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51300000013

第13章 英国的道德与宗教教育(4)

例如在英国的切斯特坦中学,个人与社会教育从7年级一直开到11年级。个人与社会教育课涉及个人素质与态度、认识与理解、能力与技能,既关系到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关系到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既能体谅他人又具有事业心,而且能了解和积极参与家庭、社会、经济及国家事务活动。该课程在使整个教学大纲具有相关性、广泛性和平衡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生从7年级起,一进入切斯特坦中学,就开始培养其个人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和技能。

其中包括:(1)倾听他人的意见观点,并能清楚、恰当地谈出自己的看法;(2)正确评价自己的机遇;(3)善于安排个人日常生活,如花钱、健身、支配自己的时间等;(4)有效地展示自己及其潜在能力;(5)明智地利用救助手段和信息来源;(6)合理地选择有效的证据;(7)能及时作出行之有效的决定,并能完成相应的计划;(8)能信心十足地和适当地对付陌生人和陌生情况;(9)注意从个人错误和社会现象中吸取教训;(10)对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为之辩解,并且在必要时付诸实践;(11)倡导并履行自己作为个人,家庭成员,学校学生或所住社区一个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12)能反思自己在与他人关系上的信任、评价和判断。

另外,在英国的学校中,大多开设了健康教育的课程。英国的健康教育有九个组成部分:物质的使用和误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健康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健康教育的环境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在每个主要阶段学生将在各个领域(个人、团体和社会)发展理解力和技能的经验。

在2000国家课程中,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被列为基础课程学科之一。

其教学要求是:

5~7岁:学习怎样制订简单的目标,作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倾听他人讲话,与他人玩耍和合作工作,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恃强凌弱是错误的。

7~11岁:学会认识成就与错误,制订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包括婚姻。了解锻炼和健康饮食的益处以及哪些物品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和危险的。开发一些基本技能来对抗压力。知道基本紧急援救步骤,了解种族主义和恃强凌弱的后果,接近青春期带来的变化。

11~14岁:学习怎样计划对14岁时的学习作实际的选择,能管理个人钱财。了解与误食处方药相关的物品及其危害、基本事实和法规以及避孕、艾滋病病毒、性传染和高风险的行为。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的压力的方法。知道基本紧急援救步骤及到哪里去寻求帮助。理解偏见、歧视和陈规的影响,以及怎样自信地挑战它们,学会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了解在家族关系中,婚姻的作用与重要性。明晰父母的责任与作用。

14~16岁:学习在许多场合负责地介绍自己。了解与误食酒精和药物相关的健康危害、早期性行为和怀孕。理解婚姻的本质和重要性是为了家庭生活和培养孩子。理解父母及对家庭生活的价值以及和平处理争议的方法。挑战犯罪行为,并积极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

3.公民教育

在新颁布的2000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已正式作为英国中小学基础学科之一。在课程2000的实施草案中指出,公民教育课程将“发展学生的德性和自主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公平社会中的有责任心和关爱心的公民”。该课程要求5~16岁的学生发展以下技能:调查和批判性思维;讨论与辩论:商谈与调解: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并规定自2002年9月起,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将成为11~16岁学生第3阶段和第4阶段的国家教学大纲基础课程。从此,公民教育将作为一门特定的课在英国的中小学实施。在此期间,公民教育已在英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中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随着公民教育在学校的正式实施,讨论还将继续下去。

