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蕴含着文化修养体现着说的技巧。口才也是一门非常讲求语言智慧和语言技巧的艺术。置身在各种复杂的场合中,要想把话说得婉转动人,有理有趣,引人入胜,就需要学好并妙用其中的技巧。调动气氛说歪话,追求风趣说笑话……总之,话要巧,多动脑。只有充满智慧与技巧的话语,才能让人听后心情愉悦,才能处处受人欢迎。
说话妙语连珠
一个人,做到能说会道绝不容易,它需要技巧,只有掌握技巧,才能成为交际场上的大赢家。
掌握出色的说话技巧,等于多了一个交际的工具。
侃侃而谈,使听者为之动容;能言善辩,使听者为之折服。
能说会道,往往是交际场上大赢家的看家本事。
每个人要把事情做好,要把人的关系协调好,就不得不说话,说话是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把说话和做事结合起来的人,肯定是实实在在的人,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在生意场上,生意人不仅需要智慧,还应有涵养和风度,而且必须具备“说”的技巧。经商,离不开生意洽谈,而在洽谈中,僵局在所难免。作为一位精明的生意洽谈人应努力保持镇定,设法缓和洽谈气氛,这时,“能说会道”就派上用场,它可以改变问题,轻松环境,给你赢得时间,创造机会,使你“卷土重来”。
在情场上,“能说会道”是情人之间的粘合剂。
电影《人到中年》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你呢,你喜欢诗吗?”傅家杰问陆文婷。
“我?我不懂诗,也很少念诗。”陆文婷略带自嘲口吻地说,“我们眼科手术,一针一剪都严格得很,不能有半点儿幻想的……”
傅家杰连忙打断她的话,热情洋溢地说:“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诗。你使千千万万人重见光明……”
就是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就轻而易举地解除了有可能出现的误会,互相有了更深的理解,两人情感在深层处得到沟通,爱加深了。
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更是双方情感撞击和融汇的彩虹。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犹如骏马对于骑士那样重要。
实际上,社会上有很多不老实的人,经常会利用所谓老实人不会说话的缺点,占别人的便宜。这些不老实的人,虽说可恶,但善于尖嘴利舌,花言巧语,使他们往往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那些不善辞令、拙嘴笨腮的老实人难道不应该提高一下自己的说话水平,或者通过学习与训练使自己也变得“能说会道”?
同时也要注意并非具有三寸不烂之舌,说起话来满口冒白沫子的人就算具有好的口才,就是会说话。你看某某人,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他讲了一番什么,都是他人的隐私,把人家和对象约会时的样子也都描绘得细微而精彩。这种“口才”是怎样的讨厌不是很明了吗?
很多人认为,推销人员的口才一定都好,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现今的优秀推销人员中,不具备“口吐莲花”者,仍有很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可能达不到目的,只言片语,却很可能一语说到点子上。哪一种算“能说会道”呢?显然是后者。
能说会道的人应该是不惹人厌烦的人。初次与人见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说话。言词得体,会使对方满意,从而使你突破人际交往的每一道难关。一个懂得对方心意的人,说起话来能够为他人设想,这种人大都有强烈的感受性,故因善解人意而能博得对方好感。
要想真正算得上能说会道,还要绕过两口陷阱:一是言多语失;二是祸从口出。
总而言之,说话的技巧很重要,只有妙语连珠,口吐莲花,才能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才能优游交际场。
讲究曲径通幽的艺术
在社交言谈中,富有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极具驾驭语言的功力,能够自如地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不断探求各种各样的语言风格。
(1)以软击硬,绵里藏针
谈起《水浒传》,人们便会立即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鲁智深的形象。其实,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电视剧《鲁智深》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
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当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势力强大的一方故意发难时,弱方用硬碰硬的办法与之争斗是会吃亏的。要想坚持原则又能获取胜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软击硬,绵里藏针,用含而不露的口才去战胜对手。“十年动乱”中,当时的江青真可谓横行于世,她又爱胡言乱语,稍不遂意就要整人。
一天,中央文革小组召开扩大会议,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列席会议。会间,江青拿着参加会议人员名单,阴阳怪气地问:
“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我就是。”田维新回答。
“你是哪里人?”
