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解读:荸荠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本草纲目》言其“主血痢、下血、血崩”,有清热养阴、生津止渴、消积化痰之功。本品性味多汁,性寒清热,对热病伤阴、津伤口渴、肺燥咳嗽等诸多效验。若煮制时加点麦冬、梨汁、鲜藕汁等同用,其效更佳。
本品生食易感染姜片虫,故以熟食为宜。若必须生食时,应充分浸泡后刷洗干净,再以沸水烫过,削皮再吃为宜。
强身健体还是要多喝一些肉粥
健康饮食一直强调“少食肥腻”,肉吃得太多容易“引起肥胖”、“增高血脂”、“对心脑血管不利”,等等。其实,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不好,就算水果也不例外。我们的身体需要肉类食物的滋养,每天吃二两肉左右是很合适的标准。不过,肉类食物的确比较难消化,所以煮成肉粥,很适合那些脾胃虚弱的人。
1.猪脊肉粥
材料:猪里脊肉,大米,香油、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猪里脊肉洗净,切细,用香油烹炒一下,而后与大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本草纲目》解读:猪肉性味甘、咸、平,入脾、胃、肾经,有滋阴润燥、健脾益气之功,适用于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等。《本草纲目》言其“补肾气虚竭”。煮粥服食,再加上适当的调味品,味道鲜美,而且补益人体,对各种虚损性疾病等均有治疗作用。
2.猪肚粥
材料:熟猪肚,大米,葱花、姜末、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猪肚切丝,大米淘净,与猪肚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到粥熟后调入葱花、姜末、食盐、味精,再煮一二沸服食,每日1剂。
《本草纲目》解读:猪肚性味甘、微温,入脾、胃经,有补虚损、健脾胃、消食积之功。中医脏器食疗学认为,动物脏器可“以脏补脏,以形治形”。同大米煮粥服食,可增强猪肚补益之力,对脾胃亏虚、中气下陷所致的胃下垂等疗效甚佳。平素脾胃虚弱者,经常喝点猪肚粥,很有益处。
3.羊肝粥
材料:羊肝,大米,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羊肝洗净,切细,与大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本草纲目》解读:羊肝性味甘、苦、凉,入肝经,有补肝明目、养血益精之功,适用于身体消瘦、血虚萎黄、肝虚目暗、眼目昏花等。《本草纲目》言其“补肝,治肝风虚热,目赤暗痛,热病后失”。
不过本品不宜久服,过量食用容易导致烦燥不安、皮肤干燥发痒,毛发脱落等。
4.鸡肝粥
材料:鸡肝,大米,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鸡肝洗净,切细,与大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本草纲目》解读:鸡肝性味甘、微温,入肝、肾经,有补肝明目、养血补血之功,适用于肝血亏虚所致的目暗、夜盲、小儿疳积、胎漏、产后及病后贫血等。《本草纲目》言其“疗风虚目暗”。
5.猪肝粥
材料:猪肝、大米,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各适量。
制法:将猪肝洗净,切细,与大米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葱花、姜末、花椒、食盐、味精,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本草纲目》解读:猪肝性味甘、苦、温,入肝经,有补肝明目、养血安神之功,适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头目眩晕、视力下降、眼目干涩及各种贫血等。《本草纲目》言其“补肝明目,疗肝虚浮”。大米能健脾益气,与猪肝一起煮粥服食,对气血亏虚所致的各种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本草纲目》中的补血粥细细数
中医认为气属阳,血属阴,因而补血类药粥有养阴作用,养阴类药粥也有补血作用。不过,补血类药粥性质偏于黏腻,故平素多痰、胸闷腹胀的人不能过量服用。
1.阿胶粥
材料:阿胶10克,大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法:将阿胶捣碎备用。先取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捣碎的阿胶、红糖,煮为稀粥服食,每日1~2剂。
