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酷爱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与总结满族、汉族及其他各族修身、齐家及治国的经验,并形成文字,“编定群书”,传之后世。他一生自撰及组织才能之士编纂的各类书籍共达六十余种。其中,从治理天下的需要出发,尤为重视经学与历史书籍。
康熙视经书为先圣先贤之言,所以凡在经筵日讲时听过的,均令刊刻颁行,并为之作序,如《日讲书经解义》、《日讲易经觯义》、《日讲诗经解义》、《日讲春秋解义》、《日讲四书解义》、《经筵讲章》等。并且,满文译本几乎同时翻译出版,颁赐臣下。满文译本的及时出版,不仅有利于满人学习这些古典汉文书籍,也有利于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传教士学习满语比学汉语容易得多,只需不太长的时间,就可依靠满文译本使用汉语书籍。可见,翻译出版140经书,在客观上还促进了满汉及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王搂等人奉命撰成《春秋传说汇纂》,康熙为之作序,阐明编撰宗旨,主要针对宋胡安国的《春秋解义》,随事驳正,以破门户之见,使之更加符合经义。凡解释《春秋》的各传之中,“其有舛于经者,删之”。五十二年(1713年),又命李光地主编(倜易折中》,要求参考群言,“折中而取”,务求至当,而不偏主一家。此后所修《书经传说汇纂》、待经传说汇纂》等书,均采取斟酌持平的态度,虽属未必可从的旧说,亦附录其文,以明古义。
康熙对学术的开明态度,为清代经学的繁盛发展,开了良好先例。
康熙身为帝王,毕竟与普通书生不同,他更重视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因此,《四书》尚未学完,便主动提议将《通鉴》与之参讲。
听过讲官摘要讲述朱熹所辑《通鉴纲目》之后,兴趣更浓,于是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起,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纲目大全》三书,详细通读,“以朱笔亲加点定”。“不但错误者悉加改正,即缺失者亦皆增补”。至次年年底,批注达一百零七则,后由翰林院编修励杜纳奏请,经礼部、翰林院议复,决定交起居注馆记注,以备将来增入史书。康熙的这些研宄心得,先在满文《通鉴纲目》中得到充分反映。大约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开始,康熙决定于内廷设局,翻译《通鉴纲目》,并亲自校阅、注疏翻译文稿。他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三月初二日所撰《序文》中写道:“朕躬亲裁定,为之疏解,务期晓畅无遗,归于至当而后止。”
“立有程课,自元旦以至岁除,未尝有一日之间,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随。迄今三年有余,全集告竣,将锓梓颁行。”要求臣工,“其各殚心观摩,以体朕黾勉法古之意”。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诸臣辑成《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夕h记》一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其中有未得要领之处,康熙又“亲御丹毫,详加论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钦定代纪事年表》一百卷。
纂修《明史》一事也在康熙朝取得了重要成果。《明史》纂修时间很长,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局,至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为期九十五年,历经顺、康、雍、乾四朝,但主要工作是在康熙朝完成的。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六月,以全部四名现任满汉大学士勒德洪、明珠、李爵、王熙及部分内阁、翰林院学士,补充为监修总裁官及总裁官,这标志《明史》的纂修工作已经纳入国家重要议事日程。
康熙把修《明史》视为清朝不可推卸的责任,给予特殊重视,所定标准很高,要求也极严格,提出:“《明史》不可不成,公论不可不采,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基于这种想法,他经常询问《明史》编写的进度,亲自逐册审阅原稿,发现问题,及时商榷。经过几次增删,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形成三百一十卷的全稿。
后经雍正朝的修订,到乾隆初,便完成了后来通行的三百三十二卷(另有目录四卷)本《明蚴。后人认为《明史》虽然仍有某些不足之处,但确实是五代以来所修各史中最好的一部。
/42康熙在主持纂修当代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二十一年(1682年)十月,康熙决定纂修《平定三逆方略》。以大学士勒德洪等为总裁官,内阁学士阿兰泰等为副总裁官、纂修官。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一月,纂修完毕,进呈皇帝过目。康熙发现“其中舛错颇多”,一一以签标识,令纂修官“酌改”。从修娴五定三逆方略》
起,创立了一新的史体-《UJ-略》。之后清廷每当统一国家、巩固边疆等军政大事,取得新的胜利时,都要依据当时的奏报和有关谕旨、诗文、碑文等,纪其始末,纂辑成书。因此后来有《平定海寇纪略》、《平定罗刹方略》、《亲征平定朔漠方略》等书问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四月,康熙采纳山东道御史徐树毂的建议,决定纂修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国史》,正式设立“三朝国史馆”,任命大学士王熙等为监修总裁、总裁官,主其事。修当代史,由于时间近,资料全,事皆亲睹,言为可征,固然方便,但因牵涉在世的人较广,利害相关,瓜葛也多,不能很快竣事。直到十余年后,开国功臣传的体例尚待皇帝亲自裁定。
类书为分类编排,有如现代百科全书。最初,康熙于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令张英等依艚类函》体例,编续集《渊鉴类函》,“自唐迄碉,辑成完书,以资观览”。但开编之后,由于亲征噶尔丹战争的胜利结束,国家财政状况好转,以及人才的发现,又决定再编一部新的大型类书——初名《汇编》,后来康熙赐名《古今图书集成》。