“我是山东东阿人。”
“明明是东阿嘛!你想糊弄我,我可是山东人。”江青说完,十分得意。
田维新镇定地说道:“我们那个地方祖祖辈辈这么叫着,我这是尊祖随俗之称。您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出外谋事早,所以对山东的民情风俗不一定都了解。”
这样绵里藏针的争辩,使江青非常恼火,但又无由发作。她满脸通红地说:“那是地方方言。”接着,她抖抖手上的名单,另生枝节道:“田维新呀?你这个名字可不好。维新者,维新派也,是属于康有为一伙嘛!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维华吧。”
田维新略加思索后答道:“我这名字是小时候父母给起的。他们不知道什么维新派;再说我这个维新还有一番新意,我是支持新事物,维护新事物的。”
田维新的话引来多人赞赏,江青气得直打哆嗦,眼见自己占不了上风,就再也不吱声了。
在过去那样的环境下,地位较低的田维新能够挫败目空一切、高高在上的江青。既针锋相对,维持了正义,又有节有度,没让对方抓住自己的把柄,反映了他作为军人的机敏,显示了他良好的应变口才。
(2)偷换概念,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是互相顶替的意思。在交际中,有时会碰到一些不便或不必回答的问题。但是,缄默是不允许的,使用“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有时也并不礼貌。此时,不妨“偷换概念”,故意曲解对方所提问题的意愿去应变。这就叫“移花接木”。
(3)妙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也是实际表达中需要的。对于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于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助于表意上具有“弹性”的模糊语言。随机应变,尤其需要模糊语言。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位客人知其不辨同笼的獐和鹿,却故意问他:“哪一头是獐,哪一头是鹿?”王元泽不慌不忙,沉着地答道:“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听了王元泽的答语,“客大奇之”。王元泽年幼无知,本来无可厚非,可是他却机智地巧用模糊语言为自己解围,显示了他的聪颖机智和过人的应变能力。
(4)以毒攻毒
谈话中对方若故设“陷阱”,可以以牙还牙。会话对方故设“陷阱”,以谬论相刁难,其用意无非是企图造成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答则显示无知,不答则表明无能。这种,情况比较适宜用“以谬治谬”法应变。
由于提问者的话本身是荒谬的,对于荒谬的回答,自然就丧失了指责的权利,刁难别人也就成了自我出丑,陷阱也不攻自破。还有,当对方蓄意挑衅或侮辱时,必须“以毒攻毒”。
传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是个瘦子,有一次,他与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狭路相逢。
商人:“看到你,人们就会认为美国发生了饥荒。”
作家:“是的。看到你,人们就会明白发生饥荒的原因。”
马克·吐温在突然蒙受讥讽时,靠的是“礼貌反击”,不失风度却十分有力地回敬了对方。可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一种应变良方。
(5)装聋作哑,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可以避开对手的进攻,面对挑衅,除了针锋相对“以牙还牙”,有时也需“绵里藏针”,以守为攻。这时候,不妨来个装聋作哑,一则避其锋芒,二则以有礼对无礼,在心理上争取主动。这里有个例子,虽然不属于交际会话的范畴,但对掌握应变技巧同样不无启迪。
当年,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发表竞选演说时,忽然有个故意捣乱的人高叫起来:“狗屎!垃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干扰,为了顾全大局,保证演说成功,威尔逊镇静地报以一笑,用安抚的口气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这样,威尔逊佯作曲解捣乱的本意,以顺水推舟的手法,“安全”渡过了“险滩”,使演说得以顺利地继续。演说可以如此,交际会话同样可以如此。
应变的口才艺术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
首先,阅历、知识、气质等是影响应变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智慧高并且具有虚怀若谷、从容镇定气质的人,反应更敏捷,对付突然情况的反应更快,能在会话中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局面。
其次,思维方式也影响人的应变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培养应变能力首先要着眼于思维训练。古人说的“慧于心秀于口”,就是这个意思。人只要加强思维训练,就能使自己在语言感受的敏锐性、思维的敏捷性、判断的准确性、表达的即时性等方面前进一步。
在人际交往中,各种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掌握了上述技巧,然后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就能收到奇效。
机智地运用设问的技巧
好的口才离不开“问”的艺术。在人际交谈中,不同的语气表达着不同的语义,灵活运用问句的各种形式,可以使谈话变得非常有趣,也可使自己应对种种谈话危机,从而轻松化解。善于运用置问这项技巧,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用问句开始话题
①见面时的寒暄