《本草纲目》解读:阿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之功。本品止血作用较佳,《本草纲目》言其“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月经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同大米煮粥服食,能增强阿胶补肺之力,是一切血虚、出血及虚劳咳嗽的食疗良方。
2.龙眼肉粥
材料:龙眼肉10克,大枣5枚,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龙眼去皮取肉;大米淘净;大枣去核,与龙眼肉、大枣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每日1~2剂。喜好甜食者,可加白糖适量同煮服食。
《本草纲目》解读:龙眼肉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本草纲目》言其“开胃益脾,补虚长智”,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主要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眩晕等。本品滋补之中既不滋腻,又不壅气,为滋补良药。
心主身之血脉,藏神,汗为心之液,贫血或心血虚者常有心悸失眠、自汗盗汗等症,常食龙眼肉粥有良好的补益作用。
3.桑仁粥
材料:桑仁30克,鲜者加倍,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桑仁择净,用清水浸泡片刻,而后同大米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
《本草纲目》解读:桑仁性味甘而微寒,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之功,为中医常用的滋补强壮药。《本草纲目》言其“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桑仁粥属补益性药粥,可随意经常服用。
第二回 水是最好的药,这样喝可以治病
健康生命,水为根基——因为缺水所以你会生病
药王李时珍说:“水为万化之源,水去则营竭。水是生命的本源,一个人可以一年不食,但不可以三日无水。”
“人是一只行走的水袋。”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以及废物排泄等每一个生命过程,都离不开水。免疫力也不例外。
首先,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如水可溶解各种营养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等要成为悬浮于水中的胶体状态才能被吸收;水在血管、细胞之间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总之人的各种代谢和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其次,水在体温调节上有一定的作用。当人呼吸和出汗时都会排出一些水分。比如炎热季节,环境温度往往高于体温,人就靠出汗,使水分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来降低体温,使人免于中暑。而在天冷时,由于水储备热量的潜力很大,人体不致因外界温度低而使体温发生明显的波动。
最后,水还是体内的润滑剂。它能滋润皮肤。皮肤缺水,就会变得干燥失去弹性,显得面容苍老。体内一些关节囊液、浆膜液可使器官之间免于摩擦受损,且能转动灵活。眼泪、唾液也都是相应器官的润滑剂。
更重要的是:水是医疗三大法宝之一。因为病人为了排出人体病源代谢物和多余的废物,则需大量饮水以便产生大量尿液、汗液,通过生理现象,将病源排出体外,同时,促进药物的代谢、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另外,水能打通经络,水是良好的导电体,如果身体缺水,经络就会产生导电不良的现象,而使气血滞塞,无法将身体所需的能量送达各器官组织,从而使代谢物无法正常排出,导致气血不畅,生理紊乱,以致体弱、生病。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旦生病就花上一大笔医药费,或是为了保证生命的延续,维持健康而努力吃些“健康食品、无农药蔬菜、水果、无添加剂的食品”等东西,但其效果却甚微。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人体七大营养素中,水占第一位,人们若是能够认识到水的作用及重要性,并有效地利用它,就能维持和促进健康。
正确饮用健康之水,方能铸就坚固健康
喝水是最简单的养生方式,但如果喝的水不健康,不仅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哪些水对身体有利,哪些水对身体有害。
水温30℃以下最好。30℃以下的温开水比较符合肠胃道的生理机能,不会过于刺激肠胃道造成血管收缩或刺激蠕动。
