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蒙医伤科形成较早。由于蒙古族人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骑马射箭,经常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创伤,因此,自古以来就积累了正骨、治伤方面的经验。对于各种兵器创伤,也有不少医疗方法。如在《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用烧灼疗法来治疗流血不止的伤口;用蒸气罨的活血方法治疗内伤;用牛羊草结的退烧疗法、热罨疗法;用驼鲜血治疗箭伤等。
3.正脑术
这种疗法在蒙医典籍《甘露四部》中有详尽的记述。据记载,治疗方法有四种,均应用“以震治震”的原理,适用于牧民落乘、跌伤等外伤所致的脑震荡。治疗用具有布带、碗、筷、小锤、沙子或米。方法是先用布带将患者的头部紧紧围裹一圈,然后装满沙子或米的碗用布蒙住,倒置在患者头顶,令患者将一只筷子横咬在嘴里,医生用另一只筷子敲打所咬筷子露出的两端,作为预备性(或诊断性)治疗,然后再用小锤隔着布带在患者脑后枕部震敲3~9次即可。
4.灸疗
蒙古灸疗是在热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1000多年前藏医《四部医典》中就有“蒙古灸”的记载。蒙古灸是一种将炒黄的小茴香包裹在白净的羊毛毡中进行烧灼、温熨;或将一小块白净的羊毛毡浸入黄油中煎煮后取出敷置于应灸部位。灸草用广泛生长于蒙古各地的白山蓟草,还可采用西河柳灸、火把灸、温针灸等方法进行灸疗。
5.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将一定部位的浅部静脉切开或刺破进行手术放血,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多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疫热、疖肿、疮疡、痛风、索日亚(包括结核)、丹毒、黄水病等。放血疗法分为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个步骤。术前准备又分为远行和近行两种。远行即热病未成熟时,在放血前先服三天清血汤药,促使其成熟,使正血与病血分离,然后再放血施治。近行即放血前不服药,但通过晒太阳或烤火取暖祛寒。正式放血,又包括放血前的结扎,部位选穴,具体操作,观察血色、放血量和辅助治疗等内容。体质虚弱、孕妇、产后、浮肿、胃火衰败等寒性疾病患者忌用放血疗法。儿童和老年人,用泻下法、催吐法、鼻药及****法施治之后,亦禁用放血疗法。
除上述疗法外,蒙医的特色疗法中还包括阿拉素疗法、瑟博素疗法、****疗法、烫沙疗法、油脂疗法、罨敷疗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论述。
瑶族养生,瑶山大自然赐予的神奇养生法
独具一格的瑶医瑶药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
瑶医瑶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诊断方法非常丰富,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他们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这些方法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疗效显著。
瑶医的特点是医药结合,习医者必懂药,识药者必会医。所以,自古以来,瑶医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发药。至今,瑶族仍然是只有医生诊所,没有专门配方卖药的药师或药店。瑶医将药物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对药物的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瑶医不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很有研究。他们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会传染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如“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有疫疬,则并焚其尸徒居焉”以及用芭蕉叶当碗、分菜吃饭等。
瑶医瑶药依靠着瑶山大自然的赐予,没有文字记载,仅凭心口传承,流传至今,并在“非典”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瑶医瑶药在为广大患者带去福音的同时,也以其独特魅力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瑶医以盈亏平衡理论为指导
瑶族医生是以盈亏平衡理论来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
