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六年,知县童德本,申详现清出梅山寺绝产田段,计租谷共二万零四百九十六筋,续查出谷四十九筋,又租米共一百二十三延斗零一管半,又租银除各佃认完梅山寺官秤粮银外,尚余租银九两三钱九分,续查出租银二两一钱九分五厘,共租银一十一两五钱八分五厘,并归书院。仍每年拨出谷银六十两,以为养正书院主讲修脯。余俱以为道南书院膏火之费。一段土名判中及朱师垅外田脚二坵,谷八百筋,佃王维华。一段土名店郊,谷七百六十筋,佃王维藩。一段土名观后山及杨梅垅长老田,谷二百筋,佃吴维商。一段土名奖坑,谷三百五十筋,佃郑梦孙。一段土名金砂长埕垅即坋中洋,谷六百筋,佃王孔接。一段土名新田并水田,谷二千二百筋,佃陈世瑞。一段土名观后山,谷二百筋,佃吴广成。一段土名坋中洋,谷七百筋,佃林辉腾。一段土名新田大坋,谷六百筋,佃陈文华。一段土名车碓仔,谷四百八十筋,佃陈福生。一段土名新田并水田,谷一千二百筋,佃陈文华。一段土名坋中心并长程垅,六百七十筋,佃陈永明。一段土名新田,谷七百筋,佃陈维龙。一段土名兴洋田,谷一百二十筋,佃魏朝弼。一段土名水井前洋,谷八十筋,佃许正坤。一段土名罗白坑,谷八十筋,佃郑长学。一段土名桔树坑,谷六十筋,佃威富士。一段上名北门,谷一百筋,佃杨世远。一段土名樟坑洋,谷六十筋,佃张天荫。一段土名神福洋黄坑垅,谷二百六十筋,佃张汉成。一段土名葛洋坑,谷一百六十筋,佃张汉成。一段土名崩岩即后地,谷一百二十筋,佃张士云。一段土名林坑即杉坑,谷四十五觔,佃张元双。一段土名杉木岭杜坑,谷四十筋,佃游贞明。一段土名甲深洋黄坑垅,谷一百二十觔,佃张元梁。一段土名罗坑即塔后,谷一百一十筋,佃黄真洛。一段土名十箩米,谷五十二筋,佃张武见。一段土名主簿坑,谷八十三筋,佃张武元。一段土名林坑即杉坑,谷四十五筋,佃张德庸。一段土名车碓后,谷四十觔,佃张土明。一段土名杜坑,谷一百筋,佃陈在镐。一段土名后坑四坵,谷六十四筋,佃魏世卓。一段土名神福洋即下甲洋,谷一百二十筋,佃黄景升,黄恒辅。一段土名大垅,谷六十筋,佃黄景升。一段土名大垅,谷一百八十筋,佃黄恒辅。一段土名杜坑,谷一百二十筋,佃陈朝滑。一段土名杉林前,谷一十五筋,佃陈君远。一段土名十箩米,谷五十二筋,佃陈君远。一段土名泗姑洋,四十五筋,佃叶兴华。一段土名泗姑洋,谷四十五筋,佃叶成顺。一段土名漈头洋,谷一百八十筋,佃王叔九。一段土名砍兜,谷三百七十筋,佃吴之楷。一段土名门前及坝下又坝下,谷六百筋,佃罗世长。一段土名木溪,谷三百六十七筋,佃林朝海。一段小横木,谷一百五十筋,佃谢家照。一段土名小横坝下,谷二百筋,佃谢长高。一段土名小横衷庵垅,谷二百筋,佃叶葵发。一段土名葫芦坵及社坵,谷二百八十筋,佃詹扬福。一段土名苦竹坑及洋仔垅,谷二百筋,佃邓如杰。一段土名水井后,谷一百二十筋,佃王朝光。一段土名苦竹坑及洋仔尾,前仔又南山冢前,谷二百五十筋,佃张国珍。一段土名常坑牛栏前厅,谷二百筋,佃杜邦麟。一段土名常坑后门垅,谷二百四十筋,佃郑廷经。一段土名兆源头里外段,谷四百三十三筋,佃谢德照。一段土名朱师坑门前陇,谷四百三十筋,佃罗祥保。一段土名大陇头,谷一百四十筋,佃萧文明。一段土名墓窠及玉带坵,谷一千六百筋,佃王大福。一段土名坋中洋田脚二址,谷八百筋,佃谢道森、谢绍周。一段土名岭下上下即罗坑,谷二百筋,佃郑坤条。一段土名黄漈乌树后,谷一百二十筋,佃罗水养。一段土名岭下洋碓坊,谷二百筋,佃邓奶顺。一段土名岭下隔水尾,谷二百筋,佃罗阿六。一段土名小横东山即崩磡,谷三百六十筋,佃张元贵。一段土名甲口下段,谷一百五十筋,佃李永芳。一段土名下地头,谷一百筋,佃邓元观。一段土名大坪隔窠,谷二百筋,佃蔡应高。一段土名小横木,谷三百筋,佃杨应发。一段上名坑坪,谷八十筋,佃黄荣勋。
米租
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零五管,佃李新照。一段土名埂路下,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正,佃张兆荣。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九斗正,佃张盛宗。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尾,租米六斗十一管半,佃张盛宗。一段土名大源下埂路,租米七斗正,佃施福生。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四斗零五管,佃张怀任、张捷官。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斗正,佃张捷祖。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七斗半,佃张兆有。一段土名大源坋中即大行,租米八斗半,佃张盛宗。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一十四斗零五管,佃张乃贵。一段土名大源坋中下埂路,租米七斗零十管,佃张兆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下埂路,租米七斗零十管,佃张兆亮。一段土名大源坋中,租米八斗零五管,佃曹元圣。