公民教育自20世纪就已经在一些欧洲国家的部分学校课程中出现,但是,在英国将其作为一个特定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却是近年来才有,这是有一系列原因的。有人说,英国文化的内涵是以个人的权力为底蕴的,个人主义是英国乃至西方道德及法律中的最终的基础。然而,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以至极端化必然会导致利己主义的出现。近些年来,英国社会出现的道德的缺失,对国家领导人和其他权威人物尊重的下降:媒体报道的大量吸毒、犯罪和暴力现象;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日益膨胀;不宽容、种族主义和种族冲突的加剧使得城市陷入危机;传统家庭形式的打破以及技术和就业形式的变更让人们的生活方式缺乏稳定;儿童的恶习在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校的出勤率低,不愿努力去完成学业,学生自己和他们的家庭都不重视教育;参与宗教群体或政治团体的人尤其是青少年越来越少,不满、排外、冷漠的情绪日益上升;地方、国家、欧洲选举中的参与率较低;英国这个多元社会所包含的一系列广泛的文化背景、家庭形式和宗教信仰使得社会理解难以达成共识。因此,资格与课程委员会主要执行官员尼古拉斯·塔特说:“我们已经在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我们要重新认识社会和公民责任的重要性。”

当时还有两件事情也为呼吁重新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起到一定作用。第一件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为阻止民族道德和精神衰退的斗争”的演说,他说:“如果我们的学校只是培养人们担任经济竞争者的智力与技能,但他们却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目的,或不知道一个好公民和有道德的人意味着什么,那么,这种教育是一种失败。”

第二件是伦敦校长菲利普·劳伦斯在校门口被谋杀,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在其遗孀“对国家的声明”中,她建议“新的初级学校课程应包括公民教育”。她说:“我希望看到一场全国范围运动的出现,致力于治疗我们破裂的社会,消除暴力,确保下一代能成为好公民……我希望看到良好的公民课程能开始出现在早期孩子们的学业当中……”此外,一些政治家、牧师及其他着名人士也纷纷就公民道德问题发表言论,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以公民教育在英国逐渐被重视。

80年代末期,随着对“传统价值观”问归的呼唤,保守党内的几位大臣都对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表示支持。例如,内务大臣道格拉斯赫德(Douglas Hurd)曾呼吁“如何成为好公民的课程应当成为GCSE考试学科”。国家教育大臣安基拉·鲁姆博德(Angela Rumbold)也曾要求国家课程学科工作小组应当注意到交叉学科课程主题应“确保公民和他人意识成为为孩子们提供的课程的一个部分”。在1988年的保守党会议上,赫德还建议“90年代的挑战是重新恢复我们公民的强大传统”;肯尼斯贝克(Kenneth Baker),国家教育大臣,则认为“学校的道德规则应重新回到传统价值观的位置”。

1990年,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表明公民教育开始正式列入国家课程计划之中。英国前国家课程委员会颁布的课程指导之三(Curriculum Guidance3)规定,公民教育作为五个交叉课程主题之一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获得并理解公民的基本知识。公民教育包含的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社区;多元社会;公民自身;家庭;民主、公民和法律;工作、就业和休闲;公共服务。其中还规定公民教育中的活动应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鼓励并建议他们发展对世界事务的关心及参与其中的欲望等。

第二份重要文件是国会下议院的题为《鼓励公民教育》(Encouraging Citizenship,1990)的报告,该报告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并确定公民学习应涉及:“理解规则,获得知识,发展和训练技能,通过学校作为一个团体以及在广阔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经验学习民主行为。”这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确立了公民教育在英国学校教育中的法定地位。

1997年,新工党政府在其首份教育白皮书《追求更优质的学校》(Excellencein School)中作出加强学校中的公民教学和政治教育的决定。同年11月,国家教育与就业部部长戴维·布鲁克特(David Blunket),宣布成立以伯纳德·科瑞克(Bernard Crick)为首的公民教育与学校民主教育咨询委员会,目的是为学校中的公民教育提供有效的建议。委员会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咨询和讨论,于1998年提出了他们的最终报告,简称《科瑞克报告》(The Crick Report),它对随后出台的国家公民教育政策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科瑞克报告》就公民教育的必要性、目的、内容、方法、重点等作了阐述。

2000年9月,新的中小学国家课程在英国确立,公民课作为基础学科之一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政府还希望能将公民教育引入初等教育阶段,让每一个孩子从5岁起就接受公民教育,从而为其成人生活做好准备。

