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嬴政的意料之中,这下借口来了。
嬴政终于有机会下手了!
于是嬴政对于门客们违反条令表示非常生气,下令“其舍人临者,晋人也逐出之;秦人六百石以上夺爵,迁;五百石以下不临,迁,勿夺爵。自今以来,操国事不道如嫪毐、不韦者籍其门。”把吕不韦的门客分为本国与外国两大类,把户籍是三晋地区的宾客驱逐出境,户籍是秦国的流放到房陵(湖北省房县境内)。规定以后国家公务员要是有贪赃枉法、不思其职、犯上作乱的就用小本本登记,把他的家人抓起来充当奴隶,不得入仕。把外籍门客驱逐出境不是资助敌国吗?嬴政为何如此呢?李斯之前不是才写过《谏逐客令》,难道是嬴政忘了?
当然不是,嬴政是很有心机的。客卿和门客是两大不同集体,客卿是外国在本国担当的高官,是属于教高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而门客是是私人的家臣、死党,职业是不统一的,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平民。但无论身份如何,门客都是可怕的。我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门客的确是一个可怕的组织,战国四大公子更是各拥数千门客成为了令敌国不敢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想要分析门客的可怕性就得穿插一个小故事。
话说韩、赵、魏三家合谋瓜分晋国老大智伯(权臣)的土地后。智伯死后赵襄子把智伯的头盖骨漆成饮具(十分痛恨智伯),智伯的门客豫让受智伯知遇之恩,当得知智伯被赵襄子斩杀后痛不欲生,发誓为智伯复仇,于是就上演了一部门客复仇记。
但是三家分晋后,三家实力各自壮大起来,想要刺杀赵襄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豫让不辞艰辛改名换姓,扮成刑徒携带刀子混入赵襄子的宫中,一有机会就捅赵襄子几刀。结果被发现了,赵襄子被豫让这种侠义精神感化,决定放他一条生路。有些时候我总是在想,为何别人是来杀你的到头来你反倒放了刺客,是为了显示自己有主角光环十分肯定自己拥有不死之身还是一时兴起脑袋短路。
都不是,这是一种“忠义”精神。赤胆忠心,士为知己者死,无愧于天地的一种情操。为此他们不惜一切,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倒不是他们不爱惜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的可贵性不言而喻,然而就是有些人在他们心中有比生命更为可贵的。那就是“忠义”,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跟大家分享这个道理并不是要让大家整天喊着为“xx效忠”之类的话,比如原本的公司倒闭了,你就要死要活的,那倒不必。真正的忠义,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显现出来的,不畏强权、不畏诱惑、不畏**,正气自在心中。
好了,回到豫让这边来。第一次刺杀失败后,豫让便开始着手第二次,这一次他决定改头换面、改过自新。通过一些残忍的手段改变自己的外貌和声音后再度寻找机会报仇。可惜还是失败了,此时赵襄子终于回过味来了,原来现在支撑豫让活下去的就是报仇啊!如果自己再放他走的话,他非但不领情而且还会变本加厉来报仇,这次是改头换脸,下次说不定就直接做变性手术了,说不定哪天自己一不留神就被他捅了。考虑再三赵襄子决定不放他了,豫让被护卫团团围住。此时豫让也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于是请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刺几下。赵襄子又被感动到了,毅然决然的应允了。
我想豫让在刺赵襄子衣服的时候是开心、满足的,如果重回当时,我想豫让应该在笑……
刺完衣服后,豫让拔剑自刎。这出门客复仇记就完了。
