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把打仗看成跟做生意一样:两军相对、战机在手要先估量一下胜算几何,用他的话说“赔本的买卖咱不做”。其实做人做事在很多地方与打仗、做生意有相通之处,人生中有的时候需要不计得失,也有很多时候更需要算计清楚。头脑清楚、做事明白的人,在军队的战场也好,人生的战场也好,都能成为赢家。
1.做事要先确保手里握有七成胜算
李云龙在战争中屡屡以弱胜强,其中一些胜利的取得看起来悬而又悬。事实上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每场战斗都是在进行周详的考虑后才进行的,至少有七成的胜算他才出手。我们在做事时也应该要把握胜算,这样做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损失。
《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是指“胜算”,也就是制胜的把握。胜算较大的一方多半会获胜,而胜算较小的一方则难免见负。又何况是毫无胜算的战争更不可能获胜了。
战术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整个战争的大局,必须要有事先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胜算多,才会获胜,胜算小则不易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没有胜算就与敌人作战,那简直是失策。因此,若居于劣势,则不妨先行撤退,待敌人有可乘之机时再作打算。无视对手的实力,强行进攻,无异于自取灭亡。
《孙子兵法》在此处所表达的意思,凡事不要太过乐观,一旦大意轻敌,将陷入无法收拾的可悲境地。这个道理在中外历史上屡屡应验。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偷袭珍珠港,美军毫无防备,结果太平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而日本当时胜算可谓极小,却仍然不顾一切地发动战争,其后果当然可想而知了。日本人自古以来便以此种冒险式的“玉碎战法”而自我炫耀。
这种倾向在其现代企业经营策略之中亦极明显。的确,从某个角度来看,这种积极果敢的经营形态是造就日本经济繁荣的因素之一,但是这种做法虽然适用于基础的建立,却难以持续发展下去,没有把握的战争不可能一直侥幸获胜,终究会碰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当我们要开创事业,或者拓展业务时,最好还是有制胜的把握再动手。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有资格被尊为“名将”的人,都有个大原则,即不勉强应战,或者发动毫无胜算的战争。如三国时的曹操便是一例。他的作战方式被誉为“军无幸胜”。所谓的幸胜便是侥幸获胜,即依赖敌人的疏忽而获胜。实际上,曹操的制胜手段确实掌握相当的胜算,依照作战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稳稳当当地获取胜利。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世界历史上的凯撒大帝等人,均是善于运筹帷幄,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虽说把握胜算,然而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诸如情感因素在内,无法确实地掌握。不过,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进行计划。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彼知己。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句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确实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可以说,李云龙运用的就是不败的战术。人生有时候还是需要运用“不败”的战术来稳固现况。就像打球一样,即使我方遥遥领先,仍需奋力前进,掌握得分的机会。荀子说:“无急胜而忘败。”即在胜利的时候,别忘了失败的滋味。有的人在胜利的情况下得意忘形,麻痹大意,结果铸成意想不到的过错。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预先设想万一失败的情况,事先准备好应对之策。拿企业经营来讲,一个企业在从事经营时,必须事先设想做最坏的打算,拟好对策,务必使损失减至最低限度。如此一来,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致命的伤害,这一点至关重要。就个人来讲,如果有了心理上的准备,情绪上就会放松,遇到问题也会从容不迫地解决。
2.见机而动,是立功成名的诀窍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机会、随机应变。在这一点上,李云龙表现得就非常出色,见缝插针就是他最拿手的本事之一。错过战机对他来说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在社会竞争中,相机而动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本事,你必须学会审时度势,适应各种变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见机而动,关键是要善于看准机会。而这需要敏锐的眼光,并在有七分把握的条件下当机立断,勇于实践,否则,时机稍纵即逝,永远抓不住机会,也永远得不到成就事业的甜美果实。
