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纺织大国,也是全球毛衫产业的重要生产和加工基地。但在过去,中国毛针织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海战术”和资源成本优势:即利用劳动密集和用工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寻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应该说,这是中国毛针织产业在过去取得比较好的发展的基础,但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以电脑横机为代表的更为先进的加工设备开始出现,竞争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前多数毛针织企业使用的传统手摇横机相比,电脑横机的生产效率、产出品质都有很明显的优势,拥有电脑横机生产设备的毛衫厂由此就获得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使用传统手摇横机的毛衫企业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受国外电脑横机的影响,孙平范意识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前单一款式、花色的产品一路畅销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市场对于毛衫多款式、多花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背景下,毛衫厂家的压力直接传递到孙平范的眼前——传统的手摇横机在很多技术提升方面已经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同时,劳动用工及原材料等成本不断攀升。虽然国家一直主张诸如纺织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由于产业集群现象明显,加之人才因素、物流因素、消费市场因素等等,产业的转移并非易事。居高的劳动力成本以及较低的人工生产效率已经使得一些毛衫生产厂家丧失了价格优势。
此时,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电脑开发力量的渐趋雄厚,尤其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已经研发了全电脑横机,并且开始进军国内市场。虽然价格十分昂贵,但是由于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的技术落后和成本居高两个问题,因此国外电脑横机一时间一统国内市场。
此时的孙平范认为,传统行业要有所发展,必定要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提升。全电脑横机的出现及不断完善,在孙平范看来就像黑白电视转换为彩电、传呼机转换为手机一样,对一个行业来讲很有可能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由于长期和客户的近距离接触,孙平范发现,国外电脑横机在中国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价格居高不下、生产企业的设备成本回收周期过长、中小企业无大量购买的实力,影响购买决策;而从全球毛衫生产及其机械制造的发展规律看,整个产业的重心已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转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区,而近几年又出现向中国大陆、印度、土耳其等地大范围转移的趋势,尤其是中国大陆市场,整个毛衫的产能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70%。虽然孙平范感觉到国产全电脑横机千载难逢的市场机会即将来临,但技术、资金、销路等方面的难题也让他困扰不已。
但正是基于对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和对自身发展的信心,孙平范最终还是把他多年的经营积累全部投入全电脑横机的研发中。他说:“不论花多少代价,我都要把机器造出来。”
素有“竞争战略之父”之称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理论上的观点是,取得卓越业绩是所有企业的首要目标,而战略定位和运营效益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关键因素;前者意味着企业的运营活动和其实施方式有别于竞争对手,而后者则意味着相似的运营活动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对于很多志存高远的创业者来说,超越竞争对手进而在行业内呼风唤雨,是企业发展的目标;但也正因为膨胀的心理预期作祟,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者干脆就模仿行业内的龙头老大,照搬其在品牌、营销、市场上的手法,而最终结果往往令人扼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一个成长型企业而言,清晰地认识自身,远比盲目地喊出看似激昂的口号来得重要。要知道,一百个战术上的成功,也抵不上一个战略上的失误。然而,孙平范也清楚地认识到,国外的横机巨头凭借着在技术、品牌上的优势,已经在中国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而来自台湾等地区的横机企业,也纷纷在摩拳擦掌。在优势品牌的阴影下,在荆棘密布的市场上,上马电脑横机的研发,要思考:如何才能使得自己的品牌异军崛起,开创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们知道,锚是确保船舶安全的必不可少的设备,起着固定和稳定船体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锚或锚的质量不好,一旦船锚断裂,就是航空母舰,遇到大风大浪也照样翻船。因此,一切竞争首先要从定位开始。孙平范认为,最好的竞争手段就是避开竞争,通过明确的定位树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
凡事谋定而后动。在市场调研中,孙平范发现,国外横机巨头尽管在技术和品牌上相对领先,但也存在明显的软肋:产品价格方面,单台电脑横机动辄几十万的价格是很多客户不得不放弃的最大原因;产品服务方面,由于国外企业与中国市场存在的先天性隔阂,使得很多已经购买了进口横机的客户抱怨很大。
而放眼国内市场,尽管也有个别企业上马电脑横机的研制与生产,但传统手摇横机和半自动横机仍是中国横机企业的主要产品。电脑横机由于技术密集,研发难度大,加之在传统横机市场潜力仍然充足的背景下,很多企业相对保守的心态决定了其进军电脑横机产业的步伐在几年内仍不会迈开。
“与国外电脑横机相比,突出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和服务优势;与国内传统横机企业相比,突出产品的技术优势和效率优势。”准备进入电脑横机产业的孙平范确定了产品的定位。这有点类似于战国时代的“田忌赛马”:在整体上没有绝对优势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经济学中,有一个“微笑曲线”的说法:在“微笑”的曲线上,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营销”环节,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也就是说,在“微笑曲线”的左端,主要是以技术研发、设计、产品创新等为核心;在“微笑曲线”的右端,则重点突出销售、品牌、服务等要素;而连接“微笑曲线”左右交汇的中间,即弧底部分的,则是以成品装配和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由此,自主技术创新和品牌服务,成为附加值最高的两个区域,其产业利润率一般在20%至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一般只有5%。而对于闻名世界的“中国制造”来说,“微笑曲线”则更应该被称为“哭泣曲线”:在中国贴牌生产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可以卖到10美元,而中国生产企业仅能够获得0.35美元的加工费。
