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以博大的胸怀,养育着中华民族,也孕育了黄河文化。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五千四百多公里,中游流经内蒙、山西、陕西和河南西部,容纳所经省份数十条支流的水量,夹带着大量黄土高原的泥沙,“一碗水,半碗泥”便是黄河水质的形象描绘。
黄河自明弘治年间,因筑堵黄陵冈,被迫改道南迁,当时黄河下游的河道是从河南的开封、商丘南下,经过江苏的徐州、宿迁,从云梯关入海。黄河与运河交汇于苏北的清河县,淮水、雎水流入洪泽湖内,也在清河县泻入黄河。由于黄河夹带着大量泥沙,在水流缓慢时,泥沙沉积在河床中,年复一年,越积越高,以至成为颇为壮观、高出地面数米的“地上河”,也正因为如此,黄河从古至今都是一条多事之河,经常泛滥改道,使沿河地医的百姓深受其害。黄河自上游夹带泥沙而下,年久河床淤积,在清口与淮水交汇,经常形成倒灌。
黄淮入于运河,又在沿途决口,冲决堤防。
至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和康熙朝初年,黄河泛滥依旧。一六六一年间,黄河在各地决口先后十余次。一六六二年至一六七六年间,黄河决口的记录多达六十余次,造成大患有十余起。一六七七年夏季多雨,黄淮并涨,沿途堤坝崩溢三十余处。淮水入于运河,黄水倒流四溢,淮扬七州县(L邮日、盐城、高邮、宝应、江都、泰州、兴化)成为一片汪洋。由于河道年久失修,黄河堤坝不断毁坏,致使黄河改道,到处冲决,不仅百姓的生命及财产遭受严重损失,还殃及到淮河,进而使与之相连的大运河同时被冲,造成运道的阻塞,影响清政府至关重要的漕粮运输。黄河的泛滥使南北交通断绝,南方漕粮不能北运,国家财政大受其害。因此,黄河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必须对其加以治理。黄河连年为患,为清朝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威胁。一是黄河南北两岸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经常发生水灾,淹没民居和庄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安定。二是连年水患使经由大运河的漕运受到阻遏。清朝仰给东南的糟粮不能北运,严重影响朝廷的财赋收入。
康熙亲政之初,以河务、漕运及三藩为要办的三件大事。可见,他已经看到治理黄河的紧迫性。虽然康熙目睹黄河泛滥所造成的灾害日甚一日,十分忧虑,但还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不久,三藩叛乱,中央集中所有人力和财力进行平定,治河一事,被暂时搁置下来。
康熙十五年,黄忠再次爆发,黄、淮并涨,奔腾四溢,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多达二十一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三十四处,淹了淮、扬七个州县。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长三百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破坏,其严重程度超过以往。对黄河进行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康熙十六年,平定三藩的战场形势向有利清朝的方向发展。康熙力排众议,改变小打小闹零零碎碎的治理方式,决定对黄河及淮河进行全面治理。所谓“为政之道全在得人”,康熙经过慎重的选择,升任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由官学生108考授国史编修。历任内阁中书、兵部员外郎、郎中、通政使司右通政、内阁学士、安徽巡抚等官职,仕途一帆风顺,且治绩优秀。靳辅是个知人善任的官吏,他任总督时,陈潢是其得力的僚属,凡治河之事,无不向陈垂询和请教。
陈潢,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的治理黄河专家。他在年青时即关心黄河问题,曾自己沿黄河察勘至宁夏地区。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怀才不遇。直至康熙十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安徽巡抚靳辅相识,互为知己,被靳辅聘为幕僚。此后跟随靳辅先赴安徽,后共同参与治理黄河,筹划了一系列的重大工程措施,成为靳辅治河的得力助手和主要的工程技术专家。靳辅治河十余年的成就,可以说与陈潢的襄助是分不开的。
康熙皇帝的总体治河思想是通过统筹规划与全面安排,收到治理与济运、兴利与除弊相结合的效果,这与靳辅“治河、导淮、济运”的治河想法基本吻合。在皇帝的大力支持下,靳辅奔赴治河前线,开始对黄河进行考察治理,而这个过程是艰难曲折的。