机会难得,而如果有了机会,你又不能抓住,迟迟难以下决断,也不能成功。“当断不断,必有后患”,这句话在许多人竞争同一目标的情况下往往很正确。
怎样才能迅速地审时度势呢?调动你所有的器官,去观察、去感觉、去倾听,如果有必要,去嗅、去尝。当遇到蕴含赢利可能性的情况时,要全神贯注,忘掉一切,即使鲁莽点儿也无妨。尽快收集各有关情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快速做出决断,从而在竞争中占据领先优势。
当机立断、随机应变,是指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做出恰当得体、有理有节的反应,进而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随机应变,关键是要会“变”。历史上有不少随机应变的事例。春秋时期,有一次秦兵企图偷袭郑国,大军已开到离郑国不远的地区,而郑国还蒙在鼓里。这时,郑国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得知这个消息后,急中生智。他一面派人星夜赶到郑国国君那里报信,一面假扮成郑国的使臣,挑选几十头肥牛,乘着一辆车,迎着秦兵而去。与秦兵将领相遇后,弦高便自称是受郑国国君之命,备了点薄礼来慰劳秦军,并称国君正厉兵袜马,训练军队。秦军将领一听,大吃一谅,以为郑国早有了准备,便改变计划班师回朝了。
社会竞争活动,经常面临变幻不定的客观现实,在迅速变化的形势面前,以不变应万变,循规蹈矩,是不会成为成功的竞争者的。
3.对付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招术
李云龙的四肢发达,头脑却绝不简单,至少在与人打交道时表现得精明过人,在与不同人物交往时,他总能找出一个理想的相处之道,谁能深交、谁要敷衍他一清二楚。这种识人的本事倒也让人刮目相看。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找到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方式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现实中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内方外方,内方外圆,内圆外方,内圆外圆。和这四种人交往,应根据其秉性灵活应对。
第一种是内方外方的人
典型代表:宋朝包拯,明朝海瑞。
内方外方的人喜欢直来直去,行事坦率,不会拐弯抹角,迎合他人。但他们很讲原则,刚正不阿;办事认真,敢做敢当。
同内方外方的人打交道,首先要以诚相待。他们也乐于和直爽的人交往,不喜欢那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表里不一的人。与他们相处,其次也要讲究委婉。内方外方的人喜欢直来直去,往往不加变通,常常会使人难以接受。但一想到他们决无恶意,就大可放心了。与他们交往也要灵活应对,免得硬碰硬、方对方,伤了和气。
第二种是内方外圆的人
典型代表:洞明世事的诸葛亮、谦虚自律的曾国藩、汉初张良。
当直来直去会伤害别人自尊心时,当方方正正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时,有些人会采用变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确的,应该义无反顾地坚持,但因为坚持的阻力太大,就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手法。他们将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超的态度。这些人,就是内方外圆的人。他们洁身自好,处世练达。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中,往往游刃有余。
同这种形态的人物交往,首先要谦恭有礼、不卑不亢。内方外圆的人虽然表面随和,但内心却是厌恶粗鲁,仇视邪恶,无礼无理的人是不能和这类人结为至交的。如果想缩短同这类人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表现出你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态。耻于见人、低三下四的言行举止,尽量在这些人面前少出现,如此,才能得到这类人物的认同。其次要进退有度,内方外圆的人,即使对他人相当反感,也不会把不满情绪表现在脸上。他表面上对你很友好,但他的内心究竟如何却使你琢磨不透。因此,同他们交往,要讲究分寸,把握适度,不要因为他的脸上挂着微笑,就得寸进尺,忘乎所以。
第三种是内圆外圆的人
典型代表:秦桧之类、三国曹操、清朝和珅。
生活中,有些人长于研究“人事”,偏重于个人私利。内圆外圆的人与内方外圆的人不同点是,他们一般不会同情弱者,救济穷人,甚至为了私利,还会算计人,歪曲人。这种人的代表,当属一些市井无赖,街头小人。由于他们缺少顶天立地的气概,而一旦得志,就会为害巨大,不得不防。