它的实际主撰人是陈梦雷,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康熙九年,未及二十岁中进士,授编修,实罕见之人才。后因回乡省亲,受耿精忠牵连,被定为逆党拟斩。康熙特旨,从宽免死,发往盛京给披甲新满洲为奴。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东巡,陈梦雷御前献诗,蒙恩召还,命侍皇三子诚郡王胤祉读书。后经胤祉推荐,承担汇编大型类书。康熙给予特别鼓励,除“指示训诲,钦定条例”外,并亲至陈梦雷斋中,书“松高枝叶茂,鹤老羽毛新”的联句相赐。陈梦雷以颠沛之余,得返京师,承蒙知遇,发挥所长,真是喜出望外,因此,“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工作极为勤奋,进展也非常迅速。于康熙四十年十月为始,领银雇人缮写,至四十五年四月内,书得告成。同时提出校订和修改办法,请胤祉一并转奏皇帝,委人修订,出版发行。
康熙对所进《:[编》极为珍重,特赐名为《古今图书集成》,派人进行编校,并铸造大量铜活字,准备出版。但因该书规模宏伟,修订缮校及刻铸铜字等,均颇费时日,加之康熙晚年发生的诸子党争,太子胤卒乃被废,与其关系密切的胤祉和陈梦雷,也都受到牵连,故使出版时间一再拖延。六十一年(1722年)
十一月,康熙去世,其四子胤稹即位,年号雍正。胤祉被贬守护康熙墓——景陵。七十二岁的白首老翁陈梦雷,再次举家被流放到黑龙江省的h奎(今齐齐哈尔),最终死于戍所。
胤稹命尚书蒋廷锡等“督承在馆诸臣”,修订该书。蒋仅作极少一部分校订,即删去撰人姓名,请雍正帝亲自作序,于雍正六年(1728年)印刷出版。该书的特点是:分类细,便于检阅;卷帙多,达万卷、亿字,仅次于《永乐大典》;内容博,凡在六合之中,巨细毕举。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绦鼬的分类未必都合理。如将“烟火”归于乾象典,将“农”分属艺术、食货、考工等。史料来源、年代等,也有的注释不够详细。
缟纂文选、诗词、歌赋、书画之类的文学书籍,同时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康熙自幼嗜读古人文选,曾将秦汉以及唐宋诸名作,以有关风化、有益世用者为主,汇为一书,逐篇亲加评论,名日《古文渊鉴》,于康熙二十四年刻印颁赐,以广传于天下。“常置案头,以备温习”。
康熙还委派侍讲彭定求、编修沈三曾等校订编辑御定全唐诗》。
彭定求等依据明人胡震亨所编《唐音统签》及清初季振宜据钱谦益残稿补订编撰的《全唐诗》(即所谓“内府所藏全唐诗集”)为主,“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吏、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唐诗之源流正变,始末厘然,自有总集以来,更无如是之既博且精者矣”。全书共九百卷,收诗比较全,并做了一些校补和订正,对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学有很大参考价值。其中唐太宗所作诸篇,每以天下黎民为念,康熙都很喜读。
《全唐诗》编成后,江宁织造曹寅奉命于扬州天宁寺,组织人力精工刊刻。他选择笔体相近者,习成一家,精工缮写雕刻。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七月到次年十月,全书告成,果然书写一笔不苟,镌刻字迹秀丽匀称,精美绝伦,别具风格,成为康熙时期所刻书籍之代表作,被誉为“康版”。当然,由于时间紧迫,编辑人员有限,书中也存在错收、漏收、重复以及作者小传谬误等问题。
除《全唐诗》外,康熙朝还编有(沥代题画诗》、(沥代诗宗》、《四朝诗、《全金勘、《御选唐勘等书。
在文字学方面,康熙首先想到的还是本民族的满语。他唯恐本族后生子弟“竞忘满语”,或辞不达意,“言语欠当”,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四月,命翰林院学士傅达礼,主持编修满文字书——《清文鉴》。要求注重质量,“详慎为之,务致永远可传”。编修过程,儒臣分类排纂,日以缮稿进呈。康熙亲自秉笔,逐一审订。经三十五年努力,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月,全书告成,共二十一卷,前有康熙序言。这时由于满洲耆旧“渐就凋谢”,有些词汇的微文奥旨,已不为后人所知;且八旗兵分驻各地,长期接触汉人,使满语受当地乡音影响,已不纯正。《清文鉴》的出版,不仅保留了对某些满语词汇的传统诠释,而且厘定满语语音,使之渐趋纯正与统一,不仅便利于当对的流通与应用,而且造福后世。
继编文鉴》之后,康熙又倡导纂修汉文字书——僚熙字典》。
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初九,向南书房侍直大学士陈廷敬等提出编修汉文字书的初步设想,要求修正过去字书之不足,“详略得中,归于至当”,“勒为成书,垂示永久”。随后,成立编书机构,任命张玉书、陈廷敬为总阅官,凌绍雯等为纂修官。他们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凡过去历代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历时六载,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康熙钦定书名为《字典》,意在使臣民“奉为典常”、“以昭同文之治”,使之为巩固统一、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服务。因/46该《字典》系康熙帝亲自主持编纂,所以后人通称《康熙字典》。
(镰熙字典》吸收历代字书有益成分,融会总合,并加以补充发展,达到封建时代字书的新高峰。其突出的特点是收字最多,达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此外,在辨形、注音、释义、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的字书完备、细密、合用。编排体例,采用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行之有效的部首检字法,并将部首及部中之字均按笔画为序,查阅便捷。但是,由于《字典》系多人合编,仓促成书,不仅体例难于划一,且在注音、释义等方面,也有失误之处。
暖蚕目
§§第五章 千古一帝的治国之道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的一个黄金时代,他也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同时,康熙也被称为“最博学的皇帝”,因为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不仅谙熟儒家典籍,而且通晓音律、自然、天文、历算、地理,即使按现在的标准,他也称得上是个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