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月亮高高的挂在天上没有真的参与到他的饮酒中去,而他的影子也只是跟在他身边随着他的运动而运动罢了,它们都不能真正同酌共饮。“既”和“徒”表现了诗人发现真相后的失落。“对影成三人”的安稳、欢乐又转变为隐隐的寂寞和孤独。但狂放洒脱的李白,并没有一蹶不振,在他看来,由原本的无伴相陪到现在有伴相陪,虽然还不近完美,但聊胜于无,“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人生在世就要及时行乐,不能虚度时光。虽然孤独无知音,但能够在花间月下,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饮酒作诗自得其乐,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李白在遗憾中获得了精神解脱,诗的意境也又一次发生的变化。
第九至十四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纵情饮酒,相信天上人间总会和明月、影子再次相聚。“独酌”的诗人已近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时的他已经不在乎月亮是不是依然高挂在天上,也不在乎影子会不会回应他,半醉半醒之间,诗人放声高歌,恣意舞蹈,正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夜空中的月亮伴随着他的歌声翩翩起舞,影子也在身后应和,陪伴。
,月、影本为无情之物,醉倒之后,也就都变回原本的样子了,正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幻想最后还是会被现实终结,无奈、空寂之感油然而生。但月、影的相伴已经带给诗人莫大的心灵安慰,诗人也从“独酌”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因此他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相信身边的月亮和影子会永远和他在一起,不离不弃。“无情游”三个字表明了诗人一直都知道他的友人是无情之物,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想象,但是即使如此,诗人依然将它们视为友人,希望将来能够和它们相聚“云汉”,结伴同游。
在这首诗中,诗人发挥了独特的想象力,赋予原本无情的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以生命,将原本孤寂的独酌变成了一场热闹的宴会。全诗从独酌的孤独写到与月光、影子三人共饮的尽兴;再到分离的悲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知音难觅的悲凉和孤独之感,同时也体现了旷达豪放的情怀,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浪漫的独特风格。
【大师导读】
这首诗就充分表达他的胸捺,而以“行乐及春”、“永结无情”为全诗主意所在。使无情的明月和影子,和我为有情的交欢。月下独酌,是极静的境界,作者却能招呼明月和影子来作良伴,又从“花”字想出“春”字,从“酌”字想出“歌舞”,烘托得十分热闹,这可以悟到诗文中无中生有的方法。又篇中将“我、月、影”三字交互回环的描写着,又是连珠体的作法。
——喻守真
他将月亮想象成自己的伙伴,一同饮酒,一同舞蹈。他直是把月亮真正的人格化了。
——林庚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安史之乱时期李白投奔了永王李璘,因为这件事,唐肃宗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春天将李白流放到了夜郎。在流放途中,李白行径白帝城闻知天下大赦欣喜若狂,在返回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诗中描绘了江山的壮丽、秀美,体现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语言清新飘逸,浑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开门见山,扣紧诗题,点明了出发的时间、地点,“朝辞”表现了诗人急不可待的心情。他天一亮就踏上了归途。“彩云间”则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了将白帝城的高险,为后文的顺流而下做出了铺垫。“彩云”形容清晨的白帝城云雾缭绕。这一句描绘白帝城的清晨美景,流露出喜悦之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千里江陵一日还”意为诗人乘船而下,感觉千里之外的江陵城一日便可到达。“千里”虚指距离的遥远,“一日”是夸张的说法,主要为突显行舟的迅速,从侧面证明了白帝城地势之高。“千日”与“一日”用于一句中,充分体现诗人的急切心情,与幸遇大赦欣喜难耐的心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十分巧妙,耐人寻味。这一句原本要描写两岸景色,但因江水的速度太快,诗人的心情太过急迫,他来不及仔细观察两岸的景色,只有那声声的猿啼在耳边响个不停。诗人虽未明写欣喜,但两岸青翠的山色,活泼的山猿已经烘托出诗人的欢欣喜悦。
“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句极言行舟之快,一转眼一切景色都已经消失。 “轻”字点明诗人所乘坐的船能够行快速行进的原因,同时还暗示诗人轻松的心情,以及渴望尽快回返江陵而轻装上阵的状态。
全诗即景抒情,语调悠扬轻快,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的心情,是李白的传世名篇之一。
【大师导读】
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作法首句着“彩云”两字,系指白帝城高出彩云之间,有据高顺流而下之意。二句“千里”言路程之远,“一日还”言行舟之快。这两句已将舟行迅速之意写尽。三句转到两岸猿声,和下文万山互相映带。四句写舟行之快,用一“轻”字,又可见水势之急泻。舟行不稍停留,诗笔也一泻直下,毫不泥滞。
——喻守真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
公元727-736年期间,李白居湖北安陆,他经常到襄汉地区游玩,就是在这个时期,李白结识了比自己年长十二岁的孟浩然,更因为二人仕途多难的相似遭遇,二人成为忘年之交,经常一同饮酒作乐,共同出游。李白对孟浩然的人品、诗歌和风采十分仰慕,这一首《赠孟浩然》中就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孟的倾慕和赞美。
李白的律诗风格自由,常常打破格律的制约,表现感情自然而然,直抒胸臆,飘逸洒脱。这首《赠孟浩然》塑造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表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提纲挈领,点名全诗的主题。这两句诗格调高雅,具有中古遗风。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词汇,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吾爱”二字恳切而直率地赞美了孟浩然光明磊落、淡然洒脱的作风。喜爱、仰慕之意贯穿全诗。“夫子”是李白对孟浩然的尊称。用此尊称,表明李白从心底仰慕钦敬孟浩然,将他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在古代“风流”一词是对文人雅士的赞美,孟浩然人品高洁因而李白将他称赞为天下闻名的风流名士。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四句勾勒了一幅风流名士的隐居图,刻画了孟浩然儒雅的名士形象,说明了诗人喜爱孟浩然的具体原因。孟浩然数十年如一日隐居在山林,享受清风皓月,安贫乐道,他宁可和山中的花草树木生活在一起,也不想为了荣华富贵去侍奉君主。