同这种形态的人交往,首先要心存戒备。由于他们内心深处,并无什么必须遵守的做人准则,所以,可能干出表面华丽亮堂、实则损人利己的勾当。对他们的不当做法,应该明确指正,不要因为太爱面子,便不好意思将实情说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其次要保持距离,有所提防,不要过于相信他们。内圆外圆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点,所以也害怕别人不讲义气,不守诺言,因此,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们:如果你讲信用,那么我就守诺言。在这种做法引导下,能够使他们在正确交际轨道上行驶。
第四种是内圆外方的人
典型代表:罩着金色光环的贪官、奸臣、伪君子
内圆外方的人内心黑暗,表面大度。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因为搞言行两张皮,玩弄两面术,所以极具欺惑性。
对于内圆外方的人,不能被他们的表面所迷惑,要注意弄清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面目,做到心中有数。由于他们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所以和他们打交道,既不能不听他们说的,又不能完全相信他们说的。如何交往,运用什么策略,采用什么方式,说出什么内容,要根据当时情况灵活变通,切不可被他们的“精彩论述”迷住了双眼,进入了死胡同。与这类人交往,首要的任务是根据各个方面的信息,分析出他的真实内心,然后再对症下药,巧妙引导。如此的话,就能够把他们带到正确的交往轨道上来。
4.凡事预留退路
李云龙其实是个很狡猾的人,他在做事之前总是先给自己预留后路。他提出与山崎队长决斗,对方胜他就打开包围圈。但据他后来的解释是,他让路不等于部队让路,李云龙倒下了,部队还可以接着包围。这只是一件小事,却正可以看出李云龙做事不做绝的性格。在为人处世中,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下李云龙式的狡猾,打打“太极”至少不会无路回头。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能够在交际圈内进退自如,而有的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中的平儿,虽是凤姐儿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处事方面,始终注意为自己留余地留退路,决没有犯凤姐儿所说的“心里头只有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更不像凤姐那样把事做绝。平儿对下人决不依权仗势,趁火打劫,而是经常私下进行安抚,加以保护。一方面缓和化解众人与凤姐的矛盾,另一方面顺势做了好人,为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凤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终得回报。
历史的经验和文学名著中人物的结局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待人处世中,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你留有一些余地,调头就容易多了。常言道:“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很有道理。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在办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多用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留一些应变的能力。具体如何留余地,这里提出两大技巧:
在待人方面承诺别人时,注意使用“模糊语言”,以便自己赢得主动;在回绝别人时,不妨先拖延一下,最好不当面拒绝,答应考虑一下,给自己留点回旋的余地,以便使自己“进退有据”;在批评别人时,特别是有多人在场时,最好“点到为止”,以维护对方的自尊;在与人争论或争吵时,切忌使用“过头话”、把话说绝,给对方留个面子。
对一些不太好把握的事,千万不要急于表态,东拉西扯,多说点无关痛痒的话;对于不便回答的问题,那就先放一放,免得考虑不周说错了自己受牵连;对那些表面看来无关大局的事,也要含蓄地处理,巧妙地避开疑难之处,免得惹麻烦。另外,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不妨含糊其辞,来一番模棱两可的回答,如“可能是这样”,“我也不太了解”等等,以给自己留有余地。总之一句话,无论办什么事,说什么话,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得过且过,以自己不担什么责任为好。
5.后发制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应变策略
李云龙单骑赴楚云飞的“鸿门宴”看起来是受制于人,但他却又来了一招“腰捆炸弹”,结果反制了对手。要做到后发制人,就要对对手有详尽的了解,对情况有周全的考虑,这样才能在遇到威胁时将计就计,以变应变。
运用这种策略,往往是先让对方动手,自己主动退让一下,然后再反击,以制服对方。由于后发制人是在对手已经有了行动,并且从一定意义上对自己构成了威胁之时的应变,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临危应变术。
