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仍然无望地说:“师父!我的女儿只是八岁的幼童,怎能嫁人呢?”
一休禅师道:“那就把女儿嫁给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帮你还债!”
信徒大惊失色道:“这……这简直是开玩笑!您是我的师父,怎能做我的女婿?”
一休禅师胸有成竹地说:“要帮助你解决问题啊!好啦!你赶快回去宣布这件事,快去,快去!”
这位信徒向来十分虔信一休禅师的智能,回家后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禅师要到家里来做他的女婿。这消息传出去,立刻轰动全城。到了迎亲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休禅师来到以后,吩咐在门前摆上桌子和文房四宝,写起书法、画起画儿来了。大家都知道一休禅师的字画好,争相欣赏、购买,反而忘了当天的婚礼。结果,一休卖字画的钱积了几箩筐。
一休禅师问信徒:“这些钱够还债了吗?”信徒高兴得连声说:“够!够!师父你真是神通广大,一下子能变出这么多钱!”一休禅师微微一笑,说:“好啦!问题解决了,我女婿也不做了,还是做你的师父吧!”
禅者以慈悲为怀、善于助人,甚至可以舍弃自己对于功名的执著。世人应该有所警醒,并找回失去已久的那份助人的良知,彼此帮助,美好的世界将为期不远。
寻找宝藏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寻找宝藏,但却没有找到宝藏,身上所带食物及淡水都没有了。他全身毫无力气,只能安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的降临。
在死的前一刻,他向神做了最后的祈祷,寻求神的帮助。
果真神出现了,并寻问他想要什么。他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是很少的一份也行。”
于是,神满足了他的要求。在他吃饱喝足之后,他又向沙漠深处走去。幸运的是他终于找到了宝藏,他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身上所有的口袋。
他又返程了,可身上却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水支持他走完以下的路。由于饥渴交迫,他的体力不断下降,不得不扔掉一些宝藏。他边走边扔。等到最后把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扔掉了,他却倒在了地上。在临死之前,神又出现了,并问他此时需要什么。
“食物和水,更多的食物和水!”他回答道。
欲望就让人变得如此的悲哀,到死都离不开欲望。很多时候,欲望甚至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但人们还是无法觉悟,总是被不断的欲望所牵扯着。人们为了欲望疲于奔命,生活自然就成了一种负重和累赘。
化缘度众
昭引和尚总是云游各地,阅历丰富,自身对禅学参悟颇深。
一次,有信徒特意来请示禅师:“如果发脾气,我要怎样才能克服呢?”
“脾气都是来自策里。要不我来为你化缘,你把脾气和策怒之心都施舍给我好了。”禅师回答道。
还有一次,一个信徒由于他的儿子非常贪睡,不知如何改变,便来请教禅师。禅师就去了他家,把梦中的孩子摇醒:“我来化你的贪睡,请把贪睡施舍给我吧!”后来,不断有信徒吵架、喝酒之事,禅师都去化缘。
昭引和尚毕生皆以化缘度众,用化缘的方式感化的信众不计其数。
化缘之意,那一切陋习是业力也是罪业,将你们的业力全都给我好了,让我来替你们承担。
化缘只能算是点化,引导别人真正的自我觉醒,痛下决心改正陋习。但是最重要的是让人有一颗觉悟的心。只有自身觉悟了,才能很好地去体察世间万物,而不至于被一些虚幻繁华的东西所迷惑而造下罪业。
还生气吗
有一位妇女脾气异常古怪,动不动就会因为一些芝麻小事生气。她也十分清楚自己脾气不好,但就是无法控制。
一次,她的朋友提议她去附近的一位得道高僧那寻求帮助,请他指点迷津。
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见面后,便十分恳切地向他诉说了自己的心事,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
那高僧听完后一言不发,就把她带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十分不解,禅师什么也没说,却将自己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心里一想,越发气恼。可无论她怎么叫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无法忍受了,便哀求禅师,但他还是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过了许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妇人答道。
禅师听完,说道:“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会原谅别人呢?”立即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妇人是否生气,妇人说道:“不生气了。”
禅师便接着问她的缘由。
“不管我生气与否,也只能被你关在这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啊。”妇人答道。
禅师听完,说道:“如此其实更可怕,因为将你压在一起的气一旦爆发出来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转身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禅师又来问她,妇人说道:“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禅师说道:“你还是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啊!”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禅师气到底是什么。
高僧还是沉默不语,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
妇人见状,心中恍然大悟。
其实,心中不乏,心地透明,了无一物,气又从何而来?气内心生,心有欲则气生,世人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才会整日被一些烦恼所牵扯。如果我们能够对世间万物看得淡一些,心中无物,心灵自然会变得净化,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快乐。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将要示寂时,对众弟子说道:“我有浮名在世,谁替我除掉?”
众弟子都无言以对,这时,有一个小沙弥走出来,恭敬地行礼之后,说道:“请和尚示知法号。”
话刚一出口,所有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沙弥的问话,微笑着说道:“我的浮名已经除掉了。”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人们往往为了名利终其一生,整日深陷于追逐名利的泥潭当中,疲于奔命。自然而然,人们生活意志也就变得萎靡。一旦能舍弃名利、不受欲念牵累,那么生活必会活泼自然,到处都会充满着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不得见
曹山禅师受法后,众请住于抚州吉水山,改名为曹山。法席兴盛,学徒众多。
南平钟陵王闻其道誉,三请而不应。于是南平钟陵王大怒,并对专使说:“若请不到曹山大师来,就不要来见我。”
专使不得已,苦苦哀求曹山禅师:“禅师!您若再不赴约,弟子一门可就遭殃了。”
曹山禅师说道:“专使不必忧虑,我有一偈面呈大王,必保无事。偈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野人何得苦追寻?”
