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7年中国、澳大利亚双边学术讨论会上,乌家培、张守一就系统地介绍过中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运用的经济模型,其中包括投入产出模型、经济计量模型、线性规划模型、系统动态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多目标决策模型、可计算全部均衡模型和高速增长模型。其中,投入产出模型不仅应用于企业和部门的经济管理,也被广泛应用到地区和国家两级的计划统计工作。经济计量模型在计划部门、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应用的比较多,例如全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在宏观管理中常常作为优化工具与投入产出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相结合使用。总体上,经济模型在中国国民经济管理中主要有四个方面作用:国民经济周期分析、中长期经济预测、宏观经济政策评价和地区或国家综合规划。
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以来,专门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周期的论文和专著出了很多。其中,毕大川、刘树成1991年主编的枟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枠一书,是国内较早集中使用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中国经济周期的著作。厉以宁也曾经用一个最简单的部门增长模型来说明经济周期波动的机制。
西方经济周期研究所运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很多。其中包括古典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凯恩斯收入决定模型、多宾的总量动态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有限期界交叠世代模型、罗默的无穷上限增长模型、线性周期模型、连续外生周期模型、内生经济周期模型、沃格特的线性增长周期模型、密度周期模型、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谱密度周期模型和混沌周期模型等。由伍海华编著的枟经济增长、波动与调整枠一书,对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和经济波动模型做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古典的、凯恩斯的、蒙代尔的收入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固定货币增长模型,经济周期模型中的外生理论、内生理论、密度周期理论、实际周期模型,卢卡斯与费尔普斯模型、随机交叠世代模型、博弈论与货币政策博弈等模型,堪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模型大全。其中外生冲击模型,主要介绍的是对于合理的参数值,周期的产生依赖于模型本身不能解释的刺激,则此周期模型就依赖冲击。虽然大部分模型也能产生稳定和发散振荡,但经济理论限定了其有效参数区域,因而它们仅能够围绕稳定平衡点做衰减振荡,为呈现持续的波动,这些模型通常需要有不断变化的外生作用力,它们使模型平衡趋势发生扰动。
建立宏观计量模型,进行经济周期的描述或预警,一直是我国数量经济研究人员的愿望。经济预测或者说是预警工作,不仅有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也有助于企业采取相应市场策略。同时,也是经济周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景气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和历史经验,对未来经济运行的繁荣和萧条提出预警告示。早在1985年,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数量经济所的研究人员,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人员就开始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和周期预测工作,并编辑和出版了许多论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和数量所的研究人员还编制了经济蓝皮书,至今已经15年了。
刘树成在枟经济研究枠1986年第2期发表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性初探”的文章,文中根据对中国1953年以来大体上平均每5年左右一个周期及其形成机制的认识,预测1986年和1991年左右将出现两次低谷。后来的事实是1986年是一次低谷,1989年—1990年是一次低谷。著者在1992年出版的枟中国:双重转换中的波动趋势枠一书中,根据我国经济工业数据和产出效率指标,预测1996年将是低谷期;在1996年出版的枟中国:“生长型”景气循环枠中预测1999年是又一次低谷期。这两次预测都比较准确。这种经验预测加上模型预测成为中国经济预测的通用手段。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表达了影响经济波动的诸种因素及各自的作用方式。例如胡鞍钢先生曾对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做过量化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沈利生先生,1995 年出版一部名为枟中国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研究枠的专著。书中,作者设立经济波动的多因素计量模型,经他测定,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内生产总值的周期长度为6.0年,比经验结论多了1年。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了9次经济波动周期。作者经过对多因素的详细测算,尤其是以基本预测为基础,分别模拟投资、贷款、利率、货币等四个内生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冲击,考察未来我国经济波动周期。1969年以后,中国经济周期在7年上下。上一轮周期低谷为 1989 年和 1990 年,下一轮周期低谷应为 1996 年和1997年间;上一轮周期高峰是1992年和1993年间,则下一轮周期峰顶应当在1999年和2000年间。沈利生这一预测与我们预测的结果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