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处世学问篇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湖南长沙府(今湖南省娄底市)人,晚清的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在封建时期,奏议是指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是作为臣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要下一番功夫,谨慎对待才行。
曾国藩博学多才,又深谙官场之道,所以他的奏章折子写得也是精彩绝伦,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他的奏章内容和形式,在不同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总体来说,他的奏章都是凝重沉稳、明快简练,但是前期的奏章写得有些倔强、激切,后期重新出山之后,风格立马就变得平淡质朴却有绵里藏针、缜密老到。可以说,越到后来,他的奏章内容也就更加谨慎起来。
在当时,能向皇帝奏事也是一种特权,说明皇帝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人。许多人都想利用这样好的机会,就在奏章上花下大工夫。曾国藩还经常叫到自己的手下,在向皇帝奏事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行事。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正月的时候,曾国藩读了洪亮吉的《上成亲王书》,就对人说:“这篇奏章其实也没有什么触犯忌讳的地方,即便如此,还是因为这篇奏章遭到灾祸,被发配到新疆,可以看出对待奏章不可不谨慎啊!”
他的门下有位叫鲍超的,在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一月的时候,获准向朝廷直接奏事。鲍超非常高兴,自以为飞黄腾达的日子就要来临,就去见曾国藩,曾国藩就以自己受过的教训为例子,告诫他以后要谨慎行事。曾在信中说:“你虽然可以向上进言,但须十分谨慎,不可乱说一句。若进言之词任意妄言,你若说错了话,不但皇上以后都不准你再进言,而且还要治你的罪。”
到了第二年五月份的时候,曾国藩又因为奏事的事情教训了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一番。当时曾国荃刚刚获得了单衔奏事权,就开始弹劾朝廷官员,闹出很大的动静,所以曾国藩就再三地告诫弟弟在写奏章的时候不可不慎。他对曾国荃说道:“我的一些同僚位高权重,但是他们在写奏折的时候仍然是处处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妄言之词,他们书写奏折不求能够得到皇上什么赏赐,只是求得保全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