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和孝庄太后为康熙选定的四位辅政大臣,都是元老重臣,可谓功铭钟鼎:
索尼,满洲正黄旗人。赫舍里硕色之子。是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元老,他文武双全,在八旗尤其是两黄旗中的威望很高。他兼通“满汉蒙古文字”,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就被授为一等侍卫,从征界箔、栋夔。金天聪元年(1627年),他随从清太宗皇太极攻锦州,侦敌宁远,并立下战功。皇太极驾崩后,睿亲王多尔衮在三官庙召见索尼商议册立之事。当时索尼抢先发言,说:“先帝(皇太极)有皇子在,一定要立其中之一。先帝也地下安心了。”这一举动和提议惹恼了多尔衮。多尔衮执政之后,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清明时节,借茬将索尼削职罢官,发配到盛京(今沈阳)看守昭陵(皇太极陵)。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福临亲政之后才召令索尼回京,官复世职。尔后累进一等伯世袭,擢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人,其父为额驸苏纳。他初授牛录额真,在崇德六年,因立战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耳I喇章京;顺治七年,世祖命追复苏纳世职,以苏克萨哈并袭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后擢为议政大臣。苏克萨哈原是多尔衮的属下,多尔衰死后,因率先告发多尔衮有功,很快就又晋升为内大臣。
遏必隆,纽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其父额亦都为大清王朝开国功勋的五大臣之一,母为和硕公主。天聪八年,袭一等昂邦章京,授侍卫,管牛录事。崇德六年,跟随太宗攻打明军时立下战功,第二年在攻克蓟州和夏滓时,再次立功,被拔授牛录章京世职。多尔衮执政后,被多尔衮借茬论死,抄没家产。直到多尔衮死后才得以平反昭雪,袭一等公,擢为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
鳌拜,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他跟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而且也是皇太极的心腹。1644年清军入关,鳌拜率军攻占燕京,征伐湖广,为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1646年,鳌拜出征四川张献忠大西军,斩张献忠于阵前,因此以首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皇帝禁卫军司令),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习武进士。
自此,鳌拜开始参议清廷大政。
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因资格最老,威信最高,自然也就成了顾命大臣之首;遏必隆出身名门,屡立战功,而且与鳌拜的交情很好,他位列第二;苏克萨哈原本依附多尔衮,其威信却不高,爵位也在他人之下,但在多尔衮死后,他站出来告发了刚刚死去的多尔衮,获得了顺治的信任,被排在第三位;因此,功勋卓著的鳌拜,对排在他前面的苏克萨哈很不服气。
尽管如此,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康熙二年(1663年),在四大臣执政的初始时期,他们尚鸵相互协同,共掌国政,贯彻执行世祖福临的既定路线,继续完成统一大业的战争。康熙元年(1662年),在四辅臣的努力之下,吴三桂执杀南明桂王朱由榔,西南各地的小股抗清势力和偏居台湾的郑氏部属纷纷归降;康熙三年,靖西将军穆里22玛同定西将军图海,率八旗劲旅,镇压了大顺农民军余部。至此,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宣告结束,清王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到了康熙三年以后,鳌拜恃其军功卓著而开始骄横跋扈起来,不仅违背当初的“誓词”,而且日益骄恣。这个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鳌拜原来与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素有嫌隙。费扬古是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是顺治帝孝献皇后的弟弟。费扬古虽是外戚的身份,但他却是凭借自己的赫赫功绩而跻身于政坛的。当时,鳌拜的地位虽日益显赫,但他平日待鳌拜却不像别人那样恭敬。费扬古的儿子倭赫当时是康熙身边的侍卫,他在御前对鳌拜也不怎么礼貌,因此更加深了鳌拜对他们的仇恨。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鳌拜以倭赫等人在景山瀛台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的罪名将他斩首。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不久之后,鳌拜又以费扬古守陵怨望,将费扬古及其子尼侃、萨哈处以绞刑,家人发配宁古搭,籍没家产,归鳌拜之弟穆里玛家。这就是鳌拜专横暴戾的开端。
四大辅臣中,居首位的索尼,虽为颇有声望的四朝元老,但因年大体弱,斗不过鳌拜,于是处处忍让。而居第三位的遏必隆,因与鳌拜为同一旗系,遇事就随声附和。居第二位的苏克萨哈,与鳌拜宿怨根深,自然就成为了鳌拜重点打击的对象。
苏克萨哈与鳌拜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黄、白两旗之间的矛盾。
在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讲过,这个矛盾的根源早在皇太极改旗之时就已经结下了。到了顺治初年,朝廷下令圈占北京附近的田地给八旗将士,规定各旗按照左、右次序分配。但摄政王多尔衮自己想住永平府,于是利用自己的权势,擅自将永平府一带镶黄旗应圈的蓟县、迁安、卢龙圈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将正白旗应圈的保定、任丘、大城、河间一带条件较差的地,圈给了鳌拜所领的镶黄旗。当时,鳌拜对多尔衮这种歧视和压制镶黄旗的做法就极为不满,只是因为自己权势有限,才不敢明目张胆地提出反对意见。
时隔二十多年,旗民之间因圈地而产生的不满已经逐渐淡漠。但自从鳌拜当上了辅政大臣之后,认为出气的时机终于到来了。于是在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鳌拜旧事重提,指使八旗以土地不堪,呈请更换,移送户部。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从安定国计民生出发,上疏反对圈换土地。鳌拜想扫除自己的阻力,接着就在三月强行实施。按鳌拜的换地计划,要迁移镶黄、正白两旗壮丁六万余人,涉及十个州县、三十余万垧耕地。而且圈换土地的过程也并不像鳌拜想象的那么顺利,广大旗民因此惶惶不安,纷纷弃地不耕,外出逃荒。
直隶(今河北)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同时疏报朝廷,请求停止交换圈地。鳌拜见到疏报,不禁大惊,担心圈换土地被迫中断,于是假传圣旨,命吏部和兵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逮捕革职,当即将他们处死。
鳌拜换地得逞,在朝臣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但由于他权势大,朝内百官都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暗地里直接上疏孝庄皇太后,要求皇帝亲政。鳌拜换地之事也给年仅十四岁的康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十年后提起此事,他仍非常痛心地说:“巴图鲁公鳌拜、遏必隆,为圈地事,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冤抑殊甚。此等事,皆朕所不忍行者。朱昌祚等,不但不当杀,并不当治罪也。”这年六月首席辅佐大臣、康熙的岳祖父索尼去世,康熙见四臣辅政体制已经不能发挥起积极作用,如果任由鳌拜继续专权骄横下去,将给朝政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七月初三这天亲率辅臣向祖母提出亲政的奏请。孝庄皇太后也早有这个考虑,便欣然同意,并定于七月初七举行亲政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