南平钟陵王看偈后,感慨道:“弟子今生决不再妄求一见曹山大师了。”
曹山之意,在于断绝尘世声色。你若能割舍俗缘,便来山中见我。你求我开示,我意已明:割舍就是道。曹山本寂禅师虽不出山应世,而能影响当道起恭敬之心,这也是禅门道风。
但是,常人往往一味地追求名誉、地位、金钱、物质,难以割舍世间尘缘,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宝寿卖姜
宝寿禅师曾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师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为药引。侍者便去库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宝寿禅师喝叱而去。侍者便回去报告给戒公禅师。然后,戒公禅师就让侍者拿钱去买生姜,这样宝寿禅师方才把生姜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禅师介绍一个人去任职。戒公禅师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如此,宝寿禅师便去做了洞山寺的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禅师爱护禅门公物,不以公物来徇私情;戒公禅师也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力推宝寿。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公德。千载而下,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我们也应该从中有所领悟。
报恩
唐玄宗时候,蓟门有个和尚法号叫夜光。这个和尚聪明好学,通读了好多佛经,加之又有很好的辩论口才,因此,很为寺里和尚推崇。有个叫惠达的和尚,为人忠厚老实,家中有钱,因羡慕夜光的才能,便与其交了朋友。
当时,玄宗皇帝信佛崇仙,到处访求和尚和方士。夜光和尚非常想去京城活动,以期得到皇帝的赏识。无奈囊中羞涩,便整日长吁短叹,很不开心。惠达和尚理解夜光的心情,便送他七十万钱,资助他去长安求见玄宗皇帝。
夜光到了京城,通过贿赂某公主而很快见到了唐玄宗,并得到重用。惠达听到夜光被重用的消息,非常高兴,便带了很多礼物到京城去探望夜光,并向他表示祝贺。
夜光听说惠达来看他,心想惠达是来向他讨钱的,心中大为不悦,言谈十分冷落。惠达看出夜光的心思,只住了一天,就告辞而归。夜光怕惠达再来,就给蓟门的驻军首领写封密信,说惠达来京告他谋反,让其小心。驻军首领接信后大怒,立即将惠达抓了起来,不由分说,立毙帐下。
当蓟门和尚明白真相后,无不义愤填膺,纷纷斥责夜光的忘恩负义行为。不久,夜光也因梦中常梦见惠达前来索命,惶惶不可终日而死亡。
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人生是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人生的戏剧,其中含有许多施恩与受恩的关系。一旦得到了人家的帮助,受了人家的恩惠,一定要知恩图报,心存感激之情。殊不知,这种施恩与报恩的关系,是人类关系中最纯真最崇高的关系。
放生
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正要把半筐田螺倒进放生池,一个恶霸走到老婆婆跟前,一把夺下老婆婆的箩筐,大喝一声:“呔!这是什么地方,一个穷要饭的也敢在此放生,不撒泡尿好好照照!”
说着,恶霸举起箩筐就要往地下摔,“住手!”只听人群中有人大喝一声。只见一个头戴破僧帽,脚下趿拉一双破草鞋,手里拎一把破芭蕉扇的和尚向池旁挤来。大家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大智大勇,救人苦难的济公活佛。
他用芭蕉扇指着恶霸的鼻子说:“众生平等,放生又是大善事,你凭什么不让老婆婆放这一筐田螺?”“济癫!这里没有你的事儿,你要自找没趣儿,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着,恶霸便举起了拳头。济公哈哈大笑,说道:“路见不平,我当然要管。”
说罢,济公从恶霸手里夺过箩筐,跑到山下小溪旁,哗啦一声,将田螺倒进溪水里。
放生是佛教界的一项重要的佛事活动,以实践佛教门徒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和痛苦的誓愿。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现在全球都在关注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佛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并付诸行动了。那我们就更应该多一些慈悲之心,使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
欲望无止境
南阳慧忠禅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对于禅学参悟颇深,并被当朝皇帝肃宗封为“国师”。
肃宗皇帝在一段时间内老在思虑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佛法?但就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使去寻问禅师。
禅师答道:“佛就在自己心中。世人痴心求佛,大多是为有所图,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却是没有几个!”
皇上继而问道:“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呢?”
“欲望让陛下有如此想法。但是人生苦短,醉生梦死地过,最后也是一堆腐尸与白骨。”
皇上听后稍有觉悟,又问禅师如何才能摆脱烦恼与忧愁。
禅师沉默了一会,然后答道:“放弃自身的欲望和一些想得到的东西,便可远离一切烦恼和忧虑,反而会得到整个世界!”
肃宗听完又十分不解,即便得到整个世界,但还是不能成佛啊,只有成了佛才又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他的心思马上就被禅师看破了,过了不久,禅师说道:“佛无欲,而你贵为皇帝却仍然欲望难满,难成佛啊!”
人心难满,欲望永无止境,贵为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仍然还是被心中的欲望所牵扯着。人们也往往在为着太多的欲望疲于奔命,无法清静地享受生活。等到慢慢老去之时,才发现世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事物,自己都没有经历过。永葆一颗常心,才能轻松快乐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