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要懂得学着做人,而不是活着做人。要把学习作为做人的第一要务。众所周知,人是万物之灵,人类有许多与其他动物不同和特别的地方。如人有人性、有尊严,人都是一个道德主体,既有道德、人格,又有心,而且心有四端,即人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还有良知、良能,等等。如人没有人性,没有尊严,没有道德、人格,没有心之四端,没有良知、良能,则非人也。在这些特别之处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有理智,而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并能在不断的学习中修炼自身,自由地进行思考和选择。因此,做人少不了学习和修养,每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教育,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身的修养。只有做人的内在修炼到位了,外在成就才能稳固和发展。为此,人要学着做人,而不是活着做人。但是,要做到学着做人,首先要明白,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向善、人不学难穷理、人不学难选择的道理。
所谓“人不学不知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社会都有共同的生活准则和法律法规,要靠学习来了解掌握,如果不学,就会不知道,也不会融入社会,更难表达自身的诉求和意志。二是,人不学就难以走上做人的正道。因为,人活在世上都有一股气,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精气神”,但要使之浩然,成为浩然正气,就要靠教养和修养,也就是要靠教育,靠学习,靠自身的修炼。故而,有孟子“修身必先养浩然正气”之说。同样,人活在世上也要靠正气循仁道而行,但要走上仁道,坚持走道德之路,也要靠教育,靠学习。
所谓“人不学不向善”,就是人不学就会缺乏教育和修养,人性向善就难以实现。因“善”是道德的核心,人心向善是主流,但人不接受教育,不加强学习,就无法将人内心向善的力量表现出来。因为,人常常要受到社会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如果整个社会形势不好,风气不正,那么人的行为就会出现偏差,也就容易误入歧途,甚至与恶相交。所以,人要成长为好人、正人和完全的人,既要靠长辈照顾,靠老师的教导提携,更要靠自身的学习,使自己常能听到善的语言,看到善的行为,感受到真诚的温暖,并也能使自己真诚向善,坚持行善,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德行和品行。
所谓“人不学难穷理”,穷理就是“格物穷理”,出自我国南宋时期理学大师朱熹的理学要义。其大意是,要认知物质世界存在的各种事物,就要探讨和掌握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发展规律。那么要做到格物穷理,最主要的手段还是要靠学习,靠研究。否则,人要认识事物,掌握客观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人不学难选择”,就是人不学习就难以择善而处。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选择,有的选择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你出生的地方和家庭就无法选择,但有些选择还是有自主性的。如你面对的一些事和一些人,如何去对待,如何去相处,自己就可以去思量、判断和选择;如高考以后,考生可根据自己考试的情况自主选择报考学校志愿,未能录取的考生也可自主选择复读或就业。但是,无论做何种选择都要做到择善而处,努力做到“四择五勿”。“四择”就是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事而从;“五勿”就是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地,勿展无益身心之书。应该讲,这是做人,尤其是做个好人的基本功。但这个基本功的修炼,还是要靠学习,靠教育。
除此,人还需要明白,人出生以后,就进入了三个大环境,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三是自然环境。身处其中很自然地就要在这三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得到教育和磨炼。因此,人接受教育,学习做人的途径,不单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还有大自然对人的教育和影响。现在有一种提法,叫作要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网络,这是十分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都是社会人、自然人,也包括在校学生。人在社会上、在自然中势必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和磨砺。当今,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接受的是正面教育,但出了家门回到家中,父母就成了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甚大。前些日子,在电视中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地有一个三代同堂、幸福美满的家庭,家中有一个非常聪明漂亮的女孩,正在上小学,是全家的掌上明珠。有一天,女孩放学回家看见妈妈做了一锅香喷喷的鸡汤,很想吃,但听妈妈讲,这是给住院养病的奶奶做的,要送到医院去。小女孩一听,也要随妈妈一起给奶奶送鸡汤。为了走捷径,妈妈带着小女孩从高速公路中间的栏杆上翻了过去。第二天,小女孩放学回家,见妈妈不在家,便猜想妈妈又去给奶奶送饭了。于是,她重复昨天的动作,翻越高速公路中间的栏杆去医院,殊不知刚翻过去,就被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倒,当场毙命。当她妈妈惊闻噩耗,痛不欲生,抱着已僵硬的小女孩大声哭叫:“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不应带你去翻栏杆!”由于伤心过度,突然精神分裂。住院的奶奶听到消息后,一口气没上来,竟撒手人寰。孩子的爷爷和爸爸整日以泪洗面,原本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由此变得痛苦不堪。从这件事看,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明显。如果父母不务正业,又吃喝嫖赌抽,对孩子的影响就可想而知,再到街上碰到一些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彼此之间有些来往,加上受网络上打打杀杀、你亲我爱等不干不净内容的耳濡目染,学校教育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就很可能被大打折扣。因此,人自小不仅都要受学校教育,而且还要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会做人的道理和本领,提高抵制歪风邪气的能力。除此,人还应该在大自然中学习,即受惠于大自然,也受教于大自然。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有机会亲近大自然,还时不时地被组织派到农村帮农民干农活,如犁地、送肥、耙磨、插秧、除草、收割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首要的是要学做人的道理。这是一门大学问,是从古到今由千千万万人在人生经历中探寻和积累的智慧总结。这些做人的智慧,其中有些已被提炼成人生格言和警句。这些名言和警句既透着做人的道理,也透着人生的哲理;既启人心智,又端人心性;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省;既是引领人做人做事的指路标、导向仪,同时也是判别和规范人行为的试金石,尤其是在人迷茫之时,还可成为救人于倒悬的灯塔。学做人的道理应从人生格言和警句学起,同时要注意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从中吸取丰富的人生智慧、经验和教训。
