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661600000054

第54章 黄皮书的功能变迁

丁:《中华读书报》发表了张福生的一篇文章,名叫《中苏文学交流史上一段特殊岁月——我了解的“黄皮书”出版始末》,我很感兴趣。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黄皮书的热心读者。

谢:现在的青年读者,可能不知道什么叫黄皮书?

丁:黄皮书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反修而内部出版的外国文学作品。因为封面用黄色胶版纸而得名。文革前大约出版了二十几种,文革中又出版了十几种,这些书当时只供应党政机关和高级干部。

谢:当时选择了一些在苏联和西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当作反面教材,出版的本意是为了让少数干部了解修正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敌情动向,然后加以批判。那种基本价值判断,已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但当时敢于出版自己不赞成的东西,也还算是有气魄。

丁:我是老三届,又当过老知青,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书生活。按规定,我们没有资格购买和阅读内部书,但文革中,原有的秩序打乱了,我们这些知青成为内部书最热心的读者。在知青点之间,为了借一本书,不惜走几十里路。组织出版者没有想到,反面教材在文革中却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读物。

谢:更耐人寻味的是,明明知道出版的意图是批判,译文的质量却很高,如今的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很少能和他们相比。仅仅用译者的敬业精神来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没有对作品相当的同情和理解,如何做到信达雅?

丁:有的知青,就是因为受到这些书的影响,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后来成为有成就的作家。这恐怕是黄皮书的出版者始料不及的。今天回顾黄皮书半个世纪的命运,我觉得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一个时代我们认为是不好的作品,到另一个时代成为好的作品,甚至被尊崇为名著、经典。黄皮书里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路上》、《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待戈多》都是如此。禁书变为传世之书,这样的情况,在中外文化史上屡见不鲜。

谢:我以为像黄皮书这样的现象,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和文化研究都有意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一、在那样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时代,出版在基本封闭的条件下,何以会出现有一定规模地印刷非主流文化的出版物?是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还是有较为普遍的意义?二、这些出版物是在封闭条件下发行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部发行”,它面向的不是全社会,而是以行政意志选定的特定目标。但人是复杂的,原来认定的阅读目标,不可能完全严格按照要求实现这些出版物的定向传播,所以客观上这些出版物对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起了作用,这是始作俑者意想不到的事。三、出版物一旦进入社会,其传播自然会形成它的规律,从而产生相应的再生产过程,比如手抄、复写、借阅等等,在研究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时,这些特点是需要关注的。

丁:历史有时候会有一些奇特的现象。比如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运动中,有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被批判的对象最后都要有相关的“材料汇编”一类的东西出现。这些材料虽然都是以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来取舍材料和判断事实,现在看,在事实评价上,是站不住脚的,但这些东西又获得了另一种文献学价值。也就是说,这些当时的材料,可能保存了重要的史料线索,这对于历史研究,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史料。现在,不少研究当代历史的学者,纷纷意识到,去潘家园一类的旧货市场,寻找有价值的史料。

谢:在非常态的历史环境中,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以变态的方式存在,也是一个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研究历史,需要从各个方面来获得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再说,凡“材料汇编”、“言论集”、“罪行录”一类文字材料,不管如何编纂,总还要遵守当时的规范。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往往专业素质并不低,所以有的史料在编排、分类、检索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技术质量。把专业技能用在这些材料的编写上,是专业人士的另一种历史悲剧。他们没有黄皮书的译者那么幸运。时代面了,内容不用改,当时的反面教材现在成了公开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

丁:正面材料反面看,反面材料正面看,这是中国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凡没有完全失去思考力的中国人,总会用自己的智慧去从通行的材料中看出真实的东西。

同类推荐
  •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

    《相声三字经》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仁爱道德风尚的经典教材。《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其内容汇集了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声律启蒙》按韵分部,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虚实应对。从单字到双字、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最初名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
  • 生活家学

    生活家学

    黎明即起,洒扫庭外,要内外清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勿艳妆。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 幽灵的白色魅影