大家一见面,先要寒暄一下,问候一声,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心,将温暖送给对方,为我们开始下面的谈话起到铺垫作用。这时常见的问句可以问候对方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比如:“吃饭了吗”、“生活还不错吧”、“工作还忙吗”、“气色不错,有什么高兴事吧”等等。问句一般要简洁、质朴,不要过于华丽、繁琐。要记住,这时候,我们向他人问话,虽然用的是一般疑问句,但并不渴望对方作出什么详细回答,对方可以只是附和一下。这样的问话还要真诚一点,不要油嘴滑舌。比如,如果每次寒暄都这样说:“吃饭了吗?要是没有,我请你。”这就让对方感到为难,如果接受你的邀请,确非愿意;如果不接受你的邀请,又顺了你一个人情。因此,寒暄时,语言一定要简洁、质朴,态度要真诚、恳切。
②诱导对方讲话
在谈话时,如果对方保持沉默,或者不善于言谈,我们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对方讲话。这时可以就时下人们都关心的事情问对方,如政府刚刚颁布的某项政策,本地区刚刚发生的一件大事等等。可以就对方感兴趣的事问对方,比如对方如果是做经济管理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有关经济方面的问题;如果对方是做园艺的,我们可以向他请教如何栽花种草的问题;如果大家正在谈论某个话题,可以询问对方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比如大家都在谈如何看待中学生教育的问题,可以让对方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这类话题主要目的是诱导对方讲话,因此,一定要让对方有话可说。
③吸引对方的注意力
在谈话时,如果意识到对方对我们的谈话显得很懒散,我们可以用问题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被老师巧妙地运用,比如上课时老师发现同学们因为教室外的事,注意力不集中,就故意停顿一下,再问同学们:“刚才说到哪儿了?”同学们就会提醒老师,在这一问一答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就会回到课堂上。利用问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在日常谈话中是常见的事,形式上也多种多样。
比如:在大家都不在意的时候,我们就身边的事好奇地发问:“这是什么?”其他人肯定会被我们的发问吸引过来。
(2)用问句试探对方
①请求对方帮助
当我们要请求对方帮助时,语气要婉转一些,不能像命令似的,比如说:“来,帮一下忙吧!”当你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很感激,如果对方能帮忙的话。但是生硬的语气会让对方厌恶,也许最后也还是帮了忙,但对方心里却极不情愿。我们可以用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说,比如:“这个箱子太重,你能帮我一下吗”、“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能帮我代一天吗”、“如果明天你能来参加宴会就好了,你能来吗?”同样的一个意思,用问句说出来,语气要委婉得多。带有商量的语气,会让对方乐意接受,同时,也给对方有回旋的余地。假如对方真的有事,不能帮忙,也能给对方一个脱身的机会。如果你直接说:“周末我有事不能上班,你来帮我代一天吧!”这样的话,如果对方要脱身,就会觉得驳你的面子很为难。
②从对方那里了解更多的信息
当我们需要从对方那里了解更多信息的时候,问句帮了我们的忙。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采用恰当的形式。这样的问句常常有明显的疑问词,如“在哪儿”、“谁”、“什么时候”。比如在我们装修房屋时,可以问装修商:“您能否说明一下,我们装修材料的质量如何?你们什么时候能完工?”然后,再通过询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市场行情,收集信息,最后做出决定。当对方拖延完工时,我们可以问:“请您告诉我,为什么不能按时完工?”可以说问句的形式,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从对方那里获得信息,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目的,表达方式有别罢了。
③劝说他人
诱导设问。当要劝说他人的时候,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先从外围谈起,声东击西,在对方不经意之中,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设问。当我们要劝说某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时,可以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发问。当听者感受到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时,就会斟酌我们的意思。
迂回反问。反问句语气非常强,因此,如果要用反问句来劝说他人,一定要讲究策略,不要直接反问对方,可用迂回反问的方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3)用问句作答
①用问句延缓回答
当我们被他人紧紧追问时,或者是对别人问的问题,一时还不知道如何回答时,我们需要时间来缓解一下。我们可采用问句的形式,一边延缓回答,一边思索对策。比如,当我们被对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弄得应接不暇之时,我们可以说:“请把你的话再说一遍好吗?我没听清楚。”这样来一下停顿。我们还可以要求对方:“你能说慢一点吗?”以获得更多的时间调整自己。如果对方问的问题,我们还没想清楚如何回答,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我暂时还不能回答,你可以等一等吗?”如果对方已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我们一时不知道是同意好,还是不同意好,可以这样回答:“是吗?原来是这样?”用这样的问句先附和对方。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是不会深究的,我们这样附和一下,也就过去了。
