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的死不仅没有引起韩王安的愤怒,相反,韩王安在得知韩非身死秦国后更加惶恐,连忙派遣使臣向秦国称臣。这叫被打还给你赔罪,没办法,谁叫国小民弱,谁叫韩国想在乱世之中存活下去。乱世法典——弱肉强食,这是一个狼的世界,如果你是头羊的话就得小心了。韩国是头羊,不过却是头主动投入狼的怀抱中的羊,不是为了第一个送死,而是希望、乞求最后一个死,或者是不死。
秦国在得知韩国使臣的来意后先是表示了一番愧疚之意,韩非之死实乃意外,从今以后秦、韩两国重修于好。使臣如释重负,带着嬴政的回复回到了韩国。韩王安听后,终于送了口气了,韩非啊韩非,你死得一点都不冤。
现在问题来了,秦国当真这么好心放过韩国吗?当然不是!三晋地区一个也逃不了,不过当务之急绝对不是韩国,而是声名鹊起的赵国。肥下之战十万秦军的仇还没报怎能就此放过赵国!如果不做出些许回应,于内对不起数十万秦军将士,于外有损国威,降低国际声望。“一边倒”政局一旦形成,到时候再想动赵国压力就大得多了,肥下之战后,秦国累,但是赵国更累!虽然赵国是战胜国,但是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还是很大的。
秦国的目标再次转移到了赵国身上,这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秦赵第二次大战开始了,嬴政任命王翦为本次大战的总策划兼统帅。于是王翦带领数十万秦军出动了,李牧,你的对手来了。
王翦就这样临危受命,率领秦军主力扑向赵国。吸收了樊于期的教训后,王翦决定兵分两路进军赵国。第一路:经邺城北上渡过漳水进军邯郸,压迫赵国首都邯郸城;第二路:亲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河北井陉西北)进军到邯郸北部,将赵国一分为二,然后北下与南部秦军会合,南北夹击之下赵国必败!
王翦出招了,李牧接下来看你怎么应对了。
数十万秦军出动的消息震慑赵国朝野上下,赵王任命李牧为统帅带领赵军主力迎战秦军。李牧先是派遣大批探子刺探军情,在得知王翦此次的行军部署后,不得不感叹一番。
秦国,还是有良将的啊。
现在问题来了,这仗该怎么打?王翦的意图很明显两路进军让李牧首尾不得兼顾,赵国兵力国力都不及秦国,稍有差池便会陷入秦军南北夹击之下。如何破解王翦设下的局呢?思虑再三,李牧决定赌一把——南守北攻。派遣一得力大将率领一部赵军前去南部阻挡秦军,自己率领赵军主力北上与秦军决战。在打败了南下的秦军后,自己再率领主力南下支援南部防线。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部署,如果南部防线被秦军突破了,那不仅首都邯郸危在旦夕,自己率领的北上主力也可能陷入秦军的南北包围之中,如果自己率领的北上大军无法击溃秦国的南下大军的话那么首都邯郸和南部防线都将陷入秦国的夹击之中。可以说,此法的关键点全在南部防线,南部防线不被秦军攻破自己就有胜算,能多托住北上的秦军一天自己就多一分胜算。李牧当然知道此战的关键点所在,那么南部防线到底派谁去担任守将呢?李牧把目光集中在司马尚身上,司马尚这人谨慎、果敢,是难得的大将,但是司马尚真的能阻挡住秦军南路大军的进攻吗?李牧不知道,这是一场赌博。
李牧叫来司马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司马尚,司马尚义正言辞的想李牧担保,南部防线在,司马尚在,司马尚不在,南部防线也还在。李牧这下放心多了,在叮咛了一番,就让司马尚领兵前往南部驻防。自己率领赵军主力北上与秦军决战。
长城防线,固若金汤。
司马尚带领赵军来到赵国南部,依托赵长城和漳水建立起防线,据城而守。秦军一到看到赵国已经做好准备,但是为了实现王翦南北夹击的计划,不顾一切的发起猛攻。南部战役就此打响,秦军铺天盖地的攻来,司马尚指挥人马从容应对,击退了秦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南部就此陷入拉锯战。
且说李牧率领赵军主力北上寻找秦军主力决战,一连派出几拨探子寻找秦军所在位置。皇天不负有心人,让李牧找到了。现在战场的主动权在秦军手上,秦军攻赵军守,如果一味这样下去的话赵军必然会被秦军拖垮。李牧当机立断,率领全部主力奔袭秦军,一战便击退南下的秦军,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再见奔袭
李牧果断出击,全军奔袭。在番吾两军相遇,李牧连招呼都不打,立马催动三军对秦军发起猛攻。王翦先是一愣,李牧出现在这里自己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怠,哨探王翦也是派出去好几拨,但是都没收到任何消息。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李牧很大胆的长途奔袭自己,顿时王翦内心感叹道“李牧你果然是个强劲的对手。”李牧此次奔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纵使秦军统帅是王翦也无能为力,两军混战后,秦军败退。王翦带领军队步步为营徐徐撤退,李牧见状也不敢追击留下一部人马作为疑兵,迷惑秦军。封锁消息,自己率领赵军主力回师邯郸,长途奔袭粮草辎重自然不能多带,李牧急切的需要回军邯郸进行补充。
前方使者回报,李牧击退南下秦军。赵王大喜,派人准备好李牧需要的粮草辎重,不多时李牧率军回到邯郸。大军补给完毕,立刻南下会合司马尚。赵军再次出动,国战之下人人奋勇向前。