之所以把这出戏搬上来讲不仅是为了让大家深刻的理解门客这一群体的可怕性,更重要的是想告诉大家:今后,我们会遇上很多什么困难,在困难面前我们也会做出很多决定,但只要对得起良心那就去做!哪怕会被误解,哪怕有一些人不支持你中伤你,但请不要就此止步。
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的。
嬴政当然知道门客的可怕性,为此不惜驱逐和流放吕不韦的所有门客。于是大批吕不韦的门客被驱逐出境和流放,终于无后顾之忧了。
然而一切都能这么顺利吗,不可能,统一天下可是十分漫长的道路。嬴政刚又踏出一步,然而困难就接踵而来。
秦国开始爆发干旱,从六月份开始滴水未下。
六月份正值夏季也就是庄稼的发育期(生长的黄金时期),在这阶段灌溉、施肥是必不可少的。现在要命的来了,老天爷又翻脸了。在靠天吃饭的社会里,老天爷不给面子百姓的日子是不好过的,百姓日子不好过政府就该头疼了。封建社会是迷信的,关于老天爷不给面子这种事,民间和政府都喜欢与当前的国家活动结合起来。于是所有话题都回到了嬴政在处理吕不韦门客的事上了,大家都认为嬴政这件事处理得过了。而且现在全国干旱,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今年的收成势必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收成一少为了关怀广大百姓就得相应减少税收。按照电视剧的套路来,国家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迷信祈雨,一方面减少税收等等。秦国差不多也是来这两招,终于再次验证那句俗语“努力不背叛人”,秦国终于渡过最为艰难的两个月干旱期,八月份下雨了。于是在全国一片沸腾兴奋中,嬴政免除了蜀地嫪毐家臣的赋税徭役。实际上这是一种政治手段,既要以威严法令对百姓施以威慑,又得是不是给点小恩小惠或是出台一些亲民爱民、表现出自己是明君的政策。如果你还记得曾经有一个人也在秦国这样干过,那么你就应该会想到嬴政实际上是受了他的影响,亦或是在走他的道路。那人,叫做吕不韦。那种方法,叫做儒法结合。
果然,天不负秦。
铁马金戈
从这章开始就要进入秦国征战六国的历史进程中了,当然秦国征战六国是从很久就开始打消磨战术一点点吞并的。但是如果大家认为秦国灭六国就像是摧枯拉朽,那我只能说教科书骗人啊!好了,回到秦国征战天下来。
度过干旱秋季田里的粮食就开始收成了,在这时候,各国也忙着收成并没有较大冲突。当年冬季各国相安无事。
然而,冲突不是没有的,只是时机未到。
新的一年里,嬴政再次召开会议。
在会上嬴政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现在军事主动权在秦国这边,秦国应该牢牢抓住主动权,果断出击,杀六国个措手不及,早日实现统一天下的远大理想。
各级文武大臣表示认同,认为现在是时候出兵函谷关了。于是嬴政便与尉缭商讨,这次出兵应该打哪?目标是很明确的“三晋地区”,因为这里是紧临秦国本土的,也是秦国东出的一大障碍。但是三晋地区好歹也有三国国家,一次性开战韩、赵、魏,那胜算是要打好几个折扣的。
于是大会上大家就针对“柿子还是得挑软的捏”(该柿子为韩国)还是升级“捅菊计划”发表了相关看法。最后嬴政决定升级“捅菊计划”,大军东出攻打赵国。嬴政也不是否定“柿子还得挑软的捏”,如果说韩国是“柿子”的话,那么赵国就是“菠萝”一颗会砸疼人的菠萝。
于是会议决定了,任命在“捅菊计划”表现出色的樊于期为统帅带领秦军主力大军攻打赵国。像这种军国大战,不是小孩子玩过家家,就像现在娶媳妇一样,挑个黄道吉日还是要的。然而,黄道吉日说来就来。
正月,彗星出现在东方。一看就知道是大吉之象,嬴政当即命令樊于期领兵出战。过完新年的秦军正式出征。正月出征,士气正旺。
可能很多人会想不通为啥本次秦赵之战的大将是樊于期而不是王翦,既然王翦是赌神级别的大将那么由他领兵出征岂不是更有把握?要是这么想的话,好像也有些道理。不过无论任何一位军事统帅,卓越的军事能力是练出来的,是经验累积而成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带兵打仗的。而此时秦国猛将如雨,能争善战的大将还是有很多的,王翦能力毋庸置疑,樊于期也是其中的优秀人才。
