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预测
犯罪预测以前是社会预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后逐渐归人犯罪学的范畴,成为犯罪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同其他社会预测一样,犯罪预测的准确性如何,关键在于进行预测之前必须确定与预测对象有关的多因素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定时、定性和其他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制作出可以预见其未来发展变化的体系和框架,据此进行科学的测定。
根据预测的对象和范围,可将犯罪预测分为犯罪社会预测和犯罪个体预测两大类,一般认为,前者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后者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社会预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是一种整体性质的预测、发展趋势的预测和犯罪现象的宏观预测,它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范围内(一国、一省、一市)和未来一定时间内(10年、5年、3年)犯罪现象的总体变化情况的预测,为正确地制定刑事政策和成功地开展社会犯罪预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要进行科学的预测,必须以大量的可用的统计资料作为根据,以大规模相关的社会因素调查和分析作为基础,如可能引发犯罪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教育状况、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刑满释放人员流入社会状况、社会心理和文化冲突等,进行逻辑判断、历史类推和数学模型研究,从而得出有效的预测结论。
犯罪个体预测,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一种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是否存在犯罪心理的预测,即犯罪心理的微观预测,它是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某些个体所具有的犯罪倾向,及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和判断,从而改善社会的犯罪状况,可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同样,这种预测方式也是在汇集确实可靠的心理活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经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以得出有效的预测结论。
犯罪心理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对已经或可能具有犯罪倾向的个控制和排除其与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因素,防止其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或进行心理矫治,改变心理倾向,达成预防犯罪的目的。
犯罪心理预防只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排除和减少消极因素
个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日常的人际交往,对个体(尤其是青少年)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排除个体生活环境中的杂质与污秽,使个体无法接触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极内容,无法形成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是防止犯罪动机萌生的重要手段。具体做法,除了要努力净化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之外,还可以对某些个体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
2.防止形成犯罪心理
个体的心理生活内容既包含积极因素,也包括消极因素,一般是积极因素占主导,如果消极因素占上风,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形成犯罪心理,所以,防止犯罪心理形成并外化为犯罪行为的关键就是防止消极因素的滋生。
3.预防突发性犯罪行为
突发性犯罪行为,多由机遇性、情绪性因素所诱发,由人际关系冲突所引起,由主体的个性心理缺陷所决定。因此,在犯罪心理预防的过程中,要善于调节人际关系矛盾,减弱个体的情绪郁结到对抗和冲突的程度。
4.破坏已形成的犯罪心理结构
那些有违法犯罪历史的刑满释放人员,以及经过犯罪心理预测可能进行预谋犯罪和恶性犯罪的个体,都是潜在的犯罪因素,必须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喻之以理,晓之以情,帮助他们改变心理结构,放弃犯罪动机,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5.消除实施犯罪活动的机遇
犯罪机遇是实施犯罪活动的条件,又是促使个体萌生犯罪动机的诱因刺激,消除或减少犯罪机遇,是进行犯罪心理预防的一项重要措施。
犯罪心理预防方法
犯罪心理预防方法有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之分。
犯罪心理预防的一般方法,是指对社会成员(主要是青少年)所采取的一种预防方法,加强其社会规范和基本法律法规的教育,促使其建立起相应的守法心理结构,增强抵御犯罪的“免疫力”。
犯罪心理预防的特殊方法,是指经过犯罪心理预测之后确定为有犯罪倾向的个体和有犯罪征兆的个体,对他们予以特殊的心理防护和疏导,对其犯罪心理结构进行矫治的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注意发现犯罪征兆:犯罪征兆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某些预示性的征候、苗头或异常表现,是犯罪的前兆。在犯罪心理预测的基础上,密切监视和及时发现犯罪征兆,如人际关系巨变、物质欲望膨胀、对异性特殊的兴趣与反常表现、其他流氓意识与行为等,在监测的基础上,迅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控制在酝酿与预谋阶段。
2.加强心理疏导,防患于未然:对可能的犯罪者,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教育,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犯罪苗头,进行消除和化解,把其扼杀在摇篮中。
3.及时消除与矫正犯罪心理:在准确诊断、判明犯罪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及时消除个体的犯罪动机,做好心理矫正工作。
4.吸收、运用国外犯罪心理的矫治技术:对于具有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的犯罪者,国外的犯罪心理矫治技术和方法可适当地加以吸收、借鉴和运用,在实践中逐步摸索经验,不断改进、完善,使之符合中国的国情与犯罪情况,发挥更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