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布派李肃去迎敌,李儒原是董卓手下的人,董卓死前便归了吕布,因此才没有被此事牵连。
李肃在距长安几十里外的山上迎战李郭,凭借着山地易守难攻的优势,倒是坚持了一月有余。李郭二人眼见久攻不下,大军又是长途跋涉而来,早已是疲惫不堪,如此下去也只会对自己不利。二人更是急得焦头烂额。
这消息传入长安,群臣更是拍手称好。看来这李郭二人也不过是浪得虚名之辈,连个小小的李肃多对付不了,更何况是吕布呢?刘协也松了口气,心想或许真的是自己高估了他们。行军打仗之事他懂得并不多,但也知道谋略向来比兵力更重要,看来这李郭二人也是有用无谋之辈。
然而这一口气刚松,还不到一个月,便又传来了新的消息,李肃大败而归,西凉军即日便到长安城外。
刘协问及原因才知,原来就在李郭二人寸步不能进之际,一人为他们献出一计:“李肃据高而守,强攻只会损兵折将,倒不如诱敌下山,方能一举歼之。”
献计之人名叫贾诩,原是李榷帐下谋士。李郭二人之所以反攻长安,也都是他的主意。
说起贾诩时刘协便想到了李儒,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助贼为患。不过董卓一事李儒也收到了牵连,如今此人也正在大牢之中。然而让刘协感到奇怪的是,王允处置了董卓的一干党羽,却唯独不提如何处置此人。甚至于董卓被灭族之际此人也不在牵连,早知道李儒可是董卓的女婿。
刘协心知李儒谋略过人,但他几番助纣为虐,甚至于杀害自己的哥哥,但凭这一点,刘协便不能容他。只是李郭之事当急,他也没有精力去在意别的事,只想着留作日后处置。
而贾诩比之李儒,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日献计后,贾诩便让李榷下属谎称抓了李郭二人,愿归降朝廷。李肃听闻果然中计,下山进入敌营,却中了敌军的埋伏,三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五千人,仓皇逃回长安。
李肃战败的消失传来,朝堂中一片哗然。大臣们一时间陷入焦躁之中,不停的说“该如何是好”,却无一人能拿得出主意。这时,刘协才清楚的意识到,关键时刻还得靠王允。只是王允从刚开始便沉默不语,也不知是否真的有主意。刘协问道:“爱卿可有退敌良策?”
王允出列,拜答:“陛下不用担心,李肃不过一时疏忽才中了奸人之计,有臣和吕将军在,定不会让那些乱臣贼子踏入长安分毫。不过臣肯定陛下下一道旨。”
“什么旨?”刘协问道。
“召藩勤王。”王允话音一落,朝堂中顿时陷入了一片寂静。忽有大臣出列,反对道,“陛下,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难道陛下忘了,当初董卓也是借召藩之口,才得以荼毒长安吗?有此前车之鉴,陛下切不可再重蹈覆辙。”
还不等刘协开口,王允便冷“哼”一声:“愚夫短见。”
“你。”那朝臣脸色一白,指着王允却又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
王允看也不看他,只是对刘协道:“陛下,须知董卓之事可一不可二。各地诸侯本就纷争不断,有此先例自当人人抢着赶来,不愿让他人抢占先机。如此一来陛下便可无忧,李郭二贼也必死无疑。”
这时刚才那臣子又站了出来:“陛下三思啊!此事万万不可!”接着又有几人出来驳了王允的提议,足以见得王允这些时日的居功自傲已得罪了不少人。若放在从前,群臣即便不拥戴,也不会像如今这样群起反驳。
刘协也有犹豫,不知该如何决断。然而关键时刻,吕布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先是冷“哼”一声,朝中立刻安静下来,接着出列对刘协一拜:“陛下,臣觉得王大人所言有理。反对之人不过是匹夫之见,陛下别忘了,当初是谁献计除的董卓。”吕布一语中的,环顾四周,冷冷道,“诸位若有反对,便是同我吕布过不去。”
此话一出,朝中自是无人敢多说一句。不同于王允,如今长安的兵马全都掌握为吕布手中。
刘协见众人无异议,这才开口:“既然如此,此事就依爱卿所言。”
王允一拜:“陛下圣明。”
2
