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回)
“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语出自三国志)——和这种出其不意的机动部队比起来,主战场就有如睡着了的大象一般沉闷庞杂。
谈到千里奔袭的夏侯渊,在曹营有这样一种说法:曹姓以曹仁为最,夏侯则首推妙才。
夏侯惇与曹洪仅止步于“大将”,没有习得高级的统战能力。
说服力有多少先不谈,但夏侯渊的领军作战风格的确是很辣的,其实从鲁肃这个演义弄出来的误区可以看出,三国的世界,武将文官,并没有明确界限,而什么先锋和统帅的概念也是一样,韩信能统帅的兵马无法估计,你给他再多都能摆弄明白,那项羽是不会领兵吗,同样带领一百人,他俩谁的效果好?
又扯远了。
能领突击队冲在最前面的,没有一番勇猛感召力,那是活不到第三集的。同样是恃勇轻进,夏侯渊的急袭战可比孙坚有名,不过也不排除他活得久这一原因。
这也是他引以为傲的打法,韩遂,马超,都是被这样硬刚掉的,甚至打韩遂时,带的都是旅途劳顿不在状态的罢弊之兵。
可老子就是不喜欢持久战,叫我扎营挖沟?还不如一鼓作气。
结果依然是调动了疲惫之师击退韩遂,斩将夺帅旗。
能使出孙子兵法“攻其所必救”的招数搅乱韩遂羌氐各部,足见妙才并不是纯纯的匹夫。可这毕竟还是少数情况,不然曹营也不会有人背后戏称他为“白地将军”。
夏侯渊在曹营足足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当然这跟曹魏的制度有关,五子良将这些降将外姓人,所处级别只能是姓曹和姓夏侯的从属)。西边除了曹操那一次亲征,剩下的大小仗基本都是他在炫。
就因为武勇价值高,曹操也经常劝他,别老那么猛(没错,就是这个意思。),为将者,应该懂得根据情况示弱,方能精武而持久。
当然,优点即是缺点,缺点亦是优点,夏侯渊自然是没往心里去,终于在定军山一战被法正的声东击西给教育了,这一教育,直接给教育死了。
法正可不是西凉韩遂马超那种粗放型的野人,用起阴招来,不在贾诩之下——十队精兵疲劳轰炸张郃,分散妙才的精锐,再烧鹿角诱敌,欲扬先抑,一般智商的,是接不了这些招儿的。
马革裹尸,算是挺光荣了,但拿到演义小说和游戏里,自然就是名将污点——你这毕竟是被人弄死的,真牛比的话怎么会被人弄死呢,所以武力值大数据自然就得下调,有点儿冤。
其实这场仗也是赖张郃不够硬气,夏侯渊要不是分其兵后力量减半,也不至于心虚地出营补修工事,而被一老当益壮的下山虎阵斩。
说到黄忠,很多人有这样的说法:若要赶上黄忠壮年时,哪有你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都是被老子吊打的。
这种说法呢,肯定是有主观臆断在里面的,很多人大器晚成,也许就意味着年轻时真的不够猛,要不然刘表还在的时候,也没少和孙坚孙策发生冲突,怎没见你黄忠有啥战场的作为?人家受怠慢未尽全力的甘宁还借着活动筋骨射死了凌操呢,什么?你说你故意的?没人用你?行,那我也可以说,其实最深藏不露,怀才不遇一辈子的就是汉献帝,胸藏惊雷,内有韬略,本来是千古一帝,只是淡泊名利,不和乱臣贼子计较,呵呵。
没有什么怀才不遇,只是你还不能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不服吗,请参照毒士贾诩。
老人家后期蜀中表现中规中矩,主要是特色鲜明,易于被小说渲染。
据说黄忠也有一把宝刀,叫赤血,记录在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里,是斩了夏侯渊后,又用此刀手刃一百多曹兵,呵呵,这一看就是在借大事件炒作兵器,夏侯渊的死,不仅成就了黄忠,也成就了一把刀。
黄忠的死和甘宁一样,都是被罗灌水改的,本来是正常死亡,非得在身上安排一箭,拉低武力值。
三国志陈寿的那句“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看来挺客观的,但不同的是黄忠的职位可比云妹高,也不知是刘备故意笼络降将的心,还是赵云真的不行。
赵云,算了,我还是别说他了,艺术与娱乐形象的意义早已把史书内容淹没得无人问津。
轶事典故,小说内容全扔掉的话,赵云的战功也是和黄忠一样在入蜀后才有体现,之前就只有两扶幼主的记录。
什么单条记录之类的,想都别想了。
黄忠斩了夏侯渊之后,赵云在汉中一次有胆有识地据曹表现算是个大亮点了,
有攻有守,还有一招疑兵计,再怎么吹也就这些了。
哦对,“虎威将军”称号也就是这次得来的。但这只是军中的传诵,而不是刘备颁发,蜀汉完全无此职。
后来的北伐,曾经和邓芝一起在箕谷打了一场败仗(所以说“常胜将军”肯定不是赵云就对了),也不算太丢人,敌人兵力占优势,撤退撤得挺有格调,跟主战场马谡的大败行成了对比,也不知这到底算加分算减分。
后来,后来就没别的事儿啦,人也老了,就寿终正寝了。
高节操,清正忠仁,为民请命的事迹不少,这正是老罗喜爱的品质,不然再没有什么可以被神捧的理由了。
黄忠有兵器,赵云也有——你说白马银枪?拉屁倒吧。青釭剑?我前面都说了,把你那演义收起来!