“红颜”和“白首”两词对比,描绘出孟浩然的人生历程。“轩冕”和“松云”分别代表出世和隐居。“弃”“卧”二字表明了孟浩然的决心。“醉月”和“迷花”代表纵情饮酒、流连山水的自由生活。孟浩然摆脱世俗约束,高雅持节,与李白的心灵想通,惺惺相惜。可以说诗人在表现孟浩然的同时也在展现了自己的意愿和风采。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直抒胸臆,将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进一步升华。诗人将孟浩然比喻成了“高山”。前句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安可仰”意在赞美孟浩然这座高山高大巍峨,自己仰望也不能望到顶端,只能仰望孟浩然的才子风流,紧追其后。诗人将对孟浩然的仰慕之情形象化,表示自己只能向他作揖敬拜,可见崇敬。此两句诗既抒情又写景,情景交融,率真自然。
本诗通过“爱”将诗意紧密串联。诗文风飘逸自然,古朴简单,意境悠远,极具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大师导读】
此诗柱意,全在“风流”二字。少弃轩冕,老隐松云,醉月中酒,迷花不仕,都是诗人风流本色。太白此诗,推崇浩然备至。读去虽全是爱慕之意,而弦外之眘,未免惜其不遇。颈联中“中圣”本可作“中酒”,但因“酒”字与上文“醉”字相叠,又太浅露,又不能对下联“君”字,故特用一僻典,就觉字面对得很工整。这是诗人狡狯之处。读者可悟炼字运典之妙。
——喻守真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览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前来送行,因此,李白作此诗留别。
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写诗写诗人站在船舱头正准备离去,为全诗的背景。“乘舟”二字表明是离开的方式是走水道;“将欲行”则表明正是轻舟待发之时。
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写诗人听见岸上传来有节奏的歌声。“忽”字表明歌声的出现出乎诗人的意料,表现了诗人的惊喜。此时,正是汪伦在岸上唱歌为诗人送别,但诗人并未直写,而采用曲笔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直接地表达出汪伦与诗人真挚纯洁的友情。潭水已“深千尺”,而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比桃花潭水更深。诗人用“不及”二字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与友谊联系在一起,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形象生动,构思巧妙。而且,如果诗人直接说汪伦的友情像潭水那样深,未免落入俗套之,且带有粉饰雕琢的意味。
此诗中,诗人以有形之水比喻无形之情,可谓匠心独运。另外,口语化也是本诗的一大特点,诗人用明白畅达的口语直接抒情,天真自然,别具一格。
【大师导读】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唐汝询《唐诗解》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子夜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离情的边塞诗,表达长安思妇期盼着这场导致他们夫妻分离的战争可以尽快地结束,离家在外的丈夫可以尽快地回到自己的身边。全诗最为精妙之处在于:诗中通篇没有提及****的词,但是其中却饱含了真挚的感情;诗人未对时局进行直接的评论,但却句句不离时局。
一、二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景。秋月扬辉笼罩长安,城中一片宁静,只听得“当当”的捣衣声。在安详的月色下,捣衣声使思妇无法安睡,勾起了她无尽的思念。万户捣衣的时候她却无法为心爱之人赶制秋衣,不是不能做,而是即使做了秋衣也不知要送往何处,这无疑是一种讽刺和伤痛。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月色、声音和秋风融合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思妇对远征丈夫如秋风一样连绵不断的思念。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的提到被思念的征人,但却“见境不见人”,诗人用“玉关情”三个字渲染了强烈思念意境。“总是”二字则是表明思念的深长久远。
前四句诗人通过烘托和渲染,逐层表现了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最后“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无法抑制的感情。这两句不单是思妇的心声,更是远在边塞戍边的将士们的心声。结尾处的直接抒情,不但没有破坏诗的意境,反而深化了诗旨。
这首诗通过写妻子对征人的思念,表达了战争不断的年代,人们渴望和平、团聚的心情。全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感动人心。
【大师导读】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王夫之《唐诗评选》
《子夜秋歌》,是写女子在秋夜思念远征良人(丈夫)的情绪。“玉关”、“胡虏”等,字而还是不脱边塞诗的作法。
——喻守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①,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③西。
【注释】
①“左迁”:古时尊右而卑左,左迁即为贬官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qián)阳县西南,诗中借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指王昌龄。
②五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③夜郎:县名,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以边塞题材著称,擅长七言绝句,被称为“七绝圣手”,名重一时,亦被称为“诗家天子”。但他仕途不顺 “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最后被贬为龙标尉。他为人傲岸、耿介不羁,与李白十分投缘,在长安时二人交往密切,感情甚笃。
天宝三年李白离京,漫游江南,到达扬州之时,忽闻王昌龄由江宁丞被贬龙标尉,不及送别,便题此诗遥寄远方的友人,以抒发心中的愤慨,慰藉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