这道诏书倒是按王允说的发了,拟完时刘协见赫方在研墨,忍不住问道:“你觉得他们会奉诏吗?”停顿了一下,刘协又道,“或者只来两三个人,便又成了当年的董卓和丁原。”
赫方沉默了片刻,忽然叹了口气:“陛下,有一句话奴才即便受罚也要说。”
刘协望向他,赫方道:“王大人对奴才虽有救命之恩,但奴才也觉得他比举太过冒险。不过陛下,凡事一旦选择了就不应再后悔了。”
刘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你说得没错,是寡人顾虑太多了。”刘协想到曹操,盟军内部分裂后,天下诸侯便呈割据之势,曹操的兵力也日渐壮大。刘协觉得他会来,对于曹操,刘协有比对王允和吕布更高的期望。王允过于迂腐,吕布有勇无谋。
刘协的诏书下后的第五天,西凉军便已攻到了长安,在距城三十里外落营扎寨。
朝中的气氛顿时又变得紧张起来。
王允让吕布守而不攻,西凉军远到而来,粮草本就不够。只需以逸待劳,便可不战而胜。
王允建议并无不妥,朝中也无人反对。王允还说这样下去只要坚持一个月,李郭二人便会主动退军。众人听后,这才放心了许多。
然而一日之后,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吕布竟然不顾王允的话,主动率军出击。
刘协听到这个消息时已是深夜,忙召王允入宫,然而却得知他在城外吕布的军营中。看来也是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刻赶过去,试图想办法补救而已。
吕布一向鲁莽,刘协细问之下才知,原来是他贪功心切,根本不把李郭二人放在眼里,因此才不按计划行事。西凉军来势汹汹,这么以来恐怕会大败啊。
事情来了突然,许多大臣连夜入宫,一同奏请刘协迁都于别处,却被他一一驳回。当初来长安本是被迫,他还想着日后回洛阳,如何能再行迁都?
刘协彻夜未眠,每隔几个时辰便会有人将城外的战况带入宫中,看样子是王允的主意。
一连听了几个都是吕将军与敌军在交战中,胜负未分,只是敌军数量之多,占有绝对的优势。
赫方见刘协面色一沉,不禁宽慰:“吕将军勇猛过人,以少胜多也不是不可,陛下别忘了还有王大人。”刘协点点头,赫方这才松了口气,好在陛下没有提起贾诩,此人他也只是听过而已,陛下若真问起,他也不知该如何比较。不过想来也不在王允之下吧。而这样的想法,他也只敢放在心里。
好在陛下还沉得住气,力排众议,拒绝迁都。否则这仗无论结果如何,便都是输了。
赫方就这样陪刘协在宫中等着,朝臣们围聚在宫外,试图劝说刘协。虽被下令挡在了外面,却也都不肯离开。
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直到城外第三次来人,才终于有了确切的结果。来报人道:“恭喜陛下!吕将军以三千甲士破敌两万!大胜了!”
刘协大喜,顿时从凳子上站了起来:“吕布现在在何处?还有王允?快,快让他们入宫,寡人要见他们!”
来人回答:“回陛下,吕将军正在入宫的途中,王大人也一并随行。”
刘协叫了一声“好”,又吩咐人将外面的大臣一并召进来。吕布的获胜有些出乎意料,但却也是在情理之中。他虽鲁莽,但却也称得上是当世第一的猛将。刘协想起初预他时的场景,心中更是暗叹不已。
王允有很多做法刘协都不敢苟同,但惟独在劝降吕布一事是何等的英明。有将如此,不光董贼可灭,天下又何愁不平。
3
吕布进宫时还穿着铠甲,上面还有触目心惊的血迹。
在场朝臣见此,都不禁皱眉,却无一人多说什么。
王允紧随其后,见刘协后也是按规矩先行礼。
刘协立刻让他们起来,接着便追问城外的具体战况。虽有人入宫通报,但也只是个大致的结果,具体如何还尚不可知。
王允如实禀报,在场人都听得认真,也不禁为二人捏了把汗。王允赶到城外时,吕布已陷入了李郭二人的包围中。好在吕布勇猛,二人虽灭不了他,但他也无法突出重围。局势顿时陷入了僵持之中。王允见对方的兵马,想必是倾巢而出。西凉军远道而来,已是疲惫不堪,王允料想那贾诩也定不会放过这么一个好机会,自当会劝解李郭二人全力一搏。于是他派人去打探,果然地方阵营中只留了两千人马。
王允当机立断,让李肃率军绕道攻袭敌方营寨,这才解了吕布之围。谁知见李郭二人虽撤军回营,吕布非但不立刻回逃,反而还乘势追杀。甚至还险些孤军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