赵云的剑没名字,但也是记录在陶弘景那本书里:刘备入蜀后不知在哪淘弄到的好矿,造了八柄剑,唤作“蜀主八剑”,一把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一人一把。
现在有电视剧把赵云称为“武神”,即便以演义为基础,也没公信力,到底算不算,你们慢慢撕吧。
三国将领的民间演化,依旧没人敢称武神,但武圣可是有官方公认。
二爷的神化可是从他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民间的武圣说法很多,有姜太公,有岳飞,但他们只是于某个皇帝在位的时期被推上去的,综合持久人气根本不敌二爷。
能被这样推崇的,只像前面那位那点武勇领军纪录,肯定不够。
很多人说关羽被推为武圣,主要是缘自其忠义的传承,道理自是无可厚非,但这种说法,多半又是受演义影响了。
当然,古惑仔们拜关羽,拜的是忠义,不是拜他能打,能打的人多得是。
纵观三国志武将,能被陈寿称作威震华夏者,仅此一人(至于里面的水分,那就看你怎么黑了,想挑毛病的话,那又有哪个人的功绩没水分呢?),单人独闯的阵斩描写,亦仅此一人。
武圣,光做人讲究可赢不来这头衔儿。
要说二爷出道也不晚,但真正打出名堂还得是从刺颜良开始的。
是吕布在世时料敌不过?还是太年轻?不要总是在脑海里存着老成持重、绿罗袍大美髯的民间形象,关羽的生辰是不可考的。
刘晔曾形容刘备跟关张的感情是类似父子那种,足见年龄方面还是很模糊的……哎,不多想了,反正飞将军吕温侯驰骋天下时,大耳身边两个万人敌还是处于默默无闻的阶段,而且经常被高顺陷阵营克制,张飞更是丢过城池。
车胄也是刘备斩的,督邮也是刘备鞭的。
什么土坡约三事都是扯,刘、曹徐州撕破脸一战,就是刘备侥幸逃走,关羽被生擒。演义非要加上关羽把许褚杀退,然后张辽像个和事佬似的过来说软话。我从来不相信许褚典韦这种产自民间的生猛怪力者会打不过五虎将。
到了曹军后,二爷开始正式开挂了:白马之围与张辽同为先锋,张辽这里的表现就没二爷猛了,二爷是远远看见颜良麾盖后,策马就直冲。这的确是有点鲁莽了,不过艺高人胆大,你替人家担心啥?
另外颜良也是着实没想到有这么冲的人,要是两军对垒都这么打,那主将谁还敢用麾盖啊?巴不得低调低调再低调以提高安全系数。
等反应过来也来不及了,或者说即便你反应过来了,这种气魄到了近前,你也被震慑了,不然你为何不还手,作为大家难道不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面风?你又没睡着,偷袭归偷袭,人家又不是放冷箭。足见这颜良的综合实力也是不够的。
武人打斗有一种势,这种势并不是指士气,关羽斩颜良和黄忠斩夏侯渊可是两回事。袁绍军的士气当时可是一点也不低,反而是曹操被人大军压境。
可以理解为一种惊人的爆发力和气场。
更关键的是,他完全是一个人——吕布冲张燕军,张辽冲东吴军,甘宁劫魏营,曹仁救牛金,身边都至少带着百十来人,我不知道小时候大家打过群架没?身边有人和没人,感觉上的差异可是不容小觑的,一是法不责众,二是心不虚有底气。
而张飞的情况则又不同。
张飞据当阳桥时身后有二十多人,上文所说的四种情况,吕布张辽等人,是我方人少,但是我敢冲;张飞却是,我方人少得可怜,对方人多,却不敢过来。至于什么树林后尘土疑兵,那也是罗灌水加的,加强了张飞的智力,却侧面削弱了张飞的威慑感。
所以说万人敌这个词,陈寿给关羽张飞加得非常精确。
我们接着斩颜良。
其实这一过程内容不少,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直接青龙偃月刀一下去,头飞了,就完事了,而是先刺死,再枭其首,拎头回归本队。
到底用刀还是用戟就管不了了,刀也是能刺的。至于下没下马也同样只能瞎猜,反正以当时的情境,作为一个颜良身边的小兵,即便关羽下马了,你就敢上吗?两军对峙,主将死了,基本都是是树倒猢狲散,这些人没直接撤退已经值得表扬了。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大家都吓傻了,而且关羽的速度肯定也是很利落的,再耽误久的话,估计等有些士兵平静下来,就该放冷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