《荀子·议兵》云:“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后发制人在军事上的运用很多。221年7月,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孙权。孙权命陆逊率五万军兵迎敌。战争持续了几个月。到第二年2月,刘备重新组织兵力,沿江而下,向东吴发动了大举攻击。东吴军面对强敌,采取后发制人之策略,先让敌人一步,退至夷陵(湖北宜昌境)一带。吴将陆逊领军与蜀军相持半年之久,待蜀军士卒疲惫、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时,陆逊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决战,以火攻大败蜀军。
1812年6月,拿破仑亲自率领六十万步兵、骑兵和炮兵组成的合成部队,向俄国发动进攻。俄国用于前线作战的部队仅二十一万,处于明显劣势。俄军元帅库图佐夫根据敌强己弱的局势,采取后发制人的策略,实行战略退却,避免过早地与敌军决战。在俄军东撤的过程中,库图佐夫指挥部队采取坚壁清野、袭击骚扰等种种方法,打击迟滞法军,削弱法军的进攻气势。9月5日,俄军利用博罗季诺地区的有利地形,给敌军以大量杀伤。接着,又将莫斯科的军民撤出,让一座空城给法军。10月中旬,法军在莫斯科受到严寒和饥饿的巨大威胁,不得不撤退。此时,库图佐夫抓住战机,予以反击,将法军打得大败。几十万法军,幸存者只有三万人。
将计就计就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制人术。顺着对手的计谋施计,使对手的计谋为我所用,或当对手用其计谋时,却落入我方的圈套,这就是将计就计的应急应变术。
将计就计的基点,是对对手的谋略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佯顺其意,在对手的计上用计。公元前506年冬,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等指挥下,千里迂回,从楚国防御薄弱的北部边境深入楚地。吴军进至大别山一带时,先派先锋夫概出兵挑战,击溃了迎战的楚军。此时,孙武分析楚军主帅子常有侥幸取胜的心理,判断其必定在夜间前来劫营。于是,将计就计预先作了部署。果然,楚军想乘吴军立足未稳,夜袭吴军大营,这正好中了孙武的圈套。经过一场激战,不仅偷袭吴营的楚军被击溃,而且,楚军大本营也被事先安排的伍子胥、夫概等兵将所劫。
公元412年,刘裕想剪除政敌刘毅,但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突然,刘毅上表请求调其本家兄弟、兖州刺史刘藩到江陵充当他的副手,刘裕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于是,刘裕将计就计,答应了刘毅的请求。当刘藩到石头城(江苏南京)拜辞时,刘裕将其抓了起来,投进了监狱。随即命手下部将王镇恶率领一支精兵,打着刘藩的旗号,以赴任为幌子,混过了刘毅下属的关卡,偷袭江陵,最后除掉了刘毅。
唐朝初年,窦建德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洛阳,要救被唐军围困在洛阳的王世充。秦王李世民依靠虎牢之天险阻击窦建德的军兵。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李世民得知窦建德想等唐军粮草用尽而把马放到河北吃草时袭击虎牢,于是将计就计,率军北渡黄河,抵达广武(山西境内)南边,留下一千多匹马放牧于河边,以引诱迷惑窦建德。晚上便率军悄悄地赶回虎牢。窦建德果然中计,出动全部兵力进攻虎牢。李世民待窦建德军疲惫后,予以反击,大败窦军。
将计就计不仅在军事上被广泛运用,在政治斗争中,也是一条重要的应变之术。201年,曹操掌权不久,急需人才,便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看出汉朝已国运衰微,朝权已落入曹操之手。他是大士族的后裔,而曹操乃宦官之后代,他不愿屈节事曹。于是,他以患风病不能起居为由,拒绝应召。曹操马上怀疑司马懿是借口推辞,对己不敬。为此,曹操派人扮作刺客前去查验。一天深夜,刺客悄悄潜入司马懿的卧室,暗中观察,见司马懿果然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仍不放心,挥刀向司马懿劈去。刺客暗想,司马懿如果是装病,见到利刀夺命,一定会匆忙招架。可是,司马懿只是睁开眼睛瞅了瞅刺客,身子仍然像僵尸一样一动未动。刺客这才信以为真,收起佩刀,回去向曹操禀报。其实,司马懿在刺客潜入卧室之时就已察觉,并且猜到是曹操派来打探其病况的。他十分清楚,如不露马脚,定会安然无恙;若露出破绽,必然死在刺客刀下。所以,司马懿将计就计,演出了这场惊险剧。年轻的司马懿蒙蔽了身经百战、向来机警的曹操,确非常人所能为之。
明朝韩雍在南方驻守时,有一个郡守要打探韩雍营寨的情况。一天,郡守准备了丰盛的酒菜,用一个大盒子装上,还把一个妓女也藏在盒子里,直接进献到韩雍的营帐中。韩雍见到抬进的大盒子,就猜到里面必有隐藏的东西。于是,他召请郡守入军帐,当面打开盒子,并让藏在盒子里的妓女出来献酒。酒毕,仍请妓女进盒子,然后把盒子还给郡守,使妓女随着郡守一起离开了营寨。韩雍将计就计除埋伏,既没有违郡守请他饮酒的好意,又若无其事地处理了郡守安插的探子,真可谓高明之举。这与李云龙的“单骑赴宴”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6.如何对付“小人。”
李云龙是个胆气粗豪的汉子,但在与小人马天生周旋时却又表现得出奇的细心,他敷衍小人,与小人打哈哈,不要以为李云龙这样做是怯懦,其实这正是他大智慧的表现,与小人正面冲突是没什么好处的,你永远无法像他们一样不择手段,因此如果你在生活中碰到了小人,那就学学李云龙,能躲就躲吧!
