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契诃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创作中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契诃夫1860年出生于俄罗斯沿海城市塔干罗格一个农奴出身的小商人家庭。父亲多才多艺,酷爱音乐和绘画,曾在教堂乐队里担任过指挥。母亲是一个性格温和的才女,曾写过小说,并把这些小说念给子女们听。契诃夫就是在这种温馨的母爱中接受最初的教育的。
等契诃夫稍稍长大一点后,开着杂货铺的父亲就经常驱使他和哥哥们去站柜台。父亲性格粗暴、专横,孩子们稍有差错,就会遭到他的严厉惩罚。他还异想天开地让儿子们去练唱歌,常常三更半夜把他们叫醒。因此,少年时代的契诃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苦痛。在受到生活折磨的同时,契诃夫也从父母那里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自幼就酷爱戏剧和文学。
13岁时,他经常到城里剧院看戏,到县图书馆借阅书籍。这对他后来走上创作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6岁时,因为父亲破产,全家迁居莫斯科。契诃夫为了继续中学的学业,只好远离亲人,靠给别人补课来缴学费和维持生活。艰难的生活使他直面社会现实,思想也越来越深刻。
契诃夫中学毕业后,遵照家人的意愿进入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医。由于家计艰难,契诃夫不得不过早地担负起维持一家老幼温饱的重担。他白天刻苦学习,晚上拼命写作。他以各种笔名给几家幽默刊物撰稿,发表了许多幽默小品。这就是他文学生涯的开端。
大学毕业后,契诃夫开始悬壶济世。但是,文学却越来越吸引着他,于是,他在行医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884年契诃夫的第一本小说集《梅尔波美娜的故事》出版了。在随后的生活里,契诃夫广泛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广泛地搜集创作素材,并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笔下,写出了一篇篇题材多样、寓意深刻的小说。
与此同时,契诃夫作为医生也很尽职。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高度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他在门前挂上“契诃夫医师”的招牌,从早到晚给患者看病。
契诃夫前期的作品中,《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变色龙》等写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忠实奴才的愚蠢与专横;《哀伤》和《苦恼》描绘了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在这些作品里,作家已由最初的幽默转为讽刺,写作态度变得更加严肃。他相继出了第二、三、四部小说集。其中第三部小说集《在昏暗中》荣获了科学院授予的普希金文学奖金。在荣誉面前,契诃夫的创作更加严谨,“平中见奇”、“笑中见泪”是他创作上的新特征。1888年他完成中篇小说《草原》,作品塑造了农民的质朴形象。
《变色龙》讲的是巡逻中的督警奥楚蔑洛夫和随从穿过集市广场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尖声大喊,于是他们朝喧闹的人群走去。原来,金银匠赫留金想用烟带去烫一只无家的小狗的鼻子,却被小狗咬了手指。见来了督警,于是便向他告状。一开始,督警奥楚藏洛夫很是公正和严厉,“好的……是谁家的狗?我不会袖手不管。”大声斥骂养狗的人,并要把小狗处死;当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即改变态度,“莫非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一点点大,你却是个彪形大汉!”并警告赫留金不要玩花样,说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这时,他的随从说,好像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他又开始“复色”,说“这样的小贱种,怎么会是将军养的”,并说是该对它进行惩罚的时候了。但又有人说好像在将军家看到这条狗时,他又说:“赫留金你这个笨蛋,都是你自己惹的祸!”他一变再变,当最后从将军家厨师口中得知这是将军的狗时,他马上大声赞扬小狗“怪灵巧的”,“一张嘴就咬了这家伙的小指头”。处理完“事件”,他对赫留金说:“我还会来收拾你的!”又继续巡逻了。