银租
一段土名东坑底塘,租银七钱,佃叶延芳。一段土名萧坑陇即猪母坑,租银八钱,佃叶振华。一段土名丁坑陇又名葫芦垅,租银一两四钱,佃林振达。一段土名东堀,银租一两二钱五分,佃刘开柱。一段土名白麻坑即泥坑,租银九钱,佃高华炳、高长兴。一段土名沙庞当,租银七钱,佃魏添润。一段土名岩下垅,租银三钱,佃丁樟永、丁樟元。一段上名南山牛屎崎,租银五钱,佃叶廷玉。一段土名殷坑门前,租银四钱八分,佃陈光熙。一段土名殷坑崎坋仔,租银三钱,佃朱尚恭。一段土名上塘,租银折钱五十文,佃朱尚荣。一段土名殷坑鱼池塘,租银一钱五分,佃朱国清。一段土名庵林即坋尾,租银一两二钱,佃黄立圣、黄立宗。一段土名南坪外远,租银二钱五分,佃余金龙。一段土名崎仙仔,租银一钱一分,佃张奴清。一段土名上重石铁崎边,租银三钱,佃范天荣。
以上谷米二项,共价银二百零二两七钱四分。八五折钱,一百七十二千三百一十九文。银租银两,除扣补义学馆司束金二两外,余准为佃人送米脚费、饭食之需。
梅山寺充入书院费额数
一送养正书院,脩金陆十两。
一加道南书院生童膏伙十名,银一百两。逢闰月,加一两。
一添道南书院伙夫,工食银五两。逢闰月,加五钱。
一添养正书院门夫,工食银四两。逢闰月加四钱。以上每两俱八三折钱。
嘉庆十一年,前府李尧栋,将僧添惠告张名魁一案,拨充道南书院田。一段土名视坑碓仔垅,年收租谷二千八百觔,佃廖广汉。
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讯断,应用圭控张永禧一案,充入书院。一段土名徐墩街路前鱼塘一口,并四围塘埂旱田,佃人除理还徐宅苗租银七钱,折铜钱六百三十文外,年纳官租铜钱二千文,佃人徐健官。
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讯断,黄瀛和控张大有一案,充入书院田。一段土名法师庙及老佛殿前,年收租谷四百六十六筋,佃人李魁元。又一段土名桐墘,年收租谷二百二十筋,佃雷水生。
嘉庆十三年,知县杨桂森讯断,郑子祯控郑凤畅一案,充入书院田。一段土名塔底洋,年收谷一百二十六箩,每箩二十五筋,合四箩为一百筋。每百筋折钱七百五十文,俱於每年十月初五日以前为限,亲缴入书院,归监院收理,佃人郑子祯。
元妙观余租拨充道南书院费用额数
年额征银二百四十九两九钱九分五厘。
额征租谷一百九十七石六斗四升二合六勺,每石折银七钱八分,共折银一百五十四两一钱六分一厘。
额征租米一十五石三斗四升七合,每石折银二两。
三项共征银共四百三十两八钱五分。
掌教束金并往来路费,端午中秋节仪共钱一百三十九两。
生童膏伙银三百两八五折钱。
学长辛劳银十两八五折钱。
门水夫工食银二十两八五折钱。
火神祭品银六两三钱八五折钱。
共银四百七十五两三钱。
逢闰年加支课席银一两五钱。
生童膏伙银三十两。
学长辛劳银一两。
门水夫工食银二两。俱八五折钱。
养正书院古义学,建於府学之旁,惟成人得入。乾隆十一年,归义学之田於道南书院,而义学仅有其名。嘉庆六年,诸生呈请知府广善,重建义学,即将梅山寺空屋改建,颜名曰:“养正书院”。年於梅山寺清出田租内,分出银六十两,以为掌教修脯,俾小子亦有造焉。今与道南书院并行,后改为剑津书院。民国元年折毁,仅有遗址。
旧延平书院在城南九峰山之麓,中有祠祀李文靖公,左右翼以廊,庑前面南有门。宋嘉定二年,郡守陈宓以延平为杨、罗、李、朱四贤讲道之乡,因仿白鹿洞规式建书院,为奉祠讲学之地。院有礼殿,以祀先圣。有祠堂,以祀四贤及周、张、二程、廖德明、黄干诸贤。聘九江蔡念成为院长,延宏斋李燔定学规,捐俸市田,以赡诸生徒。其后郡守傅康、陈又有建置。端平间,赐延平书院额,有阁、有堂斋、有濯缨、闻、光风霁月亭,有风雩桥,后圮。郡守董洪修复,元末毁於寇。明,知府俞廷芳,始建堂,专祀李侗。佥事匡显为横翠楼及亭桥,渐复旧规。正统复毁於寇。景泰间,佥事李颙、通判杨季琦、监察御史倪敬重修,揭旧延平书院匾悬之。嘉靖二十四年重修,为巡按御史何维柏。万历十七年捐修,为推官罗心尧。万历三十八年重修,为知府倪朝宝。崇祯七年毁。清光绪七年,巡道朱明亮、知府张国正重建。民国三年,建安道尹蔡凤重修。
旧游定夫先生书院在普安里凤池乡。明嘉靖间,知府沈鎜改修,并建大门牌坊,祀宋儒游定夫先生。同知曾子钦与分巡佥事吴朝凤,建二门并两廊,今存。
旧九龙书院在县治东南,长安北里。中有礼殿,以奉先圣,四配、十哲像。有祠堂,以祀杨、罗、李、朱四先生。相传其地为四先生旧讲学之所,明宣德间、殿堂倾圮,先圣与诸贤像,迁祀本县学,门额故址犹存。嘉靖四年,参政蔡潮重建,后复毁废。今有印山书院,改为印山两等小学校。
屏山书院在峡阳县佐署右侧,今改为两等小学校。