搞技术出身的孙平范意识到,企业生命的核心还是研发实力。如果企业的产品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市场话语权,就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加工制造环节。换句话说,自主创新和创立品牌,是企业走向利润集聚高端的必由之路。
因此,孙平范十分注重对产品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即使在最初从事手摇横机的阶段,他也十分关注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不断改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并运用到产品中。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孙平范不仅注重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技术团队的优势,还积极广泛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技术研发的整合。在他的努力下,一些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纷纷加入到横机技术的开发中。事实证明,这种由多方资源汇集的技术团队形成了有效互补,为下一步孙平范进军全电脑横机的研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3年,孙平范再次回到老家宁波慈溪,成立了现在的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表达对家乡慈溪的感恩,对金星针织机械厂的怀念,孙平范特意将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将电脑横机的品牌定名为“慈星”,由于深知商标和品牌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孙平范还亲自到北京注册了“慈星”商标。
从此,慈星电脑横机正式诞生了。精通机械的孙平范参观了国内正在使用国外电脑横机生产羊毛衫的企业,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询问,力求了解每个电脑横机零部件的功能。此外,他还广泛查阅资料,了解国际电脑横机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基础,并且通过走访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纺织研究机构,积极整合资源,希望尽快攻克技术难关。
全电脑横机的关键技术是控制器,相当于是电脑的CPU,其技术指标总不合格,使得产品试验迟迟不能取得成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孙平范可以说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
为了学习和借鉴,孙平范还特意从一家台资企业买了全电脑横机,成了这家公司的大客户,买这些全电脑横机并不是为了生产毛衣,而是为了拆装和研究。
事实上,借鉴国外已有的产品和技术,是中国很多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主因。吉利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前,是摩托车的生产商,也一度是国内踏板式摩托车的主导生产商之一,在从摩托车转型造汽车前,吉利掌门人李书福的理想就是要做“中国的奔驰”,为此,1996年,李书福就买过两辆奔驰,而目的就是拆装后看看国外到底是怎么造出汽车来的,直到1997年吉利第一辆汽车诞生,就是用李书福的奔驰和公司另一位副总顾伟明的红旗两辆车的零部件拼装出来的,拆装奔驰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就是吉利的新员工也不见得知道这个事情了。但是,吉利坚持自主,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和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发展思路,一直坚持至今,已经成为吉利造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批台资企业生产的电脑横机为孙平范此后研制成功新型电脑横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电脑横机最关键的技术“控制系统”始终没有得到技术突破,而孙平范已经迫不及待地需要生产新产品,于是他决定购买日本的控制系统边研发边生产。一台电脑横机的绝大部分的成本都在这个控制系统,一台控制系统索价十多万元,孙平范一口气花了一千多万购买了100套。孙平范说,这些都只当是在交学费了。
有了控制系统,需要进行组装生产。于是,采购合适的零部件又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当时,因为电脑横机产业在中国仍然是空白,因此,所有与电脑横机有关的零件配件也全是空白。
为了配合采购和市场调查,2003年,孙平范给自己买了一辆车。为了寻找供应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孙平范自己开着这部车一共跑了18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4.5圈。
2004年,批量产品终于出来了,共出成品60台左右。这一年,研发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无数次的反复论证和熬更守夜的背景下,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GE2-45S型电脑横机,专家评审的鉴定结果为:产品应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具有成圈、集圈、不织、收针、放针、翻针、移针等编织功能,可编织全电脑控制的各种花型和组织的毛衫衣片;该机设计先进、结构合理、光机电一体化程度高,功能齐全,性价比好,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国产慈星电脑横机的成功研制,对于国内广大毛织企业来说,不啻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起点,事实上对于国产电脑横机乃至全球电脑横机产业的今后发展和走向,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沿着这样的研发思路,孙平范的团队乘胜追击,终于,第一台全电脑横机的模型样机出来了。孙平范带着他不断调整、试制出的第一台全电脑横机的模型样机“慈星”电脑横机首次参加了在浙江桐乡举办的“2004桐乡纺织工业展览会”。孙平范回忆,参加展览的机器主要以国际品牌为主,属国内品牌的极少,而“慈星”则填补了展览会上全电脑横机这一行业的国内空白。“慈星”一亮相,确实吸引了全场人的眼球。一些国外同行纷纷围上来观看,一脸惊讶的表情,有的左看右看,有的不屑一顾。
“宁波有个公司研制出了全电脑横机,你信吗?”、“这机器能用吗?”、“还是国外的好用!”……这些对慈星牌电脑横机的质疑声顿时在国内横机行业炸开了锅。
但孙平范并没有因此担忧,他认为质疑是好事,质疑说明行业对他的新产品开始重视了。展会结束后,孙平范“开门迎客”,把客户请到企业,现场参观电脑横机生产基地,亲自为客户现场生产多种款式的羊毛衫,从而打消客户的疑虑,让质疑者转变为信任者。孙平范回忆,一位嘉兴的客户看完全电脑横机的演示过程后,追加了十多台订单,这无疑给刚刚进入全电脑横机市场的孙平范打了一剂强心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