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却说:“在外交上,我们只要与魏国和楚国保持友好关系,然后进兵伊水、洛水、河水三川,攻占新城、宜阳,一直进驻到周朝都城的郊区,控制周室国宝九鼎和天下之地理图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谁敢不听?这是统一天下的王业啊!我听说,争夺名誉要到朝廷上,争夺利益要到市集上。今天三川、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市集。可是大王不想去争夺,却只顾去征服僻远的戎狄之族,这不是离开霸王事业太远了吗?”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就一定要扩大领土疆城,要使军队强大就一定要让百姓富裕,要成就统一天下的王业务必宠扬仁义道德,这三个条件完全具备了,王业也就随之实现了。今天大王的领地狭小、人民贫困,所以我认为要先做容易实现的事。蜀地是西边僻远的国家、戎狄等少数民族头项聚居之地,现在那儿有类似夏桀、商纣时的内乱,如果秦军前去讨伐,那就好似鞭打豺狼逐群羊那样容易。获得蜀地足以扩大秦国的领土,获得的财物尽可以富裕秦国的国民,起兵打仗并不造成多少伤亡而蜀地便已臣服。并吞一个偏远的小国,天下人并不因此认为我们暴虐;财利充实我国,而天下人并不因此认为我们贪婪。实施这一举措有利于我国,又获得了禁暴制乱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去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那只能臭名远扬,而未必能获得实利;又有不仁不义之名,冒了天下之大不韪,这是很危险的啊。我来分析一下此间的利害吧;周朝,是天下的宗室,是与齐、韩两国相友好的睦邻。如果周室晓得将要丧失国宝九鼎、韩国晓得将要失去三川之地,他们就会协力同心,并通过齐、赵两国向楚、魏等国求助,把九鼎许给楚国,把三川之地送给魏国,大王您怎能阻止这种事态的发生呢?这就是我所说的进攻韩国的危险啊。由此可见,还是进攻并吞蜀国万无一失。”
秦惠王终于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进攻蜀国,很快得手。贬蜀王为侯,派陈庄治理蜀地。蜀地归附秦国后,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就更加轻视各国诸侯了。
张仪是战国时代为秦国出谋划策、实行“连横”战略各个击破六国的著名谋士。然而,在秦国攻蜀还是伐韩这个问题上却犯了急性病,试图叫秦王一下攻取韩国进而控制周朝,挟天子以号令诸侯完成统一天下之霸业。事实上,此时的秦国还没有到达羽毛丰满、十分强大的地步,司马错论述攻蜀之利、伐韩之弊,分析天下形势头头是道,判断秦攻蜀后国力强大势必奠定霸业的基础。以后的事态发展证明了司马错不愧为胜过张仪的军事、政治、战略家。
同时也能看出,正是这思路清晰,利害分明的分析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启发自悟——张縂谏孝宗
说服他人时可让对方自悟而“醒”,这就要求用启发对方的方式来以劝说。张縂谏教宗刘则好事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南宋孝宗年间,执政大臣认为金国国势衰弱,有机可乘,朝廷应当派遣使节去金国,指斥其隔绝陵寝的罪责(指金人既不归还徽、钦二帝灵柩,又不准南宋派军队护陵)。但也有不少朝野士大夫担心,自己并没有充分的准备,而妄开边衅,将会招致失败。这时,张縂面见孝宗,孝宗问道:
“你知道敌国之事吗?”
张縂答道:
“不知道。”
孝宗说:
“近来,金国连年饥荒,到处都有盗贼聚众起事。”
张縂道:
“金人的事情,我虽然不知道,但境内的事情,我倒是知道的。”
孝宗问:
“你知道些什么呢?”
