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钩藤还具有降压、镇静、抗癫痫和抑制腓肠肌痉挛的作用。钩藤煎剂或钩藤碱等给动物灌服,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阻滞交感神经和神经节,扩张外周血管,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由于外周阻力降低,从而血压下降,随着血压的下降,头晕、头痛、心慌、气促、失眠等症状亦相应减轻或消失。也可能是钩藤的这些作用,使薛姨妈“略觉安顿些”,“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可见曹雪芹当时就已经知道了钩藤降压和镇静的作用,所以才有此描写。
中医认为,钩藤不宜久煎,否则影响药效,因此在煎剂时,必须“后下”,即在其他药物煎煮15~20分钟之后再下锅,复煎10分钟即可。若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那么降压的有效成分便被破坏。另外,关于用量,一天用9~15克,降压效果不满意;增加至60~75克,疗效较好。
地黄扶正气,服用辨生熟
地黄是中医常用之药,著名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这一成分。它又分为熟地黄、干地黄,功用各有不同:熟地黄善于补血,干地黄偏重滋阴。
熟地黄,又名熟地,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本草纲目》记载,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入肝、肾二经。有滋阴补血、益精生髓之功效,为临床补血要药。李时珍说它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本草纲目》说,生地黄味甘、苦, 性寒,入心、肝、肾三经,具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之功效。既可祛邪,又扶正气。
生地黄汁可以养阴血而助血运。对于女性产后多虚,气血两亏有疗效,可用温中之姜汁、红糖以行血脉,用作早餐食用。但此粥不宜久食,只作辅助调治之用。
桂圆入心脾,治内邪有奇效
桂圆,又称龙眼肉,因其种圆黑光泽,种脐突起呈白色,看似传说中“龙”的眼睛而得名。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实为其他果品所不及。鲜龙眼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
《本草纲目》中记载,桂圆味甘,性温,无毒,入心、脾二经,有补血安神、健脑益智、补养心脾的功效。另有研究发现,桂圆对子宫癌细胞的抑制率超过90%,妇女更年期是妇科肿瘤好发的阶段,适当吃些龙眼有利健康。桂圆还有补益作用,对病后需要调养及体质虚弱的人有辅助疗效。据《得配本草》记载,桂圆“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治怔忡”。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因悲伤过度,导致魂魄出窍,心悸怔忡,俗称“失心症”,就是用桂圆汤治好的。
但是专家建议,桂圆性属大热,阴虚内热体质的人不宜食用。且因含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当少食或不食;凡外感未清,或内有郁火,痰饮气滞及湿阻中满者忌食龙眼。又因龙眼肉中含有嘌呤类物质,故痛风患者不宜食用。
另外,桂圆每次服用不可过量,否则会生火助热。
下面,再为大家推荐一款“蜜枣桂圆粥”:
材料:桂圆、米各180克,红枣10颗,姜20克,蜂蜜1大匙
做法:1.红枣、桂圆洗净;姜去皮,磨成姜汁备用。2.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4杯水煮开,加入所有材料和姜汁煮至软烂,再加入蜂蜜煮匀即可。
功效:此粥具有补气健脾、养血安神的作用,能使脸色红润、增强体力,并可预防贫血及失眠。
注意:蜂蜜是很好的滋润材料,能补中益气、调和营养、使脸色红润,以红糖取代较具暖身、活血的功效,但滋润的效果会较差。
枸杞有神力,滋肝补肾去火气
枸杞子又名地骨子、杞子、甘杞子,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并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学认为,枸杞子味甘性平,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关于枸杞,还有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相传,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队西域商人,傍晚在客栈住宿,见有少女斥责鞭打一老者。商人上前责问:“你何故这般打骂老人?”那女子道:“我责罚自己曾孙,与你何干?”闻者皆大吃一惊,一问才知此女竟已三百多岁,老汉受责打是因为不愿意服用草药,弄得未老先衰,两眼昏花。商人惊奇不已,于是恭敬地鞠躬请教。这种草药就是枸杞,后来,枸杞传入中东和西方,被誉为“东方神草”。
枸杞有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祛风、明目、强筋骨的功能。可以嚼食,每天晚上取十几粒放入口中咀嚼,长期食用,可以养颜明目,延年益寿。枸杞还可以泡茶喝:取枸杞15粒,泡于茶中,碧茶红果,色香俱佳,清香 醇和,生津止渴,坚持饮用,益肝补肾。另外,煮八宝粥放入适量枸杞,和胃补肾,滋肝活血,最适合老人食用。 炖肉时,出锅前10分钟放入枸杞30粒,身瘦体弱,食之最宜。枸杞在做菜、煲汤时均可适量使用,有食补之功。
枸杞因其性平,适合各类人群服用。但是,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子也不例外。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麝香辟秽通络,活血散结就找它
麝香,别名元寸,是一种名贵的动物性药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来源于哺乳动物麝。
麝,民间称香獐子,习惯在深山密林中生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及陕、甘、青、新、川、藏、云、贵、湘、皖等地。雄麝上颌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俗称“獠牙”;脐部有香腺囊,囊内包含香。雌麝上颌犬齿小不外露,也无香腺囊。
麝香即为雄麝体下腹部腺香襄中的干燥分泌物,气香强烈而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 多呈紫黑色,油润光亮,质量较优;成粉末状者称“元寸香”。 麝香的主要成分为麝香酮,约占麝香纯干品的0。5%-2%,此外尚含有多种雄(甾)烷衍生物以及麝吡啶等。
中医认为,麝香味辛,性温,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的功能。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古书《医学入门》中谈“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中记载:“……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其意是说麝香可很快进入肌肉及骨髓,能充分发挥药性。许多临床材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或处于昏厥休克时,服用以麝香为主要成分的苏合丸,病情可以得到缓解。