民国改设城乡各学校开列
延平中学校在紫云冈,旧道南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刘守传福始改设中学堂。三十二年管守元善又改为师范学堂,招生教授速成科,毕业一次。宣统二年复名中学堂,仍以旧余租银,及刘守任内新捐寺租银,道拨排关公抽项下银为常费。又由省按月补助银三百元。迨民国二年十一月汪巡按使减去补助月费二百元。自后常费分余租银八百元,新捐寺租银二百二十元,排关公抽银一千四百四十元,省补助费一千二百元,全年经费实计洋银三千六百六十元。民国三年十二月,甲班学生毕业十四名。五年二月,乙班学生毕业十五名。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府儒学明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
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天官岭,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
县立第二国民学校在府经历署,民国二年五月成立。
县立第三国民学校在箭道,民国五年二月成立。
一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安丰桥,民国七年三月成立。
三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峡阳,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江汜,民国六年三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漈头,民国七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四国民学校在渎溪,民国七年三月成立。
四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大历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
五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宝龟山,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谢地,民国四年八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照口,民国六年成立。
公立第四国民学校在茂地,民国六年七月成立。
六区
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九墩桥,民国二年十一月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三连埂,民国六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埂头,民国六年二月成立。
私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埂头,民国四年六月成立。
七区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溪后,民国二年五月成立。
八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王台,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
九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西芹,清宣统二年成立。
十区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下道,民国七年一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佘溪,民国六年十二月成立。
十一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漳湖坂,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
私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漳湖坂,民国二年四月成立。
十二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保福,民国四年三月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