张縂答道:
“我亲眼见到各地连年都发生水灾或是旱灾,百姓一天比一天贫困,而国家的军队软弱,财政亏损,官吏们都********,不可依赖。假如金国真如陛下所说,有机可乘,但就恐怕我们还没有这个力量去打它的主意。”
孝宗听后,默不作声。
过了很久时间,张縂又说道:
“陵寝隔绝,实在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本应严词指斥,甚至不惜与金人断绝关系,而现在却反而低声下气,赠送厚礼来讨好他们。即便如此,那些持异议的人(指反对北伐的人)却还在那儿担忧,这实在是见识太残陋,胆子也太小了。不过,他们的担心也有道理,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我们如何才能有这必胜的把握呢?只有从我们自己做起。陛下应该内修德政,起用贤人,让百姓休养生息,甄选将帅,训练土兵,不务虚文,只做实义,这样,国力就会大增,必胜之日自然就会到来。”
张縂是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的儿子,跟他父亲一样,反对与金人议和,主张与金断交,然后内修国力,再举军北伐,以成统一大业。从以上与孝宗的对话中,可以窥见他的政治见解。
张縂在这故事中,有两点很能给我们启发,一方面他条分缕析,剖析厉害,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一方面就在于他不装腔作势,知道的就坦诚相告,不知道也不刻意隐瞒。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是很重要的。
任何上司都喜欢有知识、有才干的下属。第一次与自己的顶头上司接触时希望他看出自己的知识和才干,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绝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装腔作势,不懂装懂。那样做,只能给上留下很差的第一印象。
凡是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的地方,绝大部分都会当场被人看出,只是有的人给你留点面子,不当面把“西洋镜”揭穿罢了。某县的一个负责干部日夜想着到市政府抓工业生产。一天,正好有机会与一位领导第一次接触,因为他一心想的是让领导认为他是一个抓工业的行家里手,便滔滔不绝地谈论工业生产的某些问题。谁知这位虽不曾抓过工业的领导对他说的外行话、错话,一听便知,还不时露出一种轻蔑的冷笑。一般来说,听不出下属装腔作势、不懂装懂的傻瓜领导,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不会上当的。有一位经理就一个问题同时请教他两个下属。本来,两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不懂,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下属甲老老实实地说:“我不知道。”下属乙听后,略思片刻,便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地说了一通。说后,面带得意之色,望着经理,希望经理夸奖他。但经理连望也懒得望他一眼,却拍着下属甲的肩膀说:“好!你这是科学的态度。”以后,那位经理常常找下属甲商讨问题,却一次也不找下属乙。
坦言相告以“真”为基础
坦言相告,需要以“真”为基础,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记住一个“真”字。
大臣鲁宗道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遇事敢于直谏,从不谨小慎微。他在担任太子谕德时,其住屋靠近酒店,他曾身穿便服去店里喝酒。
一次,宋真宗有急事要召见他,皇帝的使者在他家里等了好一阵子,他才从酒店回来。使者要先进宫回禀皇上,便对鲁宗道说:
“假如皇上怪罪您姗姗来迟,您怎么回答?”
鲁宗道说:“就老实地回答好了。”
使者说:“那么大人您就要得罪皇上了。”
鲁宗道说:“喝酒是人之常情,如果说假话,臣子我就犯下了欺君的大罪了。”
使者入宫,真宗果然询问鲁宗道为什么来迟了,使者便把鲁宗道的话全部说了一遍。真宗又追问宗道。宗道说:“有个老朋友从故乡到京城来看我,臣子我家里清贫没有酒杯菜盘,只好请他到酒店里去饮酒。”
真宗听了,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他忠实可信,可以重用。
鲁宗道是北宋刚直正派的忠臣,他在担任参知政事时,常常不计个人利害,从国家利益出发,当着皇帝的面弹劾恃势骄横的权臣,甚至敢于指出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的错误,以致权贵和皇亲都很畏惧他,背后称他为“鱼头参政”。其意有二:一是指他姓“鲁”(“鱼”为“鲁”字之头),二是赞许他的骨头梗直像个鱼头,大凡此类刚正的臣于,必然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的清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主子的器重、好人的尊敬和坏人的忌畏。鲁宗道在如何向皇帝禀报“来迟”的原因上驳斥了使者要他说假话的建议,坚持实事求是:“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结果赢得真宗的好感,认为他“忠实可大用”。可见,真有实力的舌战者并不追求奸滑虚假的舌辩技巧,而是将嘴皮子功夫建立在做人这一根本上,这才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啊。