靳辅到任不久,即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同陈潢遍阅黄、淮形势及冲决要害。在以康熙所定的“务为一劳永逸之计”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治河之道,必当审其全局,将河遒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而后可无弊也”的治河主张。一日内向康熙皇帝上了八疏,系统提出治理黄、淮、运的全面规划。他吸收了明朝末年治河名臣潘季驯借助水流速度以冲沙,避免泥沙沉积的经验,制定了坚筑堤防、束水攻沙的策略,主张挑挖云梯关至海口一段河身,以加宽入海口:疏浚清口,使淮入黄;加固高家堰堤坝及堵塞决口等,提出了急需治理的五项工程和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的“筹划钱粮、裁并河工冗员及设巡河官兵”的三项保证措施。
为了解决当务之急,首先在清口以下至河口三百里的河道内,采取“疏浚筑堤”并举的措施,把河道内所挖引河之土,用以修筑两岸大堤;又在清口开掘五道引河,疏通淮水入河的通道,然后将沿河小的口门一一堵合,再集中力量堵筑杨庄口门,从而使黄、淮并力入海,河道畅通,运道无阻。
对靳辅的奏疏,大臣在讨论时认为,目前战争仍在继续,朝中钱粮紧张,应该暂缓实行全面治理的计划,在紧要处先行治理,余处等战争结束后再大行修治。但康熙认为必须进行全面的治理才能收取“一劳永逸”的效果,因此他对靳辅全面修治的方案大力支持,拨给钱粮,批准实行。康熙朝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就此全面展开。
靳辅在治河期间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工程:导黄入海工程、清口工程、高家堰工程、清水潭工程、归仁堤工程、皂河工程。为保护重要堤堰,还增筑一系列滚水坝和减水坝。这些工程在日后,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成绩十分显著。然而治理黄河和淮河毕竟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经历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当它的作用在短时期内还没显现的时候,很容易遭到质疑,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以此作为口实进行攻击。靳辅的遭遇便是如此。
康熙十九年和二十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治,黄河还未完全回归1日道,这期间发生了两次大水,河道两度决口。于是有人开始借机否定治河的成绩。康熙十九年靳辅自请处分,被革职留任。二十一年,候补布政使崔维雅奏呈治河两书,对靳辅几年来的治河成就一概否定主张拆毁所有工程。然而,崔维雅的办法更加不可信。康熙见河工未能立见成效,心情十分急迫,对靳辅的信任也有些动摇。只是举朝之下,还没有谁的治河能力能超过靳辅,且中途换人弊端更大,因此未让靳辅“下岗”。
洪泽湖一带,高家堰坦坡和三十多处决口堵口工程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结束。十一月开始堵塞翟家坝大工,十八年五月竣工。
与此同时,靳辅将南运口改移到离清口较远的七里闸,使黄水不容易内灌运河。从长江北岸江都(今扬州市)到黄河南岸清河(今淮阴市)三百多里的运河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挑浚,堵塞运河堤决口三十二处并加固增筑。二十二年四月,萧家渡决口堵合,靳辅、陈潢的治河规划终告完成。此时黄河回归故道,淮河出流顺畅,漕运也畅通无阻。康熙闻讯大喜。
为了检阅工程的效果,康熙于二十三年十月第一次南巡视察河工。他临阅黄河北岸各处险工,充分肯定了黄河堤岸的巨大作用,嘱咐靳辅还须加厚增高,以防未然。他对宿迁等地日益增多的减水坝,一方面肯定其作用,另一方面担心日后缺口,侵灌民田。十月二十二日,当南行至高邮湖时,康熙见民间田庐多在水中,立即登岸,沿堤步行十余里,召见当地百姓,询问受灾原因和民间疾苦。他对治河官员只顾保证漕运,“未尝计及民生”,一向都持反对意见,但是没有料到会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因此向身边的两江总督王新命说:
“朕此行原欲访问民间疾苦,凡有地方利弊,必设法清除,使之各得其所。昔尧忧一夫之不获,况且睹此方被水情形,岂可不为拯救耶?”直到回到御舟之上心情仍然不能平静,夜不能寐,他提笔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淮扬罹水灾,龙舰偶经过,田亩尽沉沦,茕茕赤子民,对之心惕然,夹岸罗黔黎,咨诹不厌频,饥寒或有由,古人念一夫,凛凛夜不寐,亟图浚治功,会当复故业,流波常浩浩。
一望类州岛。
舍庐半倾倒。
栖栖卧深潦。
无策施襁褓。
跽隙进耆老。
利弊细探讨。
良惭奉苍颢。
何况睹枯槁。
忧勤怒如捣。
拯济须及早。
成令乐怀侏。
诗中抒发了对黎民疾苦的同情与悬念,康熙希望“亟图浚治功,拯救须及早。会当复故业,咸令乐怀侏”,这便是《阅河堤诗》。
十一月二十九日,康熙返京。这次南巡康熙充分肯定了靳辅的治河成就,赠御制《阅河堤诗》以示鼓励,希望治河工程早日告成。靳辅治河,初见成效,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但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靳辅也遭到不少朝臣的嫉妒。正当靳辅踌躇满志,筹划下步方案时,朝廷中的朋党斗争,也如火如荼,靳辅不知道他将成为朋党斗争的箭靶。在治理下河问题上也和康熙本人以及直隶总督于成龙发生了分歧。又加上因为屯田问题处理不当,最终被革职。