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时,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或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另外,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白癜风,均有显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癌及食道、胃、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可改善症状、增进饮食;对小儿麻痹症的瘫痪,亦有一定疗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麝香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以下两点:
1.麝香忌过量服用。若内服过量,一方面对消化道有刺激性,另一方面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麻痹、循环衰竭,并引起严重的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内脏广泛出血。剂量过大,甚至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孕妇禁用。麝香能促使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其水溶性成分有兴奋子宫作用,可引起流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到:“麝香开窍、活血散结、透肌骨、消食积、催生下胎”。所以麝香对孕妇应禁用。
柴胡疏肝解郁,阴虚火旺离不了
柴胡,又名北柴胡、南柴胡、软柴胡、醋柴胡,是伞形科植物北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对柴胡的植物形态多有记述。如《本草图经》记载:“(柴胡)今关、陕、江湖间,近道皆有之,以银州者为胜。二月生苗,甚香,茎青紫,叶似竹叶稍紫……七月开黄花……根赤色,似前胡而强。芦头有赤毛如鼠尾,独窠长者好。二月八月采根。”并有附图5幅。
其中,北柴胡又名硬柴胡,药材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为木质纤维性,主要产于辽宁、甘肃、河北、河南等省。狭叶柴胡的根又名南柴胡、软柴胡、香柴胡,药材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气微香,主要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省。炮制时需切短节,生用、酒炒或醋炒。
关于“柴胡”名称的由来,还有个民间传说。从前,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一姓柴,一姓胡。有一天姓胡的病了,发热后又发冷。地主把姓胡的赶出家,姓柴的一气之下也出走。他扶了姓胡的逃荒,到了一山中,姓胡的躺在地上走不动了。姓柴的去找吃的。姓胡的肚子饿了,无意中拔了身边的一种叶似竹叶子的草的根入口咀嚼,不久感到身体轻松些了。待姓柴的回来,便以实告。姓柴的认为此草肯定有治病效能。于是再拔一些让胡食之,胡居然好了。他们二人便用此草为人治病,并以此草起名“柴胡”。
中医认为,柴胡性凉味苦,微寒入肝、胆二经,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常用以治疗肝经郁火、内伤胁痛、疟疾、寒热往来、口苦目眩、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其“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神农本草经》则说其“去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值得一提的是,柴胡对肝炎有特殊疗效。目前,中医治疗传染性肝炎的肝气郁滞型,就是用的柴胡疏肝散,其中主药就是柴胡。
另外,柴胡还组成许多复方,如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要药;造遥散能治疗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头晕目眩、耳鸣及月经不调;补中益气汤的主药有柴胡、升麻、党参、黄芪等,能治疗气虚下陷所致的气短、倦怠、脱肛等症;柴胡疏肝散还能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但值得注意的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下面,我们再为大家推荐一款“柴胡粥”:
材料: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柴胡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适用于外感发热,少阳寒热往来,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脏器下垂等。
珍珠,美容养颜之上品
珍珠,又名真朱、真珠、蚌珠、濂珠,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皆为妆饰、美容之上品。
珍珠入药,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把珍珠列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药材,并阐明了珍珠的药效。在《日华子本草》记载,珍珠“安心、明目。”《本草汇言》曰:“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安魂魄、止遗精、白浊、妇女难产、解豆疗毒。”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古典医籍中还有很多。
中医认为,珍珠性味甘咸寒,无毒,入心、肝二经。具有安神定惊,清热滋阴,明目,解毒的功用,适用于热病惊痫、烦热不眠、咽喉肿痛腐烂、口疮、溃疡不收口、目赤翳障等症,并能润泽肌肤。经现代医学分析,珍珠质中含有十多种人体需要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被人体吸收以后,能促进体内酶的活力,调节血液的酸碱度,使细胞的生命力增强,阻止或减慢衰老物质——脂褐质的产生,从而延缓细胞的衰老,延长其寿命,使皮肤皱纹减少,滋润秀丽,达到延年益寿和美容的目的。清代的慈禧太后就是用珍珠来养颜防老的。据记载,她每十天服珍珠粉一银匙,并且是在同一时辰服用,数十年来从不间断。她还命太监在制作香粉时也掺入珍珠粉末,用其扑面化妆。所以慈禧活到年逾古稀,看起来仍像五十多岁的人,皮肤光洁柔润,皱纹甚少。
珍珠除养生防衰、美容护肤、妆饰点缀外,还可用于优生优育、妇科疾病。中国古代胎养经书中曾介绍了一种“珍珠玉石类安胎养儿法”,即孕妇(怀孕三月后)佩戴珍珠项链(海水珍珠最好)或手链,每日玩弄、摩挲珍珠,可使孕妇安神定惊、心平气和、消除胎毒,还可使孩子日后相貌端正、肌肤细嫩、光滑柔润。此种方法是取其“外相而内感也”之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孕妇若经常处于良好的心态环境中,有益于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少妇女在经前、经期情绪不稳、烦躁易怒、胸肋胀闷、乳房疼痛,而珍珠有平肝潜阳、定惊安神、清肝解郁的作用,佩戴珍珠项链后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使情绪平稳,心境安泰。
珍珠美容大致有口服、外用两种。
1.口服:把珍珠加工成珍珠粉,每隔10日服1次,每次7克左右,长期服用,可使皮肤白嫩、细腻。
2.外搽:可用手指蘸上水或甘油与珍珠粉调匀,轻轻在脸上涂搽,有一定的美容效果,每日1~2次。或使用珍珠做成的化妆品如:珍珠霜、珍珠膏、珍珠粉等,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