新国家课程规定,公民科教给学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理解,让他们在社会上——本地、本国、国际,担当起有效的角色;帮助他们成为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有知识、有思想、有责任的公民;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使之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更加自信和富有责任感;激励学生在学校、邻里、社区和更广泛的世界起有益的作用;了解经济和民主体制及价值,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培养思考问题和参与讨论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的学生要学习、思考、讨论典型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问题、难题、事件;学会区分影响其生活和社区的法律、政治、宗教、社会和经济体制及系统;积极参与学校生活,邻里生活,努力对公共生活具有影响;在社区活动中承担义务;从学校、地方、本国和全球的角度理解公平、社会正义、尊重民主和多样性。

第四阶段的学生将继续学习、思考和讨论具有典型性的政治、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问题、难题、事件;研究影响其生活和社区的法律、政治、宗教、社会和经济体制及系统,密切关注其运行情况和影响;继续积极参与学校生活、邻里生活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对公共生活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培养一系列的技能以助于达成上述目标;更多地重视批判意识和评价能力;通过从学校、地方、本国和全球角度对诸如公平、社会正义、尊重民主和多样性的更多的了解,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力。

其教学要求具体如下:

5~7岁:学生学习参加班级讨论,制定和遵守法规,意识到他们属于不同的人群和社区,了解怎样保护环境。

7~11岁:学习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了解法律是怎样制定和执行的以及反社会行为的后果,包括恃强凌弱行为。

11~14岁:了解法定权利、人权和责任,议会政论、选举和投票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联合王国的地区,宗教和种族特性的多样性,以及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需要,作为全球社会的世界,包括联邦以及联合国的作用。

14~16岁:了解与公民有关的法定权利和人权,联合王国不同民族、地区、宗教和种族特性的起源与影响,以及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需要,议会、政府和法院的工作,个人和民间团体影响变化的机会,出版自由的重要性及媒体的作用,顾客、雇主和雇员的权利和义务,联合王国在欧洲和世界上的关系。

2007年1月25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表了题为《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权利和义务》(Curriculum Review:Diversity and Citizenship)的白皮书。白皮书就英国中小学实施公民教育提出改革建议,要求在公民教育课程中增加尊重多样性的教育内容,使具有不同背景的人能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从白皮书的内容来看,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在教育的形式方面,重新强调公民教育的渗透式教学;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把尊重多样性的教育作为重点;第三,在教育评价方面,把公民教育纳入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的考试内容中。公民教育在英国的发展前景究竟会如何,我们且拭目以待。

4.其他学科

英国的德育既体现在一些与此有直接关系的学科如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宗教教育以及公民教育当中,在其他一些课程中也同样渗透着德育的内容。

例如英国的儿童在英文学中花费许多时间学习国家遗产和文化价值。

英语课上,小说和戏剧能使学生讨论关于偏见、贫穷、战争、动物权利以及死刑等问题。历史课则旨在激进学生渴望了解英国和更广大的世界的好奇心。学生将思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过去社会的风貌,这些社会如何组织其政治,影响人们行为的是什么样的信仰和文化……学生将明白人类经验的多样性,并对自身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社会成员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的所学将影响其在个人选择、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决策。

同类推荐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叁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这套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正义从哪里来

    正义从哪里来

    熊逸围绕正义话题,分章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要幸福还是要公正,何谓正义,自由意志的两难,原罪的两难,康德的失误,伟大的嫉妒心……他以缜密的思辨,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代表哲人的相关思想,比如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还有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斯宾诺莎、卢梭、亚当·斯密、罗素、康德、哈耶克、弗洛姆、罗尔斯等;并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层层深入,探讨何谓正义、正义从何起源及如何实现正义。这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以通俗生动甚至带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带我们进入一个精心布局的智力迷宫,在与各位先哲对话的过程中,获得思辨的快感与智慧的启迪。
  • 符号王国中的艺术哲学

