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这种苦衷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个别情况。过度包装,不只存在于图书领域,许多商品生产都有这种倾向。比如月饼,过度包装已经到了不像话的地步,以至于行政部门只得出台禁令。
谢:一家出版社,一年就那么多书号。所以,谁也不愿意出定价低的书。前几年主流的图书定价二十几元,现在已经涨到三十几元了。用不了几年,肯定会涨到四十几元。还有一些书店,不愿意经营几元钱一本的小书。你说到的《老照片》,原先定价八元五角,一些新华书店门市部就不愿意经销。后来出了合订本,五本合一本,定价格四十多元,他们才愿意卖。
丁:图书的过度装潢,除了经营者的逐利动机而外,我觉得还有更深的原因。这些年,图书出版一方面推向市场,多数出版社要自负盈亏,一方面并没有形成宽松的文化环境,出版者在内容的把握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至于许多出版社为了安全,不敢接受具有文化原创性的书稿,只好在形式上动脑筋,变花样。
谢:读者也不是傻子。你炒的是剩饭,包装得再花哨,也没有用。当然,如果具有文化原创性的书籍出得少,出版难,长此下去,也会败坏读者的胃口,削弱读者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时间拖长了,读者可能将不知好书为何物,编辑也会将平庸视为常态,将来连什么是好书都没有感觉了。不知有人研究过没有,现在出版社的编辑,无论精神追求,还是业务素养,整体上大大低于二十年前。
丁:不时有人提倡读书,还有人提议设立读书节。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政策导向,调动出版工作者的创造性,建立出版界的荣誉感和事业心,使得货真价实的好书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中国人的阅读生活才会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