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懂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并能对可能犯下的过失、错误有知错之意,悔过之心,悔改之行。切不可犯了错误而不知道改正,甚至还要重复地去犯同样的错误,那就无可救药了。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过而不改,是谓大过矣。”这是一句孔子的名言,大意是说,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但犯了错误不加以改正,那才是真正的过错。据传,孔子不仅这样说了,也这样做到了。有一次,孔子到了齐国,只拜访了齐国的国君齐景公,而没有去拜访齐国的相国晏婴。当时,追随他的学生子贡就问孔子:“为何只见齐君,而不见齐相?”孔子回答说:“齐相晏婴,曾先后被齐国的三代国君重用,他肯定是一个八面玲珑、处事圆滑的人,所以我不想见他。”孔子的这番话后被晏婴闻知,晏婴不无感慨地说:“因为我一心事三君,所以我做齐国的相国一直很顺利,如果我三心事一君,我这个相国自然会当得不顺利。现在孔子不看我的行动,就认定我八面玲珑,处世圆滑,着实让人接受不了。”晏婴的这番话也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经过分析后,认为自己说错了话,随即亲自登门向晏婴谢罪、道歉。事后,晏婴评论此事时说:“圣贤之人也会有错,但贵在有错认错,有错必改。”孔子就是这样的圣贤之人啊!再如,我国大画家丰子恺曾画过一幅《牵羊图》,图中一个人用两根绳子各牵一只羊。有人看了,说其实用一根绳子就够了,牵了一只羊,其余的都会跟过来。丰子恺半信半疑,留心观察后发现果然如此,于是,他便决然废弃此画。从这些事例中可以说明,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犯错,但为什么有的人成就卓著,一生顺利,而有的人却难有大成?答案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对错误视而不见,只会不断重复错误,而难有长进和大的突破。能够意识到甚至主动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积极改正,那么就能够“吃一堑,长一智”,不断突破固有的自我。正如孔子夸奖他的弟子颜回所说的那样:“不迁怒,不二过。”这是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做人品质。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士叫吕坤,曾官拜刑部侍郎,他曾写过一篇《呻吟语》,今日读起来仍觉通篇哲理。其中他说:“有过只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则两过都免,不认则两过不免。”他还说:“虽然认错改过,很伤面子,但不认错不仅伤了面子,还伤里子,与其里外都伤,不如伤外保里。”他的话也告诫人们犯错不可怕,只要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使之成为人生成功的资粮。为此,人犯错改错,首先必须要有面对错误、承认错误的勇气;其次要有主动承担错误的能力,要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和智慧,要有不再犯错的决心。如此自我要求,才能真正知错改错,远离错误,才能真正从错误的阴影中走出来。
古往今来,有关知错改错的范例很多。我国古时候有一种行文叫“罪己诏”,是指皇帝责备自己而下的诏令。颁布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因灾异而发,二因做错事而发。因做错事,造成人民疾苦死亡而下罪己诏的,在史书中也不乏其人。如汉文帝在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下诏说:“四边之外的戎狄不安其生,京畿之内的人民不能安居乐业,都是因为自己的德薄造成的。”汉武帝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前)六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过去命令老百姓每人增赋三十钱,使老弱孤独者陷于重困;对匈奴用兵,使许多军士死亡离散。汉元帝在永光二年(公元前62年),“由于他的不明,政事治理的不好,以致百姓大困,流散道路,盗贼并兴,甚感羞愧”。随后,汉成帝、东汉光武帝、后唐明宗、宋徽宗、宋钦宗、明崇祯、清顺治等帝王也都曾下过罪己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全国宣布做出检讨。明崇祯皇帝在他最后的十年间,曾三次颁发罪己诏。此类皇帝无论是因为畏惧“天命”,还是认识到确有错误,还是为了挽救王朝的厄运,还是为了长治久安,还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出于自觉自愿,能够公开罪己诏,都说明还能认错悔过,特别是后唐明宗由于误将两名拿竹竿玩耍的少年当作图谋不轨之人杀死,而向全国下诏认错,尤属难得。