②问倒对方
在话题遇到争论的时候,如果我们能问倒对方,对方会因一时答不上来而阵脚慌乱,我们的机会就来了。
③反问作答
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正话反说。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思,这种表达效果能起到强调作用,使表达的意思更为明确有力,同时还有一种令人无法辩驳的势头,语气逼人。反问在谈话时用得好,更能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反问回击对方。有时候,我们受到恶意攻击,如果要给对方讲道理,对方做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根本不容你讲道理,倒不如来个反问法,用对方说出的话,正好给我们找到一个还击的好机会。
反问讽刺对方。这种方法讽刺犀利,令对方无法躲藏。
让对方回答。当别人提的问题我们从正面回答,显得语气不够强烈时,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让对方在我们的反问之中自己去回答。这样回答的力度,胜过长篇大论。
为人处世,应当不耻下问。只要善于运用问的艺术,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借题发挥,巧妙地反击对手
辩论场上局面时刻变化,难以捉摸,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对方难免存在漏洞,如能及时抓住,采用适当的反诘方式巧妙反击,将轻松获胜。
具体说来,反诘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肯定式反诘
肯定式反诘就是不直接回答,而是以反问的形式,肯定或强调自己的观点。通常,这样比直截了当地说出己方观点更有力量。
(2)否定式反诘
否定式反诘就是用反问的形式,否定对方的观点。这样既增强了自己的语势,更使辩论语言不显得过分呆板。
(3)强击式反诘
强击式反诘就是反问的语气坚决强硬,攻击力强,适用于敌我双方在原则性问题上,不容许有丝毫的软弱与让步。
有些人在辩论过程中,讲不出什么实在有说服力的道理,只是闪烁其词,进行诡辩。对此我们要善于识破,拆穿其荒谬的底牌。如何识破、拆穿?细分起来主要有4种方法:
①根据其诡辩中对事实的忽略,列举铁的事实,驳倒诡辩言之确凿,雄辩有力,足以论证一个国家是否对外扩张和这个国家的人口多少并无必然联系。面对某种诡辩,只要列举出其结论相反的事实例证,其结论也就不能成立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②找到其语言中违反逻辑之处,利用逻辑方法进行反驳的手段有许多,这要看对方违背的是哪一条,就用相应的一条去拆穿。如利用假言判断也可以攻克难题。
既然对方提出的是个怪问题,你用直言判断,肯定解答不了,只有用假言判断,才能给自己插上智慧的翅膀。其他的逻辑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③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采用喻仿式、比仿式和仿体式等各种方式,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论是哪一种都要抓住诡辩推论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后选取另一类可以与之相喻仿照的事物加以推论,得出一个能给诡辩者以某种损害的结论,从而产生反难或反责的效果。这种技巧的要点是:选择与诡辩者有利害关系的事例,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或是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受责犯难。
这是一种仿体式的反诡辩技巧,兼有表演性,能在行动上给诡辩者以嘲弄,从而诱使他发问,向你设下的实际是他自己设计的圈套,伸出他的脖子,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得不放弃诡辩,采取老实的态度。因为逻辑是他的逻辑,事实是他的事实,由此推出的结论,他只有接受。
④批驳引用名言的诡辩
名言很多,很容易被诡辩者利用作为他们的招牌,当诡辩者引用名言的时候,其拆穿反驳的方法大体上还是上面所谈的几种方法:
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有一种“拉大旗作虎皮”,显示自己与名人和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容易使人“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应对。其实,冷静一想,名言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可以用许多招数予以拆穿驳倒。
a。例证法
名言往往是在一定情况下或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真理性是相对的。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脱离实际,你可以指出这一点,但某名言的背景情况不太容易一下子说清楚,所以最好以事例来论证其引用的片面性。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然是指只重传授知识而轻视想象力培养的教育弊端而说的,并不意味着知识丰富不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都是既丰富知识又发展想象力,使其相得益彰的结果。这就有大量的事例可以反驳诡辩者对名言的引用,证明这种引用是站不住脚的。
