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
一、苏格拉底重视教育
“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该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高度评价教育在造就人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禀赋差的人固然需要教育,即使禀赋好的人也应接受教育。因为,“禀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该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做出极大的业绩来”。为了培养“最优良、最有用的人”,苏格拉底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认为,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其贡献远远超过他一个人去参与政事。他说:“与其自己去治人,不如训练能够治人的人更为有用。”
苏格拉底没有办过学校,但他为教育青年付出了辛勤劳动。不论冬夏,他黎明即起,穿上一件破旧的长袍,赤着脚走上街头,或站在市场上,或坐在神庙前,有时还在体育场的林****上,跟青年人讨论各种各样问题,如战争、政治、法律、婚姻、友谊、艺术等,特别热衷的是探讨道德问题。他认为研究善恶是非极为重要,人们只有辨明善恶是非,才能有正义的、光荣的和美好的行为,社会上的道德面貌才能改善,奴隶主贵族的政治思想才能实现。
苏格拉底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在他的听众中既有本国青年,也有异邦学生;既有富者,也有穷人;既有上等阶级子弟,也有鞋匠、木匠等劳动人民。总之,他把自己极其丰富的知识,毫不吝惜地教给所有的人。
跟当时周游于希腊各个城邦的智者派的那批职业教师完全不同,苏格拉底对于那些渴求知识和美德而前来听讲的人们,从不索取分文,当智者安提丰讥笑他“不愿借教学而收取酬金”,虽然“可能是一个正义的人,但决不是一个明智的人”时,苏格拉底反驳说,那些教人智慧,索取高额酬金的诡辩家,实际上是“智慧的出卖者”,他们是为了金钱而出卖自己的智慧的,而“出卖智慧就是贬低智慧”。苏格拉底认为,把自己知道的好东西教给有才德的人,就会获得朋友,而这件事本身已经是最大的利益,又何必还要索取金钱呢?
在进行教育时,苏格拉底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骄傲的人,苏格拉底教育他认识到自己无知,相反,对于懦怯的人则给予更多鼓励。
在教育别人时,苏格拉底从不夸夸其谈,而是身体力行,作出典范。比如,他在教导“那些和他交流的人在饱食、****、睡眠、耐冷、耐热和劳动等方面都要实践自制”时,他就以自己的行为树立了榜样。对此,智者安提丰作过生动的描述,他说,苏格拉底“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使得奴隶都不会继续和他的主人过下去的生活”,“他所吃喝的饮食是最粗陋的”,他“所着的衣服不仅是褴褛不堪而且没冬没夏都是一样”,他“一直是既无鞋袜又无长衫”;他不“因为天气太冷而留在家里”,也不“因天气过热而和人争着乘凉”……总之,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正如他的学生色诺芬所说的:“他的实际行动要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
苏格拉底为陶冶人性、培养人材所进行的长期教育活动,得到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赞誉。其弟子柏拉图站在老师的立场上说,苏格拉底远远超过伯里克利,因为伯里克利只是在政治上图强,而苏格拉底却从培养人性的立场上树立良好的政治。
二、论“美德即知识”
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
这一命题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
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
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
不过,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
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
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
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
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
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活动,经常锻炼身体。
生活中,苏格拉底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三、“苏格拉底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输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出来。而关于“回忆说”的理论从他的徒弟柏拉图那里可以看到继承与发扬。
所谓老师,本来——至少在柏拉图的《美诺篇》以来,是这样被认为的:他并不是把他们所知道的交给那些无知人们中的某一人,而是致力于这样工作的人——他启发学生把问题重新提出来,他从事这一工作的战略中,比什么都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虽然目前还不能明确的用语言表达,但实际上他还是知道的。当然其中还包含着打破那些妨碍学生了解自己本来知道的事物并压抑学生心灵的各种力量。与学生相比,之所以这一边常会提出问题的理由正在于此!
《美诺篇》中要论证的中心问题——个人的知识用翻译后的话说只是“被回忆起”。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常常在他成为一个人前已经就是他所具有的。教育只是“知识从内部成长”,这个成长过程是一个“被提醒、回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