当今社会,一提起商人,有人马上莫名其妙地扣上“奸商”的大帽子。无可否认,大江东去,泥沙俱下。在一些鼠目寸光的市侩小人的心目中“无奸不富”确实成为他们经营之道。他们缺乏“顾客是上帝,是他们的衣食父母”的意识,而把顾客当作是任他们愚弄的傻瓜,把经商看作是坑人的事业,一味挖空心思,削尖脑袋,不顾“他们衣食父母”的利益,以劣冒优,以假乱真,刮起了令人窒息的“伪劣产品”黑旋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大发横财是过路烟云,顾客的眼睛总是雪亮的,他们会将你的军。其结果必是声败名裂,蛋打鸡飞,赔了夫人又折兵。
面临着雪片般多的产品,面对林立的竞争对手,面对着日益挑剔的顾客,以何立于不败之地,以何像魔方似地吸引成千上万的顾客为您的产品慷慨解囊?靠吹、靠装、靠蒙骗是毫无效果的,或者只能是暂时的“辉煌”。
经营房地产的霍尔默先生,是美国房地产巨商。有一次他承担了一笔令他烦恼的房地产买卖生意。这块土地虽然接近火车站,交通便利,但非常不幸,它紧邻一家木材加工厂,电动锯木的噪音使一般人难以忍受。几次洽谈业务,都因霍尔默先生难以如实相告而导致最后被买方拒绝签订合同。
霍尔默先生经过考虑和调查,他又找了一位想购买地皮的顾客。这次,他改变以往做法,直截了当地向该顾客说明:“这块土地处于交通便利地段,比起附近的土地,价格便宜得多了。当然,过块土地之所以没有高价卖出是因为它紧邻一家木材加工厂,噪音较大。”
霍尔默先生见顾客不言不语,就继续说:“如果您能容忍噪音,那么它的交通地理条件、价格标准,均与您的要求非常符合,确实是您理想的购买地方。”
不久,该顾客在霍尔默的带领下到现场参观调察,结果非常满意。他对霍尔默先生说:“上次你特别提到的噪音问题,我还以为很严重,那天我去观察了一下,发现那种噪音对我来说不算什么问题。我以往住的地方整天重型卡车来往不绝,可这里的噪音一天总共只有几小时,而且卡车通过并不震动门窗,总之,我很满意。你这个人挺老实,要换上别人或许会隐瞒这个事实,光说好听的。你这么如实相告,反而使我很放心。”
就这样,他顺利地完成了这笔令人头疼而无人愿意接受的房地产买卖生意。
由此看出,做生意有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侃得天花乱坠是不一定成功的。实事求是说出你的商品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倒会给你的商品增添一层诱人的光芒,更具有魅力。
根据调查,有些商人在经营上使用“两手法”对于知识层次高的顾客,他们把商品的优缺点如实相告,而对于知识水平低的顾客,尽力把商品说得完美无缺。
这种做法并不完全正确,这是由于生意经不同于一般知识,即精通于生意并不总与知识层次高成正比,有时会出现极大反差。况且当今社会,人的知识水平普遍提高,完全愚昧无知的顾客是很难见到的。一般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判断力,靠花言巧语蒙骗顾客,其结果只能是“一锤子”的买卖,容易使自己走进死胡同,失去了自己的“衣食父母”。
所以,把商品性能对顾客作某种程度的坦白,必能获得顾客的赞许和信任。并且在售后,如果顾客抱怨,自己也有台阶可下,因为你已有言在先了。
只有惟“真”为基础,真实地表现你的本来面目,真诚地坦言相告,才会更好地为自己赢得说服上的成功以及事业上的辉煌。
单刀直入,蒙正直言
在劝说他人的时候,婉转是一种方式,但有些时候,含蓄并不一定见效。所以在劝说他人时,有时还可用另一种方式:单刀直入,蒙正直言,以“真”来说服对方。
宋太宗曾在灯节之夜设宴,宰相吕蒙正陪坐皇帝旁边。太宗说: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生灵涂炭,百姓逃亡。周太祖率军从邺城(今河南安阳)南返,一路上只见士绅黎民都遭到抢掠,地上发生火灾,天上还出现扫帚星,将士们十分害怕,都失望地说,天下没有太平的一天了。自从我临朝执政以来,总是亲自处理朝政,天下大事得以得到初步的治理。当我们感谢上苍赐福,使我大宋如此繁荣昌盛之时,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天下的治和乱,完全根源于人事。”
吕蒙正听罢,便站起来说:
“在我大宋京城里,士绅黎民汇集一起,所以才显得非常繁华。但是,我曾亲眼看见离京城仅几里远的地方,有许多人活活饿死,可见天下并不是处处都像汴京这样昌盛啊。如果陛下还能从近处看到远处,那就是民众最大的幸运了。”
太宗听了,脸上露出很不高兴的神情,但也没再说什么。吕蒙正说完就又大方地坐回原来的位置,同席的人都暗暗佩服他的正直和坦率。
吕蒙正是北宋著名的贤相,他与开国元老赵普同居相位12年,他是新进之人,资格比赵普低得多,但赵普对他的为人非常赞许。在本篇中,他直言无忌地指出宋太宗赵匡义只看近处繁荣、不看远处凋蔽的盲目乐观。虽然令太宗有不悦之意,但凛然正气使他的话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