    幽灵的白色魅影

    几千年来,为何幽灵的传说经久不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吗?幽灵究竟只是传说,还是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幽灵的白色魅影》带你一起探寻幽灵的行踪,追寻它产生的源头,带给你一个不一样的幽灵世界。
  • 服饰的进化

    服饰的进化

    服饰,诞生在文明的源头。它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开始。可以说,服饰,就是文明的一个LOGO。各个文明的碰撞、冲突、融合,推动了服饰的进化,促进了衣冠的聚会、色彩的狂欢。服饰史是一种存在,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又是一部变化史,一部流动的传承史。各种变异,各种改革,在它的腹心深处喧响。那里,交错着不同的空间与时间,上演着不同类型的“战争与和平”、不同形式的悲愁与喜悦。从远古到清末,服饰曲折地表达着人类;它以一种外在的形式,表达着民族的内在精神,表达着文化的内在层次。
热门推荐
  • 苦求长生

    苦求长生

    因为疫情期间无法出门的富家子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以穿越两界,以两界的资源弥补自身根基,苦求长生的故事。
  • 寒灵少女

    寒灵少女

    冷酷/无情的杀手穿越各个时空抹杀更多的人。杀手名为寒灵少女……
  • 传奇之中夏灭神录

    传奇之中夏灭神录

    我本人龙,奈何志不在天下。为何要夺我幸生,使我做个恶人
  • 疯狂的动物园

    疯狂的动物园

    楚渔只想分分钟掐住自己的脖子,因为系统又骂他煞笔了!
  • 卡斯宾王子(中英双语典藏版)(尼亚传奇系列)

    卡斯宾王子(中英双语典藏版)(尼亚传奇系列)

    纳尼亚传奇系列4:《卡斯宾王子》从纳尼亚回来一年多后,在英国乡间的火车站,彼得、苏珊、埃德蒙和露西搭火车前往各自学校。突然一股神奇的力量把他们抽离,发现已经置身于一千年后的纳尼亚!当时纳尼亚已被入侵的提尔玛人占领数百年,经过高压和洗脑,矮人、精灵、能言兽……都逐渐绝迹,古纳尼亚历史已被淡忘。纳尼亚此时的国王米拉兹弑兄篡位,侄子卡斯宾王子一直被蒙在鼓里。得知真相后,卡斯宾立即逃走,并吹响了苏珊当年的神奇号角,将四位国王从伦敦召回纳尼亚,召集大军,准备推翻米拉兹的统治。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尤其是狮子阿斯兰重新现身帮忙,卡斯宾的军队终于战胜了提尔玛大军。
  • 我们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我们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成绩超棒的不良少女和少年们的校园霸占之旅。
  • 穿越之执剑修情缘

    穿越之执剑修情缘

    一朝魂穿,两世情缘。今生魂穿回前世修仙界的左郁又遇见了那个林二公子······仙门内战,魔物出世,天下纷乱嘈杂左郁问朋友:我魂穿回来干嘛的?朋友疑惑道:你不是魂穿回来和那个林冰块再续前缘的吗?左郁:嗯,是。先修情缘再修仙。
  • 唐朝第一散官

    唐朝第一散官

    现代医科生重生到唐代武德年间,从此制造发明,行医救人,娶妻纳妾,不亦快活;最重要的是,穿梭在秦王和太子两派势力的斗争之中,却游刃有余,步步生莲……
  • 朝暮年岁月下花前

    朝暮年岁月下花前

    多才多艺乐坊头牌×杏林圣手病弱公子在溟汀堂第一次给谢公子送药时,庚六疑惑地问他:“你不是郎中嘛,怎么自己还病了,还非要我给你送药。”谢:“我想多看看你这小美人啊。”庚六:“呵呵,是连个小厮都买不起吧,还住在溟汀堂,快点滚蛋吧小弟弟”女朋友是直女小木头怎么破?谢公子踏上了漫漫追兄弟路。
  •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本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策略,从机会均等、提供选择、和谐互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各中小学围绕“教育公平”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教改经验和典型案例。本书理论扎实,例证丰富,对于现今进行的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