1884年发表的《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的幽默滑稽小说,也是最能体现他“寓入骨的讽刺于诙谐的幽默”这种文学风格的作品。小说把沙皇时代官场的丑态和黑暗刻画得惟妙惟肖;尤其是对在有权势者(哪怕只是权势者家的一条狗)面前唯唯诺诺、百般奉迎,而对平民百姓却倨傲专横、张牙舞爪的诸如奥楚蔑洛夫之类的奴才的尖刻讽刺。作者旨在嘲讽社会的奴才心理和维护人格尊严的宏意,不仅在当时,在现今也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
契诃夫的讽刺小说受到过果戈理的影响,但又有着不同的风格。这是因为他出身贫寒,从小生活在困苦之中,得为生活而奔波;同时,他又有着强烈的抗争精神,自我尊重,并通过自我奋斗而成为着名作家,从而形成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中小市民环境和小市民意识的批判。
契诃夫认为,“短篇小说的首要魅力就是朴素和诚恳”,这种朴素是建立在对生活和人物的仔细观察和在真实基础上抽象的结果。
很明显,在《变色龙》这篇作品中,作者正是通过细致入微却又忠实于现实的人物心理和表情的刻画(当然其中有近似荒诞的夸张),从而完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和风格。
《套中人》讲的是晚归的猎人伊万·伊凡内奇和希尔金谈兴颇高,就着月光聊起了“各种各样的往事”,谈起了他的同事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是小城镇里一所中学的希腊文教师,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随时都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面:每天都是戴黑眼镜、竖起衣领、把脸藏在一个“套子”里;随时都拿雨鞋、带着雨伞、穿暖和棉大衣,雨伞放在套子里,手表装在套子里,小刀也放在小套子里,坐马车必须放下车篷把自己罩起来;每天的公事,就是去同事家里,坐着一言不发,枯等一两个小时,实施所谓的“和同事们保持良好关系”;每天一副生怕世界大战的模样,“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是他的口头禅。
他一生独处。好心的校长太太给他做媒,把新来的教师、柯瓦连科的姐姐华连科介绍给他。他也一度投入在“爱情”之中,但是不久,他又开始“脸上露出淡淡的苦笑”,说得去权衡权衡。因为他那着名的形象,有人替他画了一幅漫画,并几乎散发给全城的每一个人。他给柯瓦连科提建议说:年轻女人和教师骑自行车影响不好,并警告柯瓦连科千万要注意影响。愤怒的柯瓦连科立即报以冷言,并把他一把从楼梯推了下去,谁知“藏在套子”中的他,竟然毫无损伤!
但是,他那尴尬的模样正被刚回家的华连科和她的同伴碰个正着。于是在她“哈哈”大笑中,他们的婚姻结束了,回去后的别里科夫“病倒”了,一个月后死去。全城人去为他送葬,所有人都庆幸这是“一件赏心乐事”。
1898年发表的《套中人》,是契诃夫的代表作之一,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正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禁锢个人自由,惧怕和敌视新事物,忠实维护“现存秩序”卫道士的典型代表。而他的死亡则更预示着沙皇残暴统治和专制主义的必然灭亡。而“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的呼声,正是当时时代的觉醒。
为了寻求社会出路的答案,契诃夫在1890年奔赴遥远的库页岛进行实地考察。三个月的库页岛生活,对契诃夫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他对社会活动产生兴趣,对政治事件更加关注,成了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
契诃夫的文学创作也在他与社会更加密切后进入了全盛时朗。陆续发表的《第六病室》
揭露了俄国社会生活的落后;《套中人》刻画了仇视新事物的保守分子的典型;《乏味的故事》、《决斗》等,描写知识分子的痛苦探索。
契诃夫创作后期大力从事戏剧创作,对戏剧的内容和形式都作了革新。他早期的戏剧创作以通俗喜剧为主。1895年,完成了经典剧本《海鸥》。1897年,契诃夫写了另一个多幕喜剧《万尼亚舅舅》。此后,契诃夫身患疾病,在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他还创作了《三姊妹》和《樱桃园》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离开了人世。
这位俄罗斯富有革新精神的伟大天才,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忘我劳动,不懈探索,为人们留下了一系列文学史上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