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曾这样阐述“蝴蝶效应”。
如今,“轻拍”翅膀的蝴蝶已被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次贷危机所替代。在始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以史无前例的姿态席卷全球经济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即将完成第三十个年头的步伐时,“规避风险”、“独善其身”成为很多中国企业当前的主要经营方式。
历史的进程无法暂停,在困境面前看似优雅的抽身而退也未必明智,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市场、同样的危机,我们同样看到,一些对市场有预见性、前瞻性和战略性思维的企业,正在这样一场金融风暴中寻找到了特有的机遇,进而实现了在逆境中的崛起。
与国企相比,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在这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尤其显得举步维艰,甚至于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在这样的一场风暴中暂停开工,以躲避来自于各方面的冲击。无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表明,面对挑战,勇敢向前才是唯一通路,在攻克技术面前慈星公司公司获得了成功,在市场挑战面前慈星同样充满信心。
一个市场,存在着很多的竞争者,一个企业多抢占了一些市场份额,势必会导致其他企业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得最大限度地打败其他企业,这极有可能会造成恶性竞争,到头来只会导致各方元气大伤。而市场还是那个市场,不会因为竞争而变化。
当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符合基本的发展规律;不过,如果能创造一个共同协作、互相帮扶的局面岂不更符合和谐发展之观念?因此,零和游戏正在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企业逐渐认识到“利己”而不“损人”才是最美好的结局。实践证明,通过有效合作,实现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的。
领导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寻找能够实现“双赢”的机遇和突破口。一家企业无论强弱,只要有它的存在,必定是有它的优点所在。因此,如果你一味地想干掉他,还不如收养他,从中利用他的优点为己所用。这就是所谓的“并购”。如今,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这已成为当今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主流方式之一。
中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发展并购能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现在完全不像30年前日本企业进入全球舞台的时候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对外并购风潮将可能改变很多行业中的竞争态势,而这一风潮才刚刚拉开帷幕。2009年,中国共完成248起并购交易,交易总额达457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已超过英、德、日、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分析家认为,在全球竞争的时代中,中国公司没有大把时间可供挥霍,因为全球化的迅猛步伐意味着市场的得失只在转瞬之间。
2010年,中国企业再掀跨国并购浪潮,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在此次全球并购浪潮中,势必会有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借助跨国并购异军突起。慈星公司成功收购了世界电脑横机巨头——瑞士事坦格Steiger-SA公司,这是中国针织机械领域海外收购的最大个案。
抗拒全球化,就如同抗拒万有引力。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但多少年来,鉴于在产业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科研能力的相对薄弱与缺失,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也变得相对单一——劳动力密集、低成本制造、廉价生产等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而在本身就对技术科研能力要求很高的针织机械领域,中国企业也曾一度丧失了行业话语权。
中国企业必须感到庆幸,庆幸中国政府在30多年前那个改革开放的经济举措,庆幸中国企业可以抛却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体制进发,进而可以以生产者、服务者乃至创造者的身份和世界交流,从而形成“中国竞争力”。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时间里,国际化成为中国商业进步的标志之一,中国企业与全球经济的距离,也因此变得毫无阻碍。麦肯锡公司的中国问题专家乔·张说:“在当前环境下,中国公司除了收购外国公司外没有太多的选择。几乎没有什么公司能够再像过去那样自我发展了。如果再等10年或15年,它们或许将面临更为困难的境况。”
通过收购知名品牌,进而掌握全球销售网络、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得到认可的品牌,这无疑是中国企业乃至中国崛起的必经之路,也是一条捷径。正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中国世纪》的作者奥代德·申卡尔所说:“这些公司的目的是增强能力。这是一条捷径。它们没有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而现在,它们一下子就拥有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品牌。”
在这个日益被沃尔玛、微软、可口可乐,以及一些人们相对不那么熟悉的领域的国外品牌支配的世界中,中国的企业也开始学会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例如,在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后,在国外鲜有人知的联想集团公司一夜间成了继戴尔和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计算机制造商;在收购了拥有传统品牌RCA的法国汤姆森公司的电视机业务后,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制造商;在完成对沃尔沃公司的收购后,原本具有纯正中国血统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也一下拥有了国际血脉,并且迅速成为全球汽车企业都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对手。尽管这些收购在某一个时期或许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它们都是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及其全球野心的象征。
而日韩企业的发展或许可以为中国企业当前的全球收购热潮奠定信心的基础。
在过去,日韩公司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时,也一度是低级产品生产者的形象,为此,日本花了很长时间才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并把它们转变成为高级产品,比如索尼、丰田、松下等等。
与此相比,中国企业目前所面对的环境和所拥有的优势显然更好一些: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十分成熟的制造业体系、了解和掌握高价产品的生产程序、中国市场强大的潜力,以及其他包括销售、服务、不断进步的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而通过收购国外知名的企业和品牌,则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向价值链的上方攀登。尽管在中国,有些品牌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却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些品牌。伴随着中国企业逐渐展开收购国际品牌的盛举,这种状况有朝一日也许会改变。
如今,来自中国的一些有发展潜力和实力的公司,正以收购知名品牌的方式让外国人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慈星电脑横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横机品牌,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而品牌在短期内是无法靠投资和营销来塑造的,需要长期的市场占据和积累。国外很多企业在创办初期就有品牌经营意识,能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慈星要想尽快“走出去”,品牌的提升无疑是一个必须条件。通过并购一家世界级的品牌公司,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正是慈星所选择的道路。而事坦格在国际横机领域里是排在前三位的,品牌优势很强,有很好的国际影响力,这正是慈星所需要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寻求国际化发展和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之一,美国《商业周刊》撰文称,“中国正在走入并购的时代”,正如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起步于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样,由中国企业导演的国际并购大戏,注定将成为这个时代最值得记录和最值得关注的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