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很多时候,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意味着可以把握时机,轻装上阵。
在孙平范的经营理念里,无论是满足市场需求还是创造市场需求,企业的产品始终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密切联系;假如产品与市场“脱节”,那么再好的产品也难以形成销售。因此,初入手摇横机产业的顺风顺水并没有给金星针织机械厂带来盲目的乐观。
孙平范再次回到慈溪白沙,创办“孙氏”横机企业。同时在白沙和台州椒江进行生产和销售。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氏”横机再一次突出重围,迅猛发展。从手摇横机到电动横机,从电动横机到半自动横机,孙平范始终走在市场的前沿。1993年,由他研制的国内第一台微电脑横机成功问世,广受市场欢迎。
而就在自己的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孙平范却敏锐地觉察到了市场的变化趋势:针织毛衫市场对于多款式、多花色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作为毛衫主要生产设备的手摇横机,在毛衫编织技术方面却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同时,劳动力价格不断攀升,手摇横机生产效率缓慢。种种不利因素的不断累加,使得国内的一些毛衫厂家丧失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
尽管在横机技术上不断升级,尽管彼时孙平范的横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但全电脑横机的出现,却仍然使得搞技术出身的孙平范意识到了国产横机企业与国外横机巨头的巨大差距,也意识到横机产业的发展必须也只能朝着技术更为密集的全电脑横机方向发展。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在1971年,意大利一家名为普罗蒂(PROT TI)的公司就研制出了一款名为电脑横机的产品;随后,工业程度相对发达的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也相继研制出电脑横机。德国一家名为斯托尔(STOLL)的公司更是早在1982年就将其电脑横机推向了中国市场。
与传统手摇横机相比,电脑横机无疑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在产出效率方面,一台电脑横机工作时的生产效率相当于传统多台手摇横机同时作业;在人工操作方面,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可同时操作6到8台电脑横机;此外,由于电脑横机技术的领先性,其产出的毛衫衣片不仅品质有保证,而且在花色、款型等方面也均有独到的先天优势。
尽管如此,当先进的国外电脑横机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对于大多数的中国针织毛衫生产企业和加工厂来说,痛苦却大于幸福:尽管手摇横机与电脑横机相比已经存在明显的差距,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将不可避免地到来,如果不购买电脑横机,迟早会被市场的竞争残酷淘汰,但“买一台电脑横机的价格,相当于买500台手摇横机”的巨大价格落差,使得很多针织毛衫企业必须用此前数年乃至毕生的积蓄购买进口的电脑横机。由此,国外横机高昂的价格使得很多针织企业望而却步。
如果能够研制出生产效率相当且性价比更高的电脑横机,那么不就能解决众多针织毛衫企业的难题了吗?此时,孙平范敏锐地意识到,一个巨大的产业蛋糕已经到来,时代正赋予中国横机企业一个千载难逢的市场机遇。
在随后的几年里,围绕市场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国内也有不少同行开始研制电脑横机,但最终都因为技术的原因而折戟沙场,以失败告终。
但这样的消息并不能动摇孙平范坚定的心:外国人也是人,中国人也是人,外国企业能做的,中国的企业难道就做不了吗?“我就不信这个邪!”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孙平范开始了艰难的尝试。
孙平范开始参加全国各地的针织机械展销会,不错过任何参观电脑横机的机会。他还不惜花费巨资购买了一台进口电脑横机,自己拆开,亲自动手,仔细琢磨。
事实上,一台配备了电脑控制系统、电子触摸系统和高精度自动化机械设备的电脑横机,光零件种类就超过2000个,其技术密集程度并不亚于一辆汽车。而从传统横机进入电脑横机的研发与生产,这在20世纪90年代看来更像是一个天方夜谭。
技术含量高、研发成本高、生产成本高被认为是来源于产品本身的壁垒,而市场的壁垒则是进口电脑横机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的垄断地位,已经习惯了简单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能在依靠技术进行竞争的电脑横机行业站住脚吗?面对拥有短则数十年、长则百余年横机制造历史的国际品牌,一个后来者能有多大胜算?
面对电脑横机的高技术密集,以及国外企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是继续在还有一定上升空间的半自动横机产业发展,还是浅尝辄止式地进行试探性研发,抑或坚定地斩断退路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全电脑横机的开发研制上来?
