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遇事要有主见,不可盲从,人云亦云。这样最容易出现偏差,也容易失去自我,更容易受到世人的嘲笑。据报道,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实验”。因毛毛虫有种“跟随者”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了一圈,又在花盆周围不到六英尺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喜欢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天下来,毛毛虫还不停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终因饥饿和筋疲力尽而死去。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虫稍微与众不同,便会吃上松针。这个小试验虽然实验的对象是毛毛虫,但现实中类似毛毛虫的人也有不少,这些人的特点也和毛毛虫一样只知道跟附和盲从。比如,有些人只依附于他人,而没有自己的思想;有些人喜欢跟随别人起哄,没有自己的主见;有些人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没有判断事情真伪的能力。由此使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因为盲从而误入歧途,如有人跟着别人吸食毒品、酗酒、赌博,有人在别人的诱惑下逃学或离家出走,或在别人的怂恿下打架、偷盗等,也有人在别人的误导下,盲目地作商场、证劵的投资,让一些没有市场调查或缺乏经济分析的盲从者走上了亏本倒闭之路。
盲从,主要是由于自己懒于思索。当人们习惯盲从后,处事就会变得敷衍。人本身也会因盲从而让自己没有分析善恶的能力,让自己没有表达喜好的勇气。应该讲,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既是无知的表现,也是从众的心理,说到底是没有自信的盲从。就如三国时期,魏国丞相曹操的长子曹丕所言“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实际就是自惭形秽的盲从。
实际上,更多的人包括许多动物都不是盲从者,如老马识途、小狗以小便做记号等,都是不愿意盲从而自己记住路线;苍蝇凭着空气的震动敏锐地嗅觉有人要打它,在被打之前飞走,这是因为不盲从而自保;蝙蝠依靠对方发出的音频反射辨位,是因不盲从而弥补其视力不良的缺陷。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要人们不要盲从。不盲从才有智慧,不盲从才能创新,不盲从才能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盲从才能不同流合污,不盲从才能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活着,遇事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但也要听得进别人有益的意见和善恶的劝告,不能过于固执,以免造成自我伤害。被美国人称之为国父的乔治·华盛顿,在退休三年后的一天,却因一次偶感风寒而不治身亡。原因是1799年12月12日,已退休的华盛顿顶风冒寒,骑马来到他的家乡维尔农庄。由于高兴,他策马在户外待了五个小时,他的衣服在奔跑中湿透了,又没有及时地换衣和休息。第二天,他感冒了,咽喉嘶哑、疼痛,但他还执意步行,在林场转了一圈。第三天,他发烧了,全身发抖,呼吸困难。但在医治过程中,他又不听医生的意见,执意让他的管家用放血的土办法来治病,结果放了四次血,放血量相当于他全身血液的三分之一。由于这种固执的做法,让华盛顿迅速走向了死亡的泥沼。1896年,瑞典知名火药专家诺贝尔得了心脏病。有一次,他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非常严重。医生建议诺贝尔服用硝酸甘油,此药当时已试验证明有效。但诺贝尔却认为人体服用硝酸甘油没有理论根据,非常固执也非常武断地排斥了有益的治疗方法,任医生们如何解释、劝导也不予理睬。结果,悲剧发生了。1896年10月10日,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这些事实证明,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是什么人,都不要与大自然作对,都不要排外、固执。要懂得顺势而为,善于从固执的泥沼中走出来,才能使生命从容,内心安康。但如果使自信变成了固执,使相信变成了轻视,事情往往会变得很可怕,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