瑶医认为肝湿热(盈),肾阳不足(亏)会患胆道系统或泌尿系统结石病。因此,根据盈亏平衡理论,瑶医将常规治疗泌尿系结石的破石软坚、清热利尿为主改为补肾壮阳为主的治疗方法,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瑶医应用盈亏平衡理论指导治疗精神分裂症亦收到可喜的疗效。瑶医认为那些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弃衣而舞、不避亲疏的病人,是由于邪盈而致邪火攻心,上扰神明之故,治宜消邪气,清心火,定神明,用药方面则以打药为主。那些沉默寡语,神志痴呆,生活不能自理者,是由于阴痰内阻(瑶医把痰分为阴痰及阳痰两种,看得见、吐得出的是阳痰;看不见、吐不出的是阴痰),心脑失养(即亏)所致,治疗应以补心脑、养心神为主,正气充盈则阴痰自消,用药方面以风药为主,以此法治疗的患者,所需疗程短,一经治愈则不易复发。对于乙型肝炎、特别是迁延型肝炎,瑶医认为是由于肝气不足(即亏)所致,摒弃了中草药一贯使用的清热解毒方法,而重用滋补肝气的十全大补的治疗方法,往往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
瑶医盈亏平衡理论的另一重要内涵是人与大环境的关系。瑶医认为人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机体与周围的环境要保持相互的盈亏平衡,才能少生病、增健康,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人就会生病,所以在治病时不能忽视调节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盈亏平衡。如秋季天气久旱无雨,易引起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瑶医常用罗汉果炖猪肺等润肺方法来预防及治疗,多能收效。又如冬春天气久雨不晴,气候潮湿,人们患病多有“湿气重”的表现,即湿盈,湿盈会引起寒湿凝滞,寒进而导致风湿病,故在岭南冬春季风湿病为多发病,瑶医常用祛风除湿、活血散寒的草药煎水熏洗或药浴,以消除机体内盈余的寒湿来预防或治疗风湿病。
瑶医注重调节机体与自然界的盈亏平衡还表现在冬补夏消春燥秋润的饮食特点,这样就能使身体内部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盈亏平衡,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瑶医还认为,一年四季的更替、月亮圆缺的变化、昼夜的长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盈亏平衡,所以在治病投方的药物剂量及服药时间上也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月亮圆缺及昼夜的变化来进行调整,效果会更显著。
瑶医总结导致疾病的各种因素
瑶医关于人的致病因素的理论与中医也是非常相似的,认为人体之所以患病与自然界环境影响、饮食不调、意外创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先天禀赋异常等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
1.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自然界气候或环境的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若气候发生了异常变化或环境卫生不良,而人又不知道趋避或改善环境,就会导致疾病发生。例如:春、秋两季,本是风和日丽、气候凉爽、令人舒适的季节,若气候反常,或酷热逼人,或绵绵阴雨致湿邪伤人,则会导致脘腹剧痛、欲吐不吐,甚至昏迷的“蚂蟥痧”;又如,夏季烈日炎炎,人若不知躲避,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多会发生突发性脘腹剧痛、发热、口渴、全身酸痛、皮肤变黄,甚至昏迷的“泥鳅痧”等。
2.饮食不调
瑶医认为,若饮食不节制,或过食生冷,或食入不清洁食物,都会使人生病。瑶族中就有“人食五谷生百病”之说,这里“五谷”泛指食物。
3.意外伤害
瑶族人民多生活劳作在深山峻岭或茂密丛林之中,常会受到毒虫、猛兽、狂犬侵袭,或农具、武器及不慎摔跌等伤害而致皮破肉裂、骨折、大出血,或感染破伤风、狂犬病、中毒等,这些常是导致他们身体病残,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4.房事不节
瑶医认为,夫妻同房是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一件生活大事,也是维系夫妻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房事应该有节制,否则会引起疾病。如“月痨”,即因妇女产后恶露未尽而行房事所致的身体久不康复、面黄肌瘦、食欲不振的妇科疾患;男子****过度,则会导致不思饮食、骨干肉瘦的“色痨”等。
5.先天禀赋异常
瑶医中流传着“百人生百病”之说,意思是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人的身体素质有所差异,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
瑶医医药相兼的诊疗方法