司马尚果然不负李牧重望,阻挡住了秦军北上。当李牧看到司马尚灰头土脸的那一刻,李牧笑了,是时候决战了。司马尚为之一振,被打了好久终于可以报仇了。两军会合后,李牧再度催动三军对北上的秦军发起猛攻,秦军万万没有想到,原本被打得龟缩进城里的赵军竟然敢主动出击,而且势如猛虎。秦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北上大军大败撤退。自此李牧两败秦军,这是李牧和王翦的第一次交手,李牧胜。
但是赵国丝毫没有从这场战争中讨到便宜,两次大战下来赵军主力折损殆尽,国力消耗更是严重。什么叫做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这就是血淋淋的事实。秦军可以败败得起,但是赵军不能败,不仅不能败连打仗都很吃力了。说什么李牧大败王翦那绝对是虚的,此战李牧虽胜,但也只是惨胜。虽然王翦没能实现攻灭赵国的目标但也在不经意间给予赵国以重大伤害。消息传回秦国,嬴政开始重新定位赵国的能力了,起码李牧这人让嬴政刮目相看。
赵之良将,非急切能下。
嬴政传令大军暂缓进攻,而赵军虽胜但由于兵力国力的问题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部队。等等,有个问题急需解决。秦赵第二次大战,其余几国都在干嘛?如果说第一次大战是坐山观虎斗,那么说好的战时同盟,同生死共进退呢?这些都是说说而已,数十万秦军出动,吓都吓死了谁也不愿当这个出头鸟。况且赵国是老大哥,大哥都打不赢的话小弟岂不是送死去。而且赵王也根本不寄希望于其他国家,独扛大梁。各国都在关注这场大战,但是没有一国愿意出兵相助赵国。韩国自不必说,不被秦国打怕也被秦国吓怕了;魏国,君臣正在热衷于建筑业,步入战国后期魏国几代君主都是奇葩,不是热衷珠宝就是热衷于建筑业,把首都大梁城拆了修,修了补,反反复复。楚国远离中原地带但是对于这种国际特大事情还是比较关心的,不过关心归关心看到大家都不出兵他也不出;齐国更不必说,秦齐两国可是好朋友啊,友好度起码九十以上,没帮秦国打赵国已经不错了,还想让齐国出兵打秦国啊,做梦!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燕国。
燕国是周天子封的老牌姬姓诸侯国之一,说白了就是正宗的周天子那派的贵族。不过,这都没用!战国末期,礼崩乐坏,周国都被秦国灭了。老牌诸侯国又怎样,还不是看重自身的利益。此时燕国来秦国作为人质的太子丹发现秦国如狼似虎吞并山东各国,觉得自己继续留在秦国早晚会被秦国所害,母国燕国也早晚会被秦国所吞并。嬴政,已经不再是当年邯郸城的那个嬴政了。自己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姬丹了。在秦的质子生活让他真正看懂了嬴政与秦国,昔日的好友如今却成了受辱对象,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开始谋划,谋划一条生路,一条属于他的出路,也是燕国的出路。
他成功了,逃出秦国,回到了母国燕国。重回燕国后,姬丹开始广交宾客,其中有一个叫做樊于期。两人怀揣着相同的理念走到一起,嬴政你的对手来了。然而秦赵之战让姬丹再次明白秦国强大的国力和战力,纵使自己想为燕国找一条出路但怎奈秦燕两国实力差距太大,燕国说白了也没比韩国好多少。只是燕国地处偏远,秦军鞭长莫及而已。难道就此偏安一隅吗?年轻的姬丹虽然还不是燕王,但却因为长期的质子生活培养了他超乎常人的远见卓识。他和嬴政,实在是太像了。只不过后来的经历使得两人的理想再度发生偏离,嬴政的理想一直很坚定——统一天下;姬丹原本的理想或许连他自己也不记得了,只知道现在他的理想是遏制嬴政的理想。
信仰/理想的不同,即使是昔日的朋友也会成为举刀相向的敌人。志同道合的人还是少数的,即使曾经有着相同的理想但也不一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于朋友,我们一生都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这倒不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会结交品德高尚的朋友。社会是复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不应该划分为三六九等的,即使是再怎么邪恶的人也有值得令人佩服的地方,即使再怎么崇高的人也有低俗的一面。这都无关紧要,因为都是人,只要是人就是复杂的,内心既脆弱又坚强,既邪恶又善良。就像弗洛伊德认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正常、邪恶、正义都是人本身所带有的,只是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支配人本身的有所不同。超越人本身的人也有,要嘛是圣者大贤,要嘛是被非正常之人。我想说的是,即使以后生活发生如何重大的变化,也不要轻视、伤害你的朋友,因为他们曾经是你最为要好的人;或许因为不同的人生你可能会受到来自朋友的伤害,可能很痛,但千万别去记恨他们,因为他们是你的朋友,仅仅是你的朋友,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朋友,并不是每个都能成为陪伴你一生的挚友,绝大部分都只是萍水相逢,淡薄如水而已。那么如果是挚友伤害了你呢,有两种方法,一是强行把他划入普通朋友,二是主动沟通共同解决,看情况而定。
好了,扯远了。
当嬴政得知姬丹逃回燕国的时候也没有通过外交谴责燕国或是抓捕姬丹,如果他一心想去即使抓回来了,他也会再逃。或许嬴政想放姬丹一马,又或许是此时嬴政没有闲功夫来处理姬丹出逃这件事。丞相昌平君禀报,大地震了。逼不得已,秦国再次把全国重心转移到内政上,一面处理秦赵之战的伤员抚恤,一面负责地震灾区的修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