待人处世中,谁都不愿意与小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谁也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小人。因为那些工作在我们身边的卑鄙小人,他们的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小人是琢磨别人的专家。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怎么办呢?处世应变术认为: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死活不理他;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
在对付小人方面,古人的智慧为我们今天的“个人安全”提供了有益的镜鉴。
为大唐中兴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不仅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在待人处世中,还是一个特别善于对付小人的高手。郭子仪与小人打交道的秘诀,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功高权重的郭子仪并不居功自傲,为防小人嫉妒,他反而比原来更加小心。有一次,郭子仪正在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此人乃历史上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生就一副铁青脸,脸形宽短,鼻子扁平,两个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时人都把他看成是个活鬼。正因为如此,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人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凭几等待。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的病,你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忌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郭子仪对这个官员太了解了,在与他打交道时做到小心谨慎。后来,这个卢杞当了宰相,极尽报复之能事,把所有以前得罪过他的人统统陷害掉,惟独对郭子仪比较尊重,没有动他一根毫毛。这件事充分反映了郭子仪对待小人的办法之高明。
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论实力,小人并不强大。但他们不择手段,什么下三滥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冲突起来,纵使赢了小人,也会付出代价,惹得一身腥。俗话说“新鞋不踩臭狗屎”,还是躲为上策。
“小人”随处可见,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让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仇视小人固足以显出你的正义,但这并不是明智之举,反而凸显了你的正义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卑鄙无耻。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而你偏要以正义之手,揭开他们的面纱,却照出了不少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君子不怕传言,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肯定会对你打击报复。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善罢甘休。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因此,对付小人,还是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颜面,还是保持距离为妙。
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一避为好。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算计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李云龙不与小人正面冲突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何必与不入流的人争斗惹来一身腥呢?当然人都是要脸面的,当面对小人的挑衅不理睬的时候,也需要灵活应对,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至理名言。
7.能借对手的力量是制人的高手
李云龙是冷兵器的行家里手,借力打力的手段运用得也是出神入化。比如他曾略施小计分化了国民党军官与山寨土匪的组合,成功俘虏了他们。借对手之力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对手的弱点,牵住了他们的鼻子就不怕他们不跟我走。
成事的高手往往是借力的高手,这话一点不假。因为真正善借人之力成己之事者,其借力的形式不拘一格,常能出人意料,独创出一条借力新路。借对手之力即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就有这种事,本来作为生意场上的对手,他急切地盼望你的失败,盼望你失败后像仆人一样倒在他的脚下,给他一个毫不留情地拒绝你的机会,然后心安理得地拿走本该属于你的利润。但是有时对手也会成为你的帮手,只要你掌握借力的诀窍。
当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希尔顿正在建造的一座饭店上时,他却审时度势,施展高明的强借术,硬是让对手掏钱帮他完成了工程。
希尔顿在建造达拉斯希尔顿饭店时,这个饭店的建筑费用要100万元,而他当时并没有这么多钱,所以开工后不久,就没有钱买材料和交付工钱了。
希尔顿想了一个奇招,他决定去拜访地产商杜德,也就是那个卖地皮给他的人。
希尔顿找到他后,开门见山地说:“杜德,我没有钱盖那房子了。”
“那就停工吧。”杜德毫不经意地说,“等有钱时再盖。”
“我的房子这样停工不建,损失的可不是我一个人。”希尔顿故意顿了一下,才接道:“事实上,你的损失将比我还要大。”
“什么?”杜德眼睛瞪得像铃铛,不相信自己耳朵似的,“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很简单。如果我的房子停工了,你附近那些地皮的价格一定会大受影响,如果我再宣扬一下,希尔顿饭店停工不盖,是想另选地址,你的地皮就更不值钱了。”
“怎么,你想要挟我。”
“没有人要挟你,我只是就事论事。”
“可是,你是没有钱才……”
“没有人知道我会没钱。”
“我会告诉他们的。”
“没有人会相信,我现在已拥有好几个饭店,规模虽都不算大,但声名却不坏。相信我的人一定比相信你的人多。同时我做的生意交际广,认识的人也比你多。”
这番话使杜德动容了,说话的气势小多了。“咱们无怨无仇,你何苦跟我过不去。”
“为了希尔顿饭店的名誉,我不得不出此下策。”希尔顿的态度也变得很委婉,“我总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穷得连盖房子的钱都没有吧。”
“可是,绝不能为了你自己把我也给害了。”
希尔顿故意皱着眉头,沉思一会儿后说:“我倒是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知道能不能行?”
“什么办法?”
“你出钱把饭店盖好,我再花钱买你的。”杜德张嘴欲言,希尔顿用手势止住他,接着说:
“你别急,听我把话说完。你出钱盖房子,我当然不会亏待你,就等于是你盖房子卖。最主要的是,饭店的房子不停工,你附近那些地皮的价格就会上扬。我如果再想个办法宣传宣传,你的地皮不是价钱更高了吗?”
虽然这是希尔顿耍的手段,但实情也确是如此,无奈之下,杜德只好答应了他的条件。
1925年8月间,达拉斯希尔顿饭店开张了。这是一家新型大饭店,也是希尔顿饭店进入现代化的一个起点。
希尔顿让地产商按照他的设想把房子盖好,然后又让地产商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他。这种事听起来似乎根本不可能,但事实上,只要抓住了对手的“七寸”,即使让他们干一些暂时牺牲自己利益的事,他们也会照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