那么,人应该如何学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就有比较系统的论述,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圣则吾不能,我学而不厌,而教不倦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教无类。”等。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其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进一步阐述了学习对做人的极端重要性,并阐明了如何学习的方法。
孟子作为古代的另一位伟大教育家,他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相传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他在治学上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作为学者,首先,应该充分调动用来思考问题的器官“心”的作用,只有不断地用“心”思考学习,才能够有收获并将人的善性极大地显现出来。同时,他认为,仅仅用“心”还不够,还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不二,决不能一边学习,一边以为鸿鹄将至,这样是绝对学不好的。孟子还认为学习时要切忌“一曝十寒”,切忌“半途而废”,切忌“急躁冒进”,切忌“拔苗助长”,“只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到温故而知新,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三国时的蜀国宰相诸葛亮,对人应该怎样学习也有深刻的阐述。在他的《戒子训》中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意是学习的意志要坚定,学习的方向要明确,学习的精神要刻苦,这样才能通过学习获得真知,使人们的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增长,发扬光大。如果一个人以纵欲放荡、消极怠慢、烦躁不安、草率应付的态度对待学习,人的精神和才情就会随时日流逝而消磨殆尽,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一般衰竭下去,而不能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固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戒子训》是诸葛亮在54岁时写给儿子诸葛澹的,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他以强烈委婉的语气表达了对儿子以及后人们冶学的教诲和期望,着实值得深思,并从中获益。
战国荀子在他所写的《劝学篇》中也用“学无止境”之语谆谆教诲后人要励志学习,刻苦学习。唐代韩愈在他的《劝学解》中也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说法。伊斯兰教先知有一句圣训说“知识远在中国,也要前往求之”,也阐释了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劝告人们树立对学习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
现代人对人应该怎样学习也有一些新的见解,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俄国大文学家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哲学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英国谚语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我国的《宋诗纪要》中也说“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还说“书里自有黄金屋,书里自有颜如玉”。据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就是一位酷爱学习、善于在书里淘金的人。美国公众大都认为她有过人的实力。她之所以有过人的实力,是来自于她立体化的思考方式,她的立体思维又来源于她长期特别的读书方式。希拉里在10岁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从哲学经典的柏拉图到现代哲学经典的克尔凯郭尔等人的大量书籍。她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运用哲学经典里的内容,进行对话和交流。希拉里在小学时,每读完一本书,一定会展开讨论。这是一种积极的读书方式。这种经常的讨论,让她在不知不觉中具备了两种能力,一个是倾听能力,另一个是表达能力。世界上著名的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所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原因诸多,但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把读书作为一个习惯来培养。他从19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晚年。他小时候每天晚上都坐在一盏大号煤油灯下读书,直到离世。他不仅自己有这样的读书习惯,而且对孩子也培养他们有这样的学习习惯。每天晚上,他和夫人及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坐在由他设计的连桌灯下共同读书。因为,他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灯,人不是由于决心才有毅力,应该是由于习惯而有毅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取决于他的学习史、阅读史。只有认真学习、学会阅读,才能最有效地培养人的精神生活习惯,而好的习惯又形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教育好孩子的目的,就在于性格的培养。
读书固然很重要,但“书中得来终觉浅,要想学好必躬行”,读书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加强学习更为重要。因为实践出真知,只有把学习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善于向有丰富实践的人学习,学习才能得以升华并取得最佳效果。正如哲人爱默生所说:“书籍里的道理是高贵的,老一辈的学者汲取了它,并在周围的世界中进行推敲,然后在心里把它重新整理好,再陈述出来。它进入到他心里的过程是人生,从里面出来的却是真理;进去的时候是短暂的动作,出来的却是不朽的思想;进去的是琐事,出来的却是诗歌;他过去是死的事实,而现在则成了活的思想;它既可以守,又可以攻;一会儿忍耐,一会儿飞翔,一会儿又给人以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