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10年前,我和陈敏之先生一起编辑过《顾准日记》,近两年,又和一些朋友在编辑《李锐日记》。通过这些工作,越来越感到日记价值之高。这些年,现代学人日记已经出了不少,比如《胡适日记》、《鲁迅日记》、《周作人日记》、《吴虞日记》、《积微翁回忆录》(杨树达)、《静晤室日记》(金毓黻)、《顾颉刚日记》、《竺可桢日记》、《张元济日记》、《郑孝胥日记》、《翁同和日记》、《艺风老人日记》、《湘绮楼日记》、《吴宓日记》、《谭其骧日记》等等,这些日记对于现代学术史的研究,都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谢:在档案不能按时解密的情况下,日记的意义太重要了。我过去提出过一个看法: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对研究学术的人来说,应该有一个自觉的日记意识。以后不论研究到什么问题,只要涉及到有关人物和事件,都要想到看看这一时期相关的日记。我说的自觉意识,还包括把不同人物日记加以比较的能力。一个是时代的比较,一个是相关人物的比较。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要了解上世纪4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光看胡适的日记还不行,还要看与他们有来往的那些人物的日记。比如《陈光甫日记》。陈虽然是一个银行家,但他是有理想的银行家。他对当时时局的分析和判断,在同时代人中是很有远见的,大体和胡适、傅斯年他们在一个水平上。他对国共两党、美苏以及自由民主价值的许多认识,都非常高明。
丁:把学人日记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评价,是近年学术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日记这种私人性质的文本,对评价历史人物有独特的作用。因为日记里有一些具体的人和事。
谢:是这样。我们过去对闻一多先生的一些评价,现在看来就不够全面。至少以那样的方式来理解闻一多先生是不够的。你看朱自清日记,就会明白一个人不是那样简单。朱自清是一位温和的知识分子,他在40年代那一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是能被许多人接受的,他在清华和西南联大做了多年中文系主任,是一个能办具体事的人,也愿意为人服务。在政治上,他也不是完全向左靠,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过去较少注意他和陈寅恪的关系,现在《朱自清全集》出齐了,从他留下来的日记中,能够看出他在西南联大和陈寅恪的来往比闻一多要多。那时朱自清对闻一多过于热衷政治是有看法的,他在日记中就说过,闻一多在政治方面花得时间和精力太多。朱自清和陈寅恪的来往,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学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不从日记中看材料,有时很难说清楚。光看纪念册和回忆录一类的东西是不行的,那里面客气话太多。朱自清日记里就有他和陈寅恪谈论上世纪30年代初,关于清华人事的许多材料,特别是叶公超和闻一多。写传记的人要是不看这些材料,解释不清一些人事和学术纠纷。
丁:从朱自清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上世纪30年代初,直到1948年陈寅恪离开北平,他们之间的来往一直很多,所谈多是学问方面的事。朱自清虽然和陈寅恪的专业不同,但他也是在学问方面涉猎很广的人,趣味是多方面的。他非常了解陈寅恪在学术界的地位,对他十分的尊敬。朱自清给冯友兰的一封信中说:“历史系、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寅恪先生薪金已逾四百元,曾于二十三年援用有特殊成绩一条规定加薪二十元。迄今已历三年。呈当续聘之期,拟仍援用该项规定,请转商梅校长于二十六年度加薪二十元。陈先生工作极为精勤,其著述散见本校《学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组《集刊》者,质量皆可称述,当为君所熟知,乞向梅先生转述,为幸。”从朱自清对陈寅恪的态度中,可以了解陈寅恪那时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想见他的人格,如果我们敬重朱自清先生,那么同样我们也应敬重陈寅恪先生。
谢:前几年对陈寅恪的评价曾引来一些人的不快,其实对陈的评价,在同代学人当中早有定见,后来人们不大了解。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中对陈寅恪的评价就很高。上世纪40年代初,他看到商务新出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日记中说:“略翻一过,极佩其精博。近日治中古史者,诚卓然一大家。予曩年妄欲治宋史,见此杰作,可以缩手矣。”特别是陈寅恪50年代的处境以及心理,更是少见的史料。比较《天风阁日记》和《静晤室日记》中的评价,能看出同时代学者对陈寅恪的敬重,夏承焘和金毓黻都是大学者,他们在日记中对陈寅恪的看法,以后中国学术史研究绕不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