康熙二十三年之后,朝廷已经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国家统一,正是集中精力全面治理黄河的大好时机,康熙对此也是更加重视。自从他南巡之后,看到黄河下游百姓遭受水灾处境可怜的情景,在保证漕运已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将轸念民生提到更为重要的地位。
为避免黄河下游一带民房、田地被水淹没,他决定开挖海口、疏泻下河地区积水,并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龙负责这项工作,靳辅负有节制之责。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所谓的“海口之争”。
于成龙负责这项工作后,力主开浚海口故道,堵塞减水坝,疏浚下游河水入海。靳辅则认为挑浚下河使积水入海的办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下河地势非常低,最低之处要低于海面五尺,如果疏通,积水不仅不会排出,反而会导致海水倒灌,他主张在洪泽湖旁高家堰再筑重堤,使黄河水不能倒灌入运,可减少淮、扬等地下河地区积水的压力,解决那里土地被淹的问题。由于两个主要人物的意见不能达成共识,康熙就将它交给朝中大臣讨论,结果九卿都赞同靳辅的主张,只有少数人同意于成龙。双方在大堂之上为此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透过这场争论,康熙认为由于明珠支持靳辅,造成凡靳辅之意,九卿均不敢反驳,以靳辅为是的局面,这说明明珠在朝中的力量十分强大,必须对其进行打击。于是在皇帝的心中,治河问题已经退居次要,他要为捍卫皇权的至高无上而采取措施了。在康熙的授意下,靳辅遭到御史郭绣的弹劾。明珠、余国柱等人也遭到郭诱的题参,他们的罪状之一,便是庇护靳辅,将他们纳入一党。最后除将明珠、余国柱等人革职外,所有支持靳辅的官员均被解任。
下河地区位于江淮之间运河段以东,由于地势低洼,内水入海不畅,加以运河上的减水坝在汛期经常要放水保漕运,使灾害更加严重。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时,目睹了高邮等县洪水泛滥的情形,决心加以治理。因靳辅正忙于其他工程,便将下河的治理交由于成龙负责,但仍应听靳辅节制。康熙曾发表意见,认为下河地区原有入海故道,只要加以疏通就可以根治。靳辅、陈潢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盲从,经过调查指出:下河地区卑于海,疏浚海口反而会使海潮内侵,危害更大。应该沿海筑堤阻挡潮水。并提出在运河东堤以东再筑大堤一道,将运河减出的水排入黄河,减少下河地区的来水。但这些方案都没能得到康熙的同意。
对于下河是否宜开等问题,康熙又一次召集靳辅和于成龙等人展开辩论,结果靳辅依然大胆直言,反对开浚海口,毫不屈从,与康熙的意图发生明显的抵触。靳辅、陈潢堵筑黄、运等堤泱口后,原来被淹的大片农田得以涸出。为补充河工经费,靳辅、陈潢商议只按原来照章纳赋的田亩数交还原主,其余农田都作为屯田,收入用于河工。
由于豪强大户往往都有大量农田不照章纳赋,这一方法大大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因而群起而讨之。于成龙利用这一时机,再次联合大臣多人群起攻击靳辅治河劳而无功、违抗皇帝旨意等。靳辅虽然面见康熙,陈述事实,仍于二十七年三月经廷议被革职。陈潢更在削职后被捕,冤死狱中。
靳辅被扳倒之后,康熙才发现反靳辅的一帮人都只是乌合之众,而反靳辅最积极的心腹之臣于成龙对治河原来并不精通。这些人反对靳辅并不是以治河策略的善否为出发点,而是完全以政治权利的争夺为目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作为治河专家的靳辅与他们进行争论完全是文不对题。对于康熙来说,这样的一个局面不能不说是对他的一种辛辣的讽刺。
靳辅罢官后不久,康熙命兵部尚书张玉书等人前去视察靳辅主持的河工。勘阅的结果,对靳辅的治河成就予以肯定。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第二次南巡,视察了靳辅主持开凿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中河”等工程。回京后,他对靳辅治河的功绩作了较为公正的评价。康熙谕令吏部:淮安百姓众口称誉靳辅、陈潢治河有功,念念不忘。而且“浚河深通,筑堤坚固,实心任事,劳绩昭然”,应恢复原品级。并于康熙三十一年再次启用靳辅,靳辅复职后,专门上奏为治河有功、为民造福、不畏权势的陈潢平反昭雪。但经过这场冤案,靳辅也早已精疲力竭,于当年的十二月病死于任上,年仅五十九岁。
康熙三十六年,清朝平定噶尔丹战役胜利结束,重又将治河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这时康熙已经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坚持疏浚下河的错误,而靳辅以地势低洼反对开浚则完全正确。
