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也存在着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其中中长期分析又分为对一般周期波动中长期因素的分析和对中长期波动本身的分析。
中长期周期理论认为,不同长短的周期是相互交叉或包容的。一个长周期会包含几个中长周期,一个中长周期又会包含几个短周期。在同一个时点或时期,不同周期交会叠加、相互影响。在长周期的低谷阶段,会出现短周期的高峰和短暂的繁荣;在长周期的高峰阶段也会出现短周期的低谷和短暂的衰退。长周期的萧条期会加深短周期的低谷,同样,长周期的繁荣期也会加强短周期的高峰。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看,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周期波动有明显影响。刘树成对此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考察研究,指出:“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着一定时期内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状态特征”,“在产业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以现代机器大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变动。”他考察了英、美两国工业化的历史,发现在工业化中期,以电力、钢铁、化学、石油、汽车等重化工业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时,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状态特征呈现强度波动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重化工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生产需求扩张过程长、规模大,乘数和加速数发挥作用的时间长,但形成的过剩也会比较严重。所以仅仅依靠市场调节,就会出现比较大的经济波动。
北京大学金融中心副主任孙祁祥在对杜辉博士发表的专著枟产业转型与断层危机枠评价中指出,危机是什么?经济周期研究者们多半着眼于短期指数的恶化。但是短期指数恶化的中长期背景是什么?产业进程中的矛盾累积后发生的危机与经常性的经济周期有什么不同?这些深层次问题,不是一般的周期理论能够说得清楚的事情。孙祁祥说:“杜辉博士的新著枟产业转型与断层危机枠,以一种战略家的气度,从产业转型的纵深,阐述了我国进入21世纪后,产业断层及断层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典型特征以及中长期应对措施,相对于众多的周期研究或危机研究来说,可谓独辟视角,别树一帜”。孙祁祥认为,该书作者的深度就在于将“产业断层危机”挖掘出来。该书提出:“这种‘断层危机’不同于一般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它不是表现为一般的生产过剩危机。……这个断层,将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转型中,结构剧烈失衡,增长速度放慢,市场秩序混乱,社会经济动荡”。这种产业断层危机发端于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中的不协调,一些传统产业走向衰落,一些新兴产业又没有很好地衔接上来,弥补不了夕阳产业的落差,因而造成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滑坡。该书作者还把产业替代的自然过程和产业替代提前发动加以区别,认为自然替代较为缓慢和稳定,不会发生剧烈动荡。而人为提前发动产业革命,势必会影响到产业升级的衔接过程,使产业接续出现断层,产业断层危机就不可避免。孙祁祥认为,该书作者这种概括和描述,极富有洞察力,既抓住了产业断层的根源,又指明了断层危机的特征,给人以启示。战略研究专家的长处是超人的预测能力。
枟产业转型与断层危机枠作者在1992年和1996年出版的另外两部周期研究的著作中,就成功地预测到1996年和1999年前后的经济滑坡和经济紧缩。该书又明确地提出,到2005年前后,中国可能会再次面对经济滑坡的局面。不过,此次经济滑坡将会同产业断层危机同期发生,可能会出现较为深度的增长型周期现象。孙祁祥认为,该书预测的准确度人们尽可以拭目以待,但是该书论断的价值更多地在于让我们洞悉了趋势分析的逻辑美感。
该书作者曾长期跟踪中国经济周期走势,不仅发现了我国6年左右一次的经济周期波动,也发现了一些影响我国经济成长产业循环的规律性,指出产业断层和断层危机正是我国今后经济成长可能面对的一种经济趋向。该书作者还在总结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产业断层危机的经验教训后,明确预期2005年前后将是中国产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工业的过剩、技术创新瓶颈、劳动力结构转移的技术障碍、进入资本扩张的风险、朱格拉周期的影响等因素,都将影响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稳健进程。这种基于内在规律、理论逻辑的预警,孙祁祥认为,不仅能警示世人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也能使人们体会到经济科学预测的严谨性。
经济学文献史中,记载着朱格拉周期说、库兹涅斯周期说以及熊彼特长周期理论。人们在周期研究中,注意到在长达50年的长中期趋势线上的中周期和短周期形态。该书作者显然敏感地把握着在长周期趋势线上的局部周期动荡的特点,将这种产业断层危机看成经济长波的一种趋势,将几年一度的中周期看成是产业转型长波中的一个间歇。认为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长期衰退,还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一种产业转型长波与不同国家中周期的汇合。孙祁祥指出,这种中外对比,视野开阔,历史感也是该书的一种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