面对三个不同的选择,孙平范壮士断腕般地果断选择了放弃已经经营了数年且业务仍在蒸蒸日上的手摇和电动横机产业,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全电脑横机的研发上来。他将多年积攒下来的所有家当全部投入研发,这对于他的很多同行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人们都觉得孙平范在做一件不可能做好的事。
孙平范将自己的工厂交给二哥打理,自己投入全部的积蓄,开始了艰难的研发之路,彻底地把自己从老板变成了技术工人。他积极地和各高校联系,一个大学一个大学地寻找愿意合作的教授和老师,谈自己的思路和要求,但多半无果而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反复努力下,终于,浙江工业大学有一位老师愿意合作,这也使得孙平范终于看到了曙光。
2003年,孙平范决定离开自己最初创业的土壤,转而回到慈溪,开始新的事业。在这里,他成立了几年后令全球横机巨头都不得不刮目相看的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宁波市裕人针织机械有限公司。他把多年来的经营积累全部投入到了全电脑横机的研发和生产中,甚至把银行贷款也押了进去。目标只有一个,“无论花多少代价,我都要把机器造出来”。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回望孙平范的当年的选择时,依然有足够的理由让我们肃然起敬——在一个并不以基础学科和高科技见长的国家,尤其是在一个依靠代加工和简单制造的区域环境中,这种坚持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突围的精神,抛开原有产业基础转而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开拓者信念,无疑值得尊重。
扩展阅读
创业“青春”有效期
有关部门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已经创业或者正在创业的企业主都是在29岁以前就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这个年龄越来越呈年轻化的趋势。对于立志于创业的人来说,29岁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危险”的年龄。创业“青春”的有效期似乎已经越来越短。
调查还显示,创业的最佳年龄一般在20岁到30岁之间。这段时期是创新思维最为活跃、精力最充沛、最好动脑筋、创造欲最旺盛的高峰期。尤其是在网络软件、广告、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创新精神”,而人在29岁以前是最有创新精神的。
进入互联网时代,满眼青春逼人的IT新贵,他们的成功来势汹汹,仿佛让人愈发紧迫地感觉到,创业要趁早。来检索几个商业天才的起点:
18岁,大一学生迈克·戴尔登记注册了“戴尔电脑公司”,开始投入到自装自销电脑的生意中;
19岁,比尔·盖茨辍学后着手实践他那富有预见性的梦想,创立微软;
20岁,史蒂夫·乔布斯在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
不到30岁时在车库里开始自己伟大事业的还有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赛吉·布林,以及他们收购的You-Tube网站两位创始人——27岁的华裔Steve Chen和29岁的Chad Hurley。
不过,要相信创业青春最多30岁就要划上句点,这不免令人沮丧。对那些已届不惑之年者,难道商业之门果真要就此关闭?年龄会成为一个充满创业热情的中年,甚至老年人挑战自我的死穴吗?
新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就是促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利用。鼓励所有人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创新。创新与速度是新经济的真正内涵,是市场竞争的不败法则。作为一个创新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七大特征: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热衷于所从事的职业、漠视财富的积累、较强的学习能力、乐于面对工作挑战、知识不断更新增值。如果仅凭经验从事自己的工作,对于创业来说才是真正的落伍。要知道,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创意、远见、自发性,并不存在具体的年龄限制。
我们也同样可以找到很多大器晚成者的成功范例:
45岁退休后的玫琳凯·艾施,投入了半生的积蓄,在一家不到50平米的小店里开创了如今全球知名的化妆品集团玫琳凯化妆品公司;
52岁的雷·克劳克,麦当劳创始人,开创快餐连锁模式,花270万美元买下麦当劳餐厅的所有权,并将之推向全美国;
66岁开始二次创业的山德士上校,肯德基之父,1009次的推销失败也丝毫没有动摇他对成功的信念。
后发的起点没有让他们畏惧风险,反而是时间的紧迫没有给他们留下失败的余地。与精力旺盛的毛头小子们相比,他们“稳健之余不失创新精神,经验老到但没有墨守成规”。
不管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还是年过不惑的后起之秀,创业总是伴随着以下一些共同的关键词:
活力。年轻人具备活力,但这群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创业者,创业起始年龄的平均值超过50岁,普遍有过一段苦难的生活经历。他们却没被磨平棱角。相反,他们在展开自己的事业时精力旺盛、充满斗志。正是这种活力,支撑了他们持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激情与淡定。在大龄创业者中,很多人早已拥有了令人羡慕的收入、资历和地位。放弃已有的名利,要面临高额的机会成本。做出这种选择,乃是基于他们对建立人生新支点的期待,其证明自我的动力要远大于追逐利益的渴望。在他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浓烈的激情和一种完全对立的淡定。这让他们并不惧怕失败,每一次失败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次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失即所得,实践、体验过程的本身,同样被他们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诚信。孙平范因为诚信半夜为客户修横机,销售横机后注重做好客户跟踪服务;李士全开“成李记肉饼大王”,坚持用福临门食用油炸油条,一斤黄豆就榨12碗豆浆;没摸过电脑的孙安民,为抵制开发商违规运作、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办起了打假网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下,这些大龄创业者普遍将诚信视作立身之本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用这种执着规范着自己企业的商业道德。“每个人都有一个诚信账户,里面的价值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一个企业,能够保证50年后依旧存在,靠的绝对不是扩张的速度,而是稳定的效益和持之以恒的诚信。”华泰保险总裁王梓木的感言,亦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创新。年轻人思维活跃、创造旺盛。尽管很多大龄创业者没接触过新技术和流行的管理营销技巧,但由传统商业智慧和自发创造力引领的企业,在速度和规模上却并不逊色。也许他们没听过“商业定位”、“品牌”、“捆绑销售”、“个性化营销”这些时髦的词语,但他们却早已将其精髓应用于自己的商业实践之中。
当然,即使创业者的智慧、创造力和充沛的精力与生俱来,这些品质本身也只不过是一摊未经塑形的泥巴或空白的画布。只有通过多年积淀相关的技能、知识、经验和关系资源后,才有可能被塑造成功,其中包含了许多自我发展的过程。
讲这些创业英雄的故事,不是想简单歌颂他们的壮心不已,也不是要给懒惰者无所事事的理由,更不是倡议众人非要等到青春消逝方才行动。不过是想立一面镜子,驱赶那些习世界创业实验室以为常的怠惰。山德士大叔说,“人们因闲散而生锈者比精疲力竭者多,如果我因闲散而生锈过,我会下地狱。”
对于广大创业者而言,活力、诚信、创新,或许是值得借鉴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