在古代,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瑶医的流传是采用师徒相承的方法,依靠师傅口授,徒弟通过记忆、领会、随师学习及今后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来,因此常有师门的不同。但总的来说,疾病的诊断都是医生通过眼看、耳听、鼻嗅、口问、手摸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瑶医皆医药相兼,自采自用,不仅用药经验独出心裁,且药物的应用方法,应用形式也别具特色。
1.应用方法
瑶医用药的特点之一是:大多就地取材,药物多为鲜用,即采即用,不经炮制而直接用于病人。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素有“植物王国”之称,是天然药物产地,用鲜药可以就地取材,不需加工、贮藏,同时鲜药的有效成分未经破坏,因此疗效比干药好,瑶族群众家家户户都有在庭院植草药的习俗。
不过,对于一些有毒性的药物,他们也会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炮制,如半夏需按中药炮制方法去其毒性;治疗伤寒方中的副禾本科植物糁子,用时将其炒热,趁热倒在地面上,反复操作三遍,让其吸地气后,与生姜、甜酒共炒至热,才供煎服。
2.应用形式
瑶医用药,不拘一格,用药形式多种多样,如煎剂、内服膏剂、散剂、药汁丸剂、酒剂、鲜药捣汁内服、鲜药含服、搽剂、外敷剂、滴耳(眼)剂、烟熏剂、熏洗剂、沐浴剂、食疗剂、佩挂剂等应用形式。
3.用药原则
瑶医经过长期的实践,将药物分为四大类。消炎解毒、利水消肿的为凉药,如竹叶伸筋、铁马鞭、矮地茶、葫芦茶、铁菱角等;解除表证治疗疳积病的药物称为表药,如泽兰、甜酿草,六月黄花等;驱逐寒湿活血药为暖药,如满山香(岩鹰爪)、小叶柞死风、石龙藤等;治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和打胎的为打药,如竹叶老根(寮刁竹)。
此外,瑶医也非常重视饮食疗法,他们认为,饮食疗法经济实惠、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故常用谷、果、菜、鸡、鱼、肉、蛋等类食品,或配合少量药物治病。例如用大蒜头2~3瓣捣烂,加适量片糖冲甜酒,治疗上吐下泻;用柑橘榨汁加入蜂蜜治疗哮喘;荞麦、三七、鳝鱼煮食治肺痈吐脓血;胡椒、乌龟肉、猪肚共炖治虚寒胃痛,等等。
瑶医的特色药浴
瑶家到处可见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宽0.6米,长0.7米的大木桶,这便是用药水洗澡的“庞桶”,又称为“黄桶”。旧中国的过山瑶无论严冬酷暑,每人每晚都必须入“庞桶”内浸泡洗身,既洗涤身上沾染的炭灰泥迹,又通过温水浸泡解乏,使血脉流通,便于入睡,在冬天浸泡后,更能在料峭的山风中抗御寒冷。瑶医在这一良好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利用生产、生活中的自然资源,采集药物,经煎煮后用药液浸泡擦身的治疗方法,发展成了瑶医的特色“药浴”,此法可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
瑶族的药浴,不分男女老幼,一家人轮流洗,水脏了就换,冷了再加热。规矩是:先客后主,先小后大,先老后少。现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瑶民,也逐渐采用换药水的方式进行药浴。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祛风去淤,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沐浴,可免患皮肤病,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据说可免出麻疹。瑶族人民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采用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在瑶族就广泛流传一句民谣:“若要长生不老,天天洗个药水澡。”
瑶族药浴所用的草药来自瑶族人民居住的大瑶山,一般都自采自用,多采用鲜药,平常亦将采回的草药洗净晒干备用。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搭配使用,常无固定的配方,各种草药的分量,凭他们的习惯、经验而定。瑶族的浴用植物有上百种,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分述如下:
1.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除疲劳,强身健体之功效。如红牛膝、健骨风、钩藤、伸筋草、向日葵、瑶婆风、松筋藤、石姜、钻骨风、见风消、半枫荷、枫球子、香藤、鞋底风、华泽兰等。
2.治疗皮肤病的:具有祛风止痒、清热解毒、凉血止痒、清洁皮肤、解毒防疮的功效。如博落回、笔筒草、千里光、银花、甜条、红花银糖菜、扛板归、醉鱼草、见风消、香樟、风箱树、密拱、饿蚂蟥、喷白、小叶买麻藤、七月白、牛皮冻等。
3.用于产妇强身、健体的药用植物:如益母草、野艾、络石藤、血防藤、水蜡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