恶,却并不能阻挡她的兴趣。她想,她找到她自己的路了。她想,往后的生活找到归宿了。【女主无cp】【出身不凡但出了意外】【也有小女儿家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