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帝王之家又深得祖母厚爱的玄烨,其优越的生活环境自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拥有的。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童年时期的玄烨,在享受锦衣玉食的同时,不仅屡遭磨难,而且也深深体味了一番帝王之家的人情冷漠。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绝大部分的满族人相继进入关内与汉族杂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汉化很快。那时,年轻的顺治帝思想开放,作为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对内地的新事物接受得也很快。出于对汉文化的喜爱,也开始喜欢起了汉族的姑娘。但是,孝庄皇太后和满洲贵族们都认为汉俗的盛行将不利于清朝的统治,于是极力反对顺治的意愿,坚持满蒙联姻的政策。由皇太后做主,先后强迫他娶了五位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后妃。但事与愿违,顺治帝由此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先废掉了第一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女),接着又疏远第二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孙女),同时也故意冷落另外的三位蒙古妃子。
与此同时,顺治帝陆续收纳起了满族和汉族女子入宫,玄烨的母亲佟氏就是顺治九年(1652年)被顺治选入宫中的。顺治帝对佟氏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但其母亲孝庄皇太后却特别喜欢佟氏。
起初,佟氏还能得到顺治的宠幸。然而,就在玄烨将要降生的前后,顺治帝移情别恋,爱上了满洲正白旗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鄂氏,并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将她立为贤妃,九月又晋升为皇贵妃。翌年,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也就是皇四子。予以母贵,这位刚出生的皇四子,被顺治帝视为“朕第一子”,并为之告祭天地、太庙,隆重庆贺,预示这位小皇子将来就是皇位的继承人。但好景不长,三个月后,皇四子突然夭折。顺治帝为此悲痛欲绝,神魂颠倒,此后再也无意考虑皇嗣问题。
按照清朝的制度,皇子、皇女在出生之后,即与生身额娘(母亲)分居,由乳母、保姆抚育。玄烨幽生之后也不例外,玄烨是独居一处,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顾,由宫女、太监等服侍、陪伴。
在玄烨两三岁时,大约是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冬天,顺治帝以玄烨尚未出痘为由,令其与保姆出宫避痘。于是,玄烨就从皇宫搬到了皇宫西墙外的一座宅院里。这座宅院就是今北长街北口路东的一座府邸(后来改为福佑寺)。这段时间,玄烨只有乳母、保姆、宫女和太监照料,长期不能与父母相见。直到两年后出过天花,才得以搬回皇宫。
玄烨出宫避痘,虽名日“避痘”,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任何可靠的预防措施,当时也没有有效的治疗办法。无论是谁,如果一旦得了天花,一半是靠自身的抵抗力,一半则靠命运的安排。玄烨出天花时,经受了发烧、疼痛、烦躁和恐惧,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监的精心照料,最后虽九死一生,躲过了一劫,但是在玄烨的脸上却留下了永远的“麻子”。这在生理上是一种终身的遗憾,在心灵里也是一种终身的阴影。
在玄烨成长的这段岁月里,虽然皇父根本无心、也无暇顾及他,没有给予他关爱与教育,但是毕竟还有皇父的庇护。在他未满八岁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的皇父又突然与世长辞。顺治的死,不仅使祖母和生母痛苦不堪,也又一次给幼小的玄烨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和精神创伤。
两年之后,也就是在玄烨即位的第二年,年仅二十四岁的生母佟氏又不幸病死,这时的康熙帝还不满十岁。母亲的去世,悲痛之情可想而知。玄烨昼夜守灵,“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宫廷近侍,皇室近亲,耳闻目睹者,“无不感泣”。两年之间,父母相继离世,对玄烨来说实在是人生幼年的极大不幸。
玄烨的童年很少享受到家庭的亲情和温暖,也是他终生的遗憾。
直到晚年时他还对此耿耿于怀。他说:“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福临)”
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抱歉之处。”《徭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人的确就是这样,忧患虽会使人痛苦,但也能激发人的斗志豪情。康熙帝玄烨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充满宫廷悲剧的童年,给他带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沉重打击。但是,玄烨在人生磨难的面前,却没有消沉、颓废,而是勤奋学习,磨炼意志,培养了自信、自立、自强、自励的精神,为成就后来的帝王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