靳辅死后,康熙命于成龙接任河道总督,还不忘旧事重提:过去你说靳辅之短,现在怎样?于成龙回答说:臣那时是妄言,现在也要按靳辅的办法去做。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他以靳辅中河的北堤为南堤,男外再筑一条北堤,称为新中河。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他亲临黄河,亲自测量、规划、部署。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堤工,他对诸臣说:“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河底浚深,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兴化、盐城等七州县无泛滥之患,田产自然涸出。若不治源,治流终无裨益。今黄、淮交会之口过于径直,应将河、淮之堤各迤东湾曲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不致倒灌矣。”在总结经验教训后,康熙提出了自己对治河的总设想,即筑坝与深挖河身并行的方案。康熙帝颁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具体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
一、深浚河身。康熙帝指出:“朕留心河务,体访已久。此来沿途坐船外审视黄河之水,见河身渐高,登堤用水平测量,见河面高于田。清口、高家堰则洪泽湖水低,黄河水高,以致河水逆流入湖,湖无从出,泛滥于兴化、盐城等七州县,此灾所由生也。治河上策,惟以深浚河身为要。诚能深浚河底,则洪泽湖水直达黄河,七州县无泛滥之患,民间田产自然涸出。不治其源,徒治下流终无益也。二、筑挑水坝。康熙帝诏日:“宜将黄河南岸近淮处河堤东延二三里,筑令坚固,淮水近河之堤亦拓筑使之斜行,会流则黄河之水不致倒灌入河矣。三、开陶庄引河。康熙帝命:“挑引从惠济祠后入河,而运河再向东斜流入惠济祠交汇,黄水自然不倒灌。四、浚直河道。康熙帝谕:“宜于清口西,数曲处试行浚直,河直则流自急,流急则沙自刷而河自深。五、拆除拦黄坝。康熙帝命从速拆除云梯关附近的拦黄大坝,浚直海口河道,使黄河直流入海,增强水势,冲刷泥沙。他部署当时的河道总督于成龙“深浚河底”,“改修清口”,“拆毁拦黄坝”,“引水归江”等,这些措施既吸取了靳辅的治河思想与经验,又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浚直河道急流刷沙法,少用减水坝,将其改成滚水坝,以减轻下河灾情。
康熙概捂自己的治河思想是“闭六坝以束淮,通海口以引黄归海”。说明康熙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成熟的治河思想,并且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难能可贵。只可惜于成龙对这些好举措没有认真落实,反而使灾情更加严重。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于成龙病故,张鹏翮被任命为河道总督。
张鹏翮,字运青,一字宽宇,四川遂宁(今属重庆市潼南县)
人,清代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历任礼部郎中,黄州、兖州知府、江南学政等职,曾随索额图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准备。历任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张鹏翮受命整治黄河十年,但是他对于治理黄河却并没有什么经验,康熙为了正确指导,自己就要不断钻研,由于他长期亲临考察和探究,康熙自己也成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因此,在靳辅之后的时期,治河的总指挥是康熙皇帝,在他的直接指导和规划下,河工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展。在康熙的指示下,张鹏翮拆去拦黄大坝,使水遂出;重新清理清口,疏通了运河的几条泻水河;并对其他几项工程次第兴工,尽力修补其未尽完善之处,使黄河远离了清口,加大了冲刷的势头。此外,对运河河道也作了很多改善,使黄、运都能安流通畅。至康熙四十一年左右,各段工程相继告成。
康熙于四十二、四十四年和四十六年接连南巡视察河工。对张鹏翮所进行的各项工程进行验收,一切都很满意,只随时发现一些小问题,随时加以部署和指导。在南巡途中,康熙每到一处,必亲临治河前线,与随员一起测量那里的地势高低、河水的水位和流量,又命随员计算这一工程应挖土方、应用土料等。四十二年南巡回京后,康熙召集大臣官员,报告南巡成果,对张鹏翮奉旨修筑大加表扬,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宣布清水能够抵黄,运河乜不受倒灌,河工就要成功了。
在最后两次的南巡中,康熙又对治河的一些善后问题如防止清口一带黄水倒灌等进行了布置。
除了治理黄河外,康熙还开展对有害河流的根治,如修治了京畿地区的永定河,江浙地区的太湖,疏浚刘家、吴淞、黄浦等,均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这些工程基本在康熙五十年前后完成。
自康熙十六年至四十六年,整整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全面治理黄河浩大的工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黄河渐渐地起着变化,这其中不仅有靳辅的心血、陈潢的智慧和生命,更有康熙的一番努力和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