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若过于认真,那么很可能一事无成,冷眼观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间风起云涌。人不能太较真,太较真就会忘记了本身的使命,就会因为失大,得不偿失。
鲁迅和林语堂是中国的两位知名文学家,他们原本是意气相投的老朋友,曾经同住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滨桥附近的一个处所。有一天晚上,二人挥扇清谈,颇得情趣。正在高谈阔论之时,鲁迅先生不慎把吸剩的烟头随手一扔,烟头不偏不歪,正好落在林语堂先生的蚊帐下方,竟把蚊帐烧去不小的一个角。
鲁迅本来是无心之失,但林语堂却因此而十分不悦,立即当面责备起来。鲁迅感到对方火气太大,未免小题大做,有伤交友之道。于是,两人便争吵起来。一气之下,鲁迅便顶撞林语堂说:“完全烧了又怎样,一共也不过5块钱罢了!”
这两位名人,一个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幽默大师”,一个是举世公认的“文坛巨匠”,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大伤和气,自此绝交,无疑是令人深感遗憾的。
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是聪明的表现,人贵在能集智与愚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处且糊涂。
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放过去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装装糊涂反而更好。这,不仅是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做人的度量。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事情本身、场合等而定。钻研学问要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无损原则的琐事,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场合刻板地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理智地后退一步,装一装糊涂往往能化险为夷。
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在一次宴会上,楚庄王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给群臣和武士们敬酒。傍晚时分,一阵狂风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谁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带子扯断,然后来到楚庄王的身边,向他哭诉了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被扯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
楚庄王听后不以为然,他安慰了美人几句,便向大家高声说:“今天喝酒一定要尽兴,谁的冠缨不断,就是没喝足酒。”群臣众将为讨好楚庄王,纷纷扯断冠缨,喝得烂醉如泥。等点灯时,大家的冠缨都断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调戏她的那个人,也无从下手了。
三年后,楚国与晋国开战,楚军有一位勇士一马当先,总是冲在前头。
楚庄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勇士回答说:“末将该死,三年前我在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还为我掩盖过失,我只有奋勇杀敌才能报答大王。”在这事件中,楚庄王听说有人调戏美人,而且他系帽子的带子被扯断,是可以查出谁犯了错的。但楚庄王在这件事上采取“糊涂”的态度,因为他认为酒醉失礼是难免的,所以不想追究下属的过错,故意让大家扯断冠缨。楚庄王的宽容大度后来得到了应有的报偿。他的这种“糊涂”其实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明”。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生活中,人们在小事上不妨也糊涂一把。索性放下包袱,轻松、潇洒一回。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凡能够做到“糊涂”的人还真的非常有限,因为他们无法达到超然的境界。因此,生活包袱里装满了大事小情,往往思想还要被那些事情所缠绕。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小事多糊涂,大事不含糊”,最适合这种人了。
糊涂看世界,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就要求人们在观察社会上的大事小情时,对一些不打紧的事情糊涂处之,而涉及至关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时要清醒对待。如个人的名利,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在糊涂的同时不能丧失原则和人格。
如果能做到大肚弥勒佛那样“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说明你已经进入忘我的境界。综观古今,达到这种境界、拥有这种智慧的人还是有很多的。
俗语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就是告诉人们要在小事上不妨糊涂些,而真正遇到大事时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大智慧。
何必太较真
怎样做人是一门学问,甚至是一门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个中因果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穷究原委,试图领悟人生真谛,塑造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明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启迪上。比如,处世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如果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缺点,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不揉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并且从不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宋朝的范仲淹,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在用人的时候,主要是取人的气节而不计较人的细微不足。范仲淹做元帅的时候,招纳的幕僚,有些是犯了罪被朝廷贬官的,有些是因为犯了罪被流放的,这些人被任用后,有的人不理解。范仲淹则认为:“有才能没有过错的人,朝廷自然要重用他们。但世界上没有完人,如果有人确实是有用人才,仅仅因为他的一点小毛病,或是因为做官议论朝政而遭祸,不看其主要方面,不靠一些特殊手段起用他们,他们就成了废人了。”尽管有些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范仲淹只看其主流,他所使用的人大多是有用之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有过能改,不再犯过。所以用人,用有过之人也是常事,应该看到他的过错只不过是偶然的,他的大方向是好的。《尚书·伊训》中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话,是说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求全责备,检查约束自己的时候,也许还不如别人。要求别人怎么去做的时候,应该先问一下自己能否做到。推己及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团结能够团结的人,共同做好工作。一味地苛求,就什么事情也办不好。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至今仍被人们奉为是聪明的最高境界。其实,人生少一点较真,换来的将是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