在国外,也有类似我国下罪己诏承认错误、公开向人民道歉的做法。如立陶宛总理基尔基拉斯在酒店接待贵宾时抽了一支烟,违反了公共与餐饮娱乐场所禁烟令,不仅支付了罚款,向酒店经理道歉,还通过电视台向公众表示歉意。1971年,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波兰时,在被德国纳粹杀害的波兰人纪念碑前下跪。2006年,加拿大总理代表政府就1885年到1923年该国曾强行向华人征收“人头税”,此后又实施了排华法案一事,正式向全加拿大华人道歉。美国国会也正式通过决议,为两百年前美国实行的奴隶制道歉。虽然,作出道歉的人自己没有错误,但由于是国家行为,也要代表政府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前巴拿马总统里卡多·马蒂内利·贝罗卡的认错。里卡多总统因在审定国家护照样本时,忽略了样本所印国徽中十字交叉的铁锨和丁字镐,错印成了铁锨和长柄方锤。为此,他除要求护照管理局立即更正,用最快速度赶制新护照外,还在第二天发表电视讲话,向已用错护照的四万人道歉。为表示认错的诚意,他先介绍了道歉的原因,然后将错用护照的四万人的名字逐一进行了宣读道歉,这种道歉方式竟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让所有错用护照的四万公民甚为感动。里卡多非但没有失去什么,反而获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敬。
在认错之后,最为关键的在于能否用实际行为改正错误,并做到今后不再重犯类似的错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位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叫李离。此人办案一直都很谨慎,凡经他手办理的案件,从无出过差错。有一天,他在查阅以往的案卷时,竟发现了一件错杀的冤案。为此,他惊骇不已,而且羞愧万分。他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不但不配再做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而且应受到相应的惩罚。于是,他让手下卫士将自己捆绑起来,送到晋文公那里,强烈要求晋文公下令将他处死。晋文公被他这种严于律己、诚心诚意认错的精神所感动,不但没有怪罪李离,反而亲自为他解开了身上的绳索,并劝慰他说:“这件过去的案子是下面搞错了,并不是你的罪过,我怎么能处罚你呢?”但李离仍长跪不起,还是坚持说:“臣下本是执掌刑法的最高长官,从没有把自己的权力让给下属,今天发现出了错杀的冤案,我怎么可以把责任推给下属呢?因此,处死我是理所当然的!是符合刑法的。如果,今日我不自觉伏法,那国家法律的尊严还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吗?”说完,李离猛地从身旁卫士的腰上抽出宝剑,使尽气力朝自己的脖子上抹去,顿时鲜血迸溅,气绝身亡。阻拦不及的晋文公和在场的所有人都呆若木鸡,欷嘘不已,深深被李离勇于担当、出了差错、又勇于承担责任、知错改错的精神所感动。李离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由此可见,能否主动认、改错,与自身的修养和气度有很大关系。有些人修养不够,气度狭小,就会既不知错,也不改错。结果一错再错,终将留下人生遗恨。西楚霸王项羽兵多将广,势力强悍,但在楚汉之争中,却饮恨败北,就是因为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忠谏之言,甚至连自己亚父范增的劝告都置若罔闻,既不知错,也不改错,只是一意孤行,结果众叛亲离,功败垂成,自刎于乌江。临终前他还死不认错,却大声呼唤:“天亡我也!天亡我也!”似乎他的失败是老天不帮他,而不知反思自己的过错。三国名将周瑜,少年时就胸怀壮志,入仕后,更是雄姿英发,曾统率大军大败曹操的军队于赤壁,以至声名远扬,不可一世。但周瑜却也是心胸狭窄,固执己见,不听别人劝告,不肯认错改错。错失了联蜀灭魏的时机,使他最终英年早逝,死前也大声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好像老天对他也不公,而不知自己反省。反观刘邦和曹操,一个原本是默默无名的街头小吏,一个是当世奸雄,但他们起家后,能听从谏言,知错改错,所以成就了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