b。辨析法
诡辩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曲解和滥用。有时候,我们只要对名言本身的词语加以辨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c。顺意法
迟到者不接受批评,反而诡辩说:“我不过是睡觉睡过了头,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也就不会好好工作呀!”你可以说:“不错,列宁是说过这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误工作时间的话吗?”如此顺意反诘,使其无法再狡辩,只好低头认错,甘心受罚。
d。针锋相对法
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种方法。这就是说,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你也引用名言来论证反驳。
e。极端法
有些思想僵化的人曾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类的话来否认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你可以告诉他:为了避免“人满为患”,做出无私奉献,请您来个安乐死吧。这里虽然是说笑话,却是把问题推至极端,揭穿了诡辩者的论点是荒谬的,在极端情况下不攻自破。反诘的妙用无穷,只要灵活运用,就能战胜对手,获益良多。每个人都应当对反诘的技巧加以掌握。
当话语陷入困境时,走为上策
古人云: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意思是说:在我方处于不利地位时,有降、和、走3种可供选择的方式,只有主动地有计划地撤出,才是最上策。这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在谈话的时候,无论多么小心,也有失策的时候,何况在许多时候我们又都是有口无心?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更大失误。所谓“走为上策”,就是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纠缠不休,就会越陷越深,无法挽回,不如采用简单明了的方法,及时地避开,走为上策。只要找准时机,采取主动撤出的方式,就不至于陷入被动。
一般而言,主动撤出的方式有以下3种。
(1)及时撤出
在谈话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时,就应及时撤出。这种情况一般有3种:
①话题对己不利时
在谈话时,话题对我们不利的情况很多:当话题有可能触及我们的隐私之处而我们不好进行反击时,当我们将被驳得体无完肤而无法反击时,当我们即将面临自相矛盾而无法自圆其说时,就应及时撤出,避免陷入危险境地。
②话题对他人不利时
在谈话时,由于我们不明晓,在无意中即将给对方造成难堪局面,一旦有所察觉,就应及时撤出。
③话题不符合当时的气氛时
在谈话时,由于话题不定性,而且有可能从一个话题又转入另一个话题,谁也不能想到,谈着谈着,就与当时的气氛格格不入,这时也应及时撤出。
(2)顺梯而下
顺梯而下,是指依据当时有利的时机,只要有可能,不可更多地纠缠,顺势而下,不需要特意地去找,自然而然,做得巧妙,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自己依然保持着主动的局面。顺梯而下,可以有以下两种表现:
①顺着话题而下
有时候,一个话题要进行下去,可朝着多种方向发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引入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然后顺着话题及时撤出去。
②顺着他人解围而下
在谈话中,如果因为我们自己的难堪,造成整个气氛的不和谐,可能会有知趣的人站出来,及时替你解围,这时,就应该抓住时机,顺着他人解围及时撤出。
(3)低调退出
在谈话时,如果我们不得不撤出时,也可以采用低调的方式退出。所谓“低调”,就是自己明知要走了,就不要故作高昂的姿态,甚至可以自我解嘲。自己贬低自己是聪明的做法,等到被别人贬低,就会非常尴尬。
①借言他事
借言他事,其实就是一种借口,不过它不是事先准备好了的,而是即时产生的。借言他事,一走了之,虽然看起来有点狼狈,不过用得好,并不会引起别人对自己这种“狼狈”相的反感,反而会因为自己适时而退而网开一面。借言他事的方式很多,不拘一格,诸如:当我们无法说下去的时候,可以像突然想起什么事似地说:“对了,差点忘了,我还有点事,得先行告辞。”或者对面正好走过来一个熟人,可以及时地说:“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或者正在这时,自己的手机突然响了,可以走出去接个电话,回来之后再对他人表示歉意,如“不好意思”之类,利用谈话的中断而转移到别的话题上。
②自我调侃
由于我们的过失,造成谈话中间出现了难堪,这时我们不要责备他人,还是找找自己的责任,采用自我调侃的方式低调退出为好。
当我们处于类似的由于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不好下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可以采用自我调侃的办法,来得真诚一点,表达自己真诚的歉意,而对方也不会喋喋不休地责备我们,相反还会因为我们的真诚,一笑了之。
③巧语解难
让人下不了台的事大多发生在人们料想不到的时候,但是,只要能及时转换角度,巧说妙解,不但能给自己找个台阶,甚至能给生活增添某种乐趣。
④打住法
在谈话中,当我们需要撤出时,还可以主动要求对方打住,虽然这等于在向对方认输,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输。我们要记住,跟我们谈话的并不时时刻刻都是我们的敌人,对方不会因此而穷追不舍的,而我们的心里也不会留下“输”了这个既成事实的阴影,也可算是一个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