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懂得选择,选择是人生的必修课。人活着,要努力学会如何选择。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印度政治家尼赫鲁曾说:“一个人的天资、门第、出生地、国籍和肤色以及出生时代,都如一张张发到人手中的牌,个人并无选择的余地。但在拿到这一手或好或坏的牌后怎么个玩法,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他的这句话,把人生看作是“牌戏人生”,人人都在这个牌局中随时都有选牌和出牌的机会。就是说,人的一辈子都是在追寻中不断地进行选择,尤其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矛盾丛生的世界,人们面临的选择愈来愈多。如何选择就变成了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能努力做到正确选择,便会成为成功之帆。如果经常出现错误的选择,则势必会与成功南辕北辙。
国际物理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及他何以成功时说,他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上小学跟班都困难,用墨水写字,常常把墨水弄得满纸都是,父母和老师常常批评他粗心。上到中学时,全班三十多名同学,他的成绩也只排在第五、第六位。但是从那时起,他就对物理学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于是,在上大学时,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系,而且一辈子都在致力于对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从未偏离过这个方向和目标,没有像别人那样学了三年物理,觉得不好学,又改学化学,学了两年化学,又改学工程学。虽然,这些孩子都很聪明,但在选择上由于目标、方向不明确、不专一,结果一事无成。
宋代的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去算命,一见算命先生就问:“你给我算一算,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为何口气这么大?”范仲淹有些不好意思,又说:“不然你再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纳闷,为何志愿如此悬殊,就问:“你为什么选择这两个志愿?”范仲淹答:“因为只有良相和良医可以救人。”算命先生听后很感动,就说:“你有这样一颗心,又有这样的一个选择。所以你以后一定可以当宰相。”
从杨振宁和范仲淹的人生选择上,可以使人领悟到,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能够做到明智和果断,就要及早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并能做到在面对选择时,不偏离自己的人生坐标和方向,这样才可以在人生的重大选择时不迷惘、不彷徨、不动摇,能坚持方向和信念,一往无前,也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在不断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动力。
应该讲,人的选择取决于人的自主性,自主性越强,也就越善于选择。但往往有许多人在面对选择时,特别是面对关乎人生大方向的选择时,顺大流、搭便车,缺乏自主性。虽然这样做,不需要多想,也不需要承担选择的压力,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选择。真正的选择,是选了这个会失去另一个同等重要的东西;真正的选择,是选了之后,自己或身旁的人会付出很大代价;真正的选择,是发生的时机不会定时定期,需要果断,而不能彷徨犹豫;真正的选择,是事先没办法列表分析,事后没机会从头来过;真正的选择,通常是带来更多的辛苦,而不是立即的幸福;真正的选择,长期下来,必定会赢,但短期看来却很难有胜算。但也只有这样真正的选择,才能为人生带来持久的感受,并产生深刻影响。而那些顺大流、搭便车的选择,只能使自己的人生平淡无奇,毫无建树,所以说真正的人生选择并不轻松。
除了在人生大方向上要有正确的选择外,在为人处世上,也要有正确选择。古人云:“君子先择而后交,小人先交而后择。”大意是,作为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在与人交往的选择上,是先选准人,再进行交往。没有道德品行的人与人交往却很乱,什么人都交往,最后再看谁对他有利,再继续交往,对他无利则是一脚踢开。古人在择友上还有“四择”等要求,即择善人而交、择善言而听、择善事而为、择善书而读。这些都是劝导人们在为人处世上一定要慎重,不可率性而选,随意而为。只有做到“四择”,人才能是通人,才能越活越明白、越脱俗。
选择对个人来说是必修课,对群体来说,也是必修课。作为群体也会时时面对选择,而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就需要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充分体现群体的意志。除此,还会出现因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在同一问题上产生矛盾时,作为个体总希望在面对选择时可以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当选择的限制非常明显时,即使选择更具有长期价值,但也会引发一些人的抵触情绪,使选择难以形成。如目前在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拆迁与否的选择。往往会出现拆迁和被拆迁方的争议,甚至还发生过令人震惊的事情。因此在处理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的矛盾时,更需要慎之又慎。要努力通过理性选择,尽量去减少因选择发生矛盾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或使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去帮助他人进行理性选择。只有将选择建立在理性和相应信任的基础之上,共同选择才会趋于一致,也会使人们在充满选择的牌戏人生中变得更加和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