早上盐水好,晚上****好。古语有朝朝盐水、暮暮蜜糖的说法。按照中医理论,咸属水归肾经,如果早上喝一杯淡盐水,可以保养一天的精神。到了傍晚的时候,再用温开水(不超过60℃)冲一杯蜂蜜喝,这样可以濡养脾胃,促进健康。
我们在来总结下对人体有害的水:生水,生水中含有各种各样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和人畜共患的寄生虫;老化水,即死水,也就是长时间储存不动的水;千滚水,即在炉上沸腾了一夜或很长时间的水及电热水器中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即蒸馒头等的蒸锅水,特别是经过多次反复使用的蒸锅水,亚硝酸盐浓度很高;不开的水,比如自来水;重新煮开的水,这种水烧了又烧,水分再次蒸发,亚硝酸盐会升高,常喝这种水,亚硝酸盐会在体内积聚,引起中毒。
由上我们知道了怎样区分健康水和有害水,下面我们在看看喝水的方式,正确的喝水方式,才能提高免疫细胞的功能。
少量多饮。喝水过多、过少都不利健康。一下子饮水过多,即使没有水中毒,但大量的水积聚在胃肠中,使人胸腹感到胀满,还会冲淡胃液,导致胃肠的吸收能力减弱。而饮水过少,则不能令身体真正吸收、利用。正确有效的饮水方法是:一口气将一整杯水(约200~250毫升)喝完,而不是随便喝两口便算。
未渴先饮。有些人没有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只有口渴了才想起来要喝水。口渴,实际上是体内已严重缺水,人体很多器官可能已经受到脱水的伤害,因此不要等到身体告诉你它“缺水”了才喝。
不要喝得太快太急。喝水太快太急,无形中会把带着的很多空气一起吞咽,容易引起打嗝或是腹部胀气。肠胃虚弱的人,喝水更要慢。剧烈运动后的喝水方法是,先用水漱漱口,润湿口腔和咽喉,然后喝少量水,停一会儿,再喝一些,让肌体慢慢吸收。
喝那些水是对身体有益的,怎么去喝我们都知道,还有一条我们也不能忽视,就是喝的量。
一般说来,健康的人体每天消耗2~3升水,这些水必须及时补充,否则就会影响肠道消化和血液组成。因此建议每天至少喝两升水,相当于8杯水。天热的时候适量增加,喝4升水也不为过。而那些爱运动、服用维生素或正在接受治疗的人,更应该多喝。
那么这8杯水又该怎么喝呢?
每天起床后,空腹先喝一杯水,过十几分钟后再去吃早饭,这是第一杯水。
在早上九十点的时候再喝一杯水,在中饭前半小时再喝一杯水,有助于润肠。这是早上3杯水的喝法。
下午时间段较长,可以在13~14点喝一杯水,15~16点喝一杯水,然后在饭前半小时再喝一杯水,这样是6杯水。
晚上在19点到20点之间再喝一杯水,然后在睡前半小时再喝一杯水,这样一天8杯水就喝完了。有的人在睡前喝水,第二天眼睛有浮肿现象,这样的人可以减去睡前的这杯水。
水疗,治愈百病最低廉的药
大多数人判断体内缺水的信号是“口干”,其实很多慢性疼痛,比如腰部疼痛、偏头痛、肠炎疼痛等,都是身体因缺水而发出的危机信号。换句话说就是,疼痛是体内缺水的缘故,可以用水来治疗。
以肠炎性疼痛为例。左腹下方出现的肠炎性疼痛是身体缺水的一种信号。这种疼痛往往与便秘有关,是持续缺水造成的。
大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吸收大便中的水分,以免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失去太多水。必须有一定量的水才能排便顺畅。在脱水状态下,食物残渣的含水量自然小于正常含水量,由于食物残渣蠕动的速度减缓,大肠就得加强吸收挤压作用,大肠中的固体残渣的最后一点水分也被吸走。因此,便秘不畅是脱水症的并发症。如果摄入较多食物,输送到大肠的固体废物就会增加,加重排便的负担。这一过程就会引起疼痛。如果我们能摄入足量的水,左腹下方由便秘不畅引发的疼痛就会消失。
再有就是一些冠心病病人,由于出汗、活动、夜尿增多、进水量过少等原因可致血液浓缩、循环阻力增高、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绞痛。早晨由于生理性血压升高、动脉内的斑块易松动脱落、血小板活性增高等原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若能于每晚睡前及晨间各饮一杯(250ml)温开水,可使血黏度大大降低,流速加快,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缺血性脑梗塞所致的中风占急性脑血管病的半数以上,尤以老年人为多,且常发生于夜间。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夜间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血流减慢,血液变稠,极易发生缺血性脑梗塞,不常饮水及夜尿增多的老人若能在睡前及半夜各饮一杯开水,可降低血黏度,在很大程度上能预防或减少缺血性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