    符号王国中的艺术哲学

    20世纪以来,在西方分析哲学、语言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符号”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对符号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符号学便得到了迅速发展,一跃而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英国哲学家和美学家M·C·比尔兹利指出:“从广义上说,符号学无疑是当代哲学以及其它许多思想领域的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荀学探微(中国哲学新思丛书)

    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于矫正后人对荀子天论和性论之误解。荀子言天道,分本体与现象两部分。本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无形,这属于天职的部分。现象即能生之本体所产生的自然现象,有其运行的规律,所谓“天行有常”,故人若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属于人职的部分。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强调人伪比天性更重要。荀子论性,认为人既有好利疾恶之性,亦有好义欲善之性。但好利疾恶不等于恶,人一味放纵好利疾恶之性,以至争夺生而辞让亡、残贼生而忠信亡,才是恶。同理,好义欲善不等于善,只有学至全尽、知类明统、深思熟虑,实际上建构出礼仪法度来,才是善。荀子批评孟子的性善说是“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是因为孟子不重视后天人为之伪。因此荀子言性,只是本始材朴,无所谓善恶。故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是善伪论者。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瘸腿位面

    瘸腿位面

    步月逸不知道位面有什么味道,她只知道方便面的味道。反正她老公这人前半生是个传奇,后半生又开了挂。她能怎么办,揪着他的经济大权就是了。
  • 在所有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

    在所有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

    你知道吗,所有的告别中,我最喜欢明天见,因为我想我生命中的每个明天都有你。我不懂告别,所以今天来临的时候,我会笑着对你。可是当我知道明天和未来,我的生命里没有了你,我会大声对你说,我爱你!不论你的回答,不论我会不会后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御星神

    御星神

    星元,星流,群星的馈赠…少年林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并追寻他的梦想。
  • 彩神之彩色浮爱

    彩神之彩色浮爱

    万物总有属于它们自己的神秘颜色,这些颜色被称之为“颜力”,而这些颜力便是我力量的来源。当天空十六恒星聚,天体大挪移,星磁变动,万物极光乍现,炽星神出。穿万里浮云,过万世红尘,劈天下苍穹,震八方六合,舞死亡之铃,唱轮回之歌。回溯起,时间逆,归未来,回都市,启远古。万颜十六笑宇宙,千器百体铸神势。诛神一现屠魔炼,千颜万物动乾坤。鸿蒙一现天地乱,百羽归魂造洪荒。诸神远古道神仙,万古活佛动苍穹。ps:可能这本书会给你们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或许一开始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当兄弟们看下去看到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你们原来想的那样,因为……
  • 开局领帝卡无敌天下

    开局领帝卡无敌天下

    苏泽获得了一个星卡系统。出行乘坐九龙沉香辇,威风八面。打架丢一口八方雷池,镇压四方。我有帝卡伴身,横贯万古无敌。
  • 神一般的男朋友

    神一般的男朋友

    我去,什么情况?做了个春梦,门外居然跪着一位霸气的男神?干什么干什么干什么啊!居然在大家面前,拔刀说一些肉麻然后又莫名其妙的话,我也是醉了!等等!我是这个奇怪的美男的妻子?疯子!这绝对是疯子!“喂?120吗?我不知道精神院的电话号码,可是我这里有一个疯子,你能带他去精神院吗?真是麻烦你了!”【全本免费作品,让你从头到尾看过瘾!】
  • 网灵之旅—冰恋

    网灵之旅—冰恋

    她被称为“球场上的精灵”,因为一些变故,她离开了日本,而又因为一个变故,她有再次回日本。在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的日本,她又会面对什么呢?亲情、友情、还有朦胧的爱情,她又会怎么面对呢?
  • 老公宠过火

    老公宠过火

    一场乌龙相亲,她竟然跟他冤家结缘,结婚完胜!结婚后她才意识到,除了多一个人生活,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