于是在朝野上下万众期待下,樊于期带领秦军主力出征了(兵力十万以上,具体不详。)。大批秦军出动攻秦,赵国密探当然是八百里加急传回祖国。赵王收到消息后立马着急了,去年才打完今年又来,还有完没完!正在赵王恼火的时候前线再度传来消息,秦军已经进攻到了邺城。赵王听后,心里大笑。按照目前局势来看秦国还是老套路想攻下邺城然后大举进攻,然而自从上次菊花被捅后,赵国派遣大将扈辄统帅十万赵军驻扎在那一带,定可将秦军拒于门外!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樊于期率领秦军主力一路高歌猛进后,扈辄竟然放弃城高池深的邺城不守,出兵和秦军野战。大哥,野战是没优势的,据城而守才是王道。我还是很难想象为何扈辄会放弃邺城不守主动出兵与秦军作战?赵军老将廉颇先守后打的打法历来是克制秦国的法宝,扈辄你是跟过廉颇、庞援的,精华你怎么没学到啊。(从目前的史料看来,此时的赵国应该是没有爆发灾荒、粮草不足的。)
两军大战于东崮山,数十万的人有的人为了信仰,有的人为了国家,双方拿刀互砍。结果秦军砍赢了赵军,砍人总会有伤亡的,此战秦军砍了赵国十万将士。扈辄兵败,樊于期趁胜追击,攻破邺城,并且一鼓作气打下邺城周边的九座城池。扈辄再退,一方面下令全军退守宜安,一方面向远在邯郸的赵王告急。
还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咸阳宫内,前方的捷报传回,秦国朝野一片沸腾。秦赵两国都是超级军事大国,秦国国力强劲、赏罚严明,士卒用命博取军功;赵国虽然国力比不上秦国,但是自从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军战斗力瞬间飙了上去,单兵作战能力强悍,大将频出;使得赵国成为山东六国的军事领袖,在军事力量上,唯有赵国能与秦国一较高下。
嬴政收到樊于期的报告后,心情大好,在咸阳宫内东瞅瞅,西瞧瞧,一切都那么美好,鸟语花香也不为过。突然看到一员官吏生得是雄姿英伟,两臂似有千斤之力。嬴政十分惊奇,差人去问。这一问,不得了,那人叫做赵高。
姓名:赵高
国籍:赵国
职业:少府卒吏(后任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
特点:心狠手辣、厚积薄发、隐忍
特长:书法、律法、骑射
信仰:野心家、灭亡秦国
赵高,对于他的是否是宦官历史上存在争议,一说赵高为“宦官”是后世曲解,认为赵高有妻有女,魁梧有力不是宦官,至于为什么后世说他是宦官,主要是由于他的形象实在太差劲了,专干坏事,历朝历代为了引以为鉴就贬低摸黑他,李开元教授在《秦崩》中就针对赵高的身份展开研究。出于情节需要,个人支持第二种看法。
好啦,按照资料上来看,赵高不仅不是宦官,而且还文武双全,按道理在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唯才是举的秦国仕途应该不错才对,怎么到现在还是个普通卒吏。
这是有原因的,赵高的父亲是赵国偏支贵族,沦落秦国,母亲在秦国隐官中工作,隐官是介于庶人和奴隶之间的一种身份,相当于今天的刑满释放人员。赵高父亲也是隐官的官吏,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家庭,生下了赵高兄弟数人。
如果你想让赵高就此感恩秦国带给他生命那就大错特错了,赵高兄弟几人的童年算是不幸的,处于社会大变革、大****时代却沦为隐官子女,相貌魁梧、所因为身份低、被同龄人瞧不起,内心强国贵族的尊严作祟翻腾,造就了赵高的扭曲心理。
可以说从幼年时期赵高的内心世界却异于常人,恐惧、害怕、复仇,强烈的不甘驱使赵高找回贵族应有的尊严。
赵高和嬴政很像
童年的阴影在心理生根发芽,嬴政后来成为了千古一帝,赵高也成了千古唾骂的对象。
嬴政十分看好赵高,在一番接触后,发现赵高这人是个大才,不仅孔武有力,书法、律法、骑射样样精通。爱才如命的嬴政十分信任赵高,提拔赵高为中车府令,也就是嬴政身边的车马班长,中车府令这个职位可不能随便乱给的。是嬴政身边的近侍,关乎着嬴政的生命安全。如果嬴政知道赵高的狼子野心的话,打死也不会重用白眼狼赵高。
赵高也因此成功的接触到了嬴政,大秦王国的权力核心。也就是在这个岗位上赵高将书写他遗臭万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