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周期研究的历史上,发表的论著数以万计,但是有一个刊物不能不提,这就是第一个刊登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文章的枟经济研究枠。
自枟经济研究枠1985年第3期刊发乌家培和刘树成的文章以后,在经济学术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全国各类经济类报刊先后刊发了数以千计的有关经济周期波动的文章,公开出版的论著不下百部,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的有关研究,壮大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队伍。纵观20年来各种出版物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枟经济研究枠所刊发的相关论文,始终引导着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方向,堪称各种论著的精品,集中体现了我们这支经济周期研究队伍的思想精髓。
作为国内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一面旗帜,枟经济研究枠所刊发的论文,不仅在“说明性”研究、“应对性”研究和“能动性”研究各个阶段引导着国内学术界相关研究方向,对不同时期所研究的内容、重点、方法也起着导向作用。例如,1986年枟经济研究枠中经济周期研究最初就是从刘树成讨论投资周期开始的,随后发表的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文章最多;1987年卢建使用线性回归方法测定投资与总产值的相关关系来分析周期波动的成因,由此拉开了应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经济周期的帷幕;1988年枟经济研究枠刊发马建堂的关于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的论述,1989年以后国内学术界开始集中讨论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相关关系的问题;1987、1988年刘树成、卢建、马建堂等人在文章中提出改革时机要与周期不同阶段相配合,一时间也引起国内媒体的相关大讨论。
作为旗帜,在枟经济研究枠的重要作者、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刘树成等人的策划推动下,于1988年4月和1988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和技术经济研究所和吉林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两次“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对于推动全国性经济周期研究和整合研究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 5月 21、22 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批准文号04
ZD009)”课题组和枟经济研究枠编辑部发起,又一次组织了全国性的“经济周期研讨会”,此次会议,可以看作是枟经济研究枠复刊20多年来开展中国经济周期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提升。
作为旗帜,枟经济研究枠本着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周期学说的精神,引导着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大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的词典里,找不到社会主义经济会存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字样。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却为我们指明了经济规律和尊重实践的精神。复旦大学石磊(1993年11月)对马克思阐述的经济周期规律论述作了归纳,他认为现代经济周期性波动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以大机器生产的产业为主导,一个是商品货币经济充分发展。而到今天为止,我们经济周期的立论谁也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
作为精品,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在许多作者以自己在枟经济研究枠发表论文的观点为基础,形成了专著。例如,刘树成在1986两篇论文的基础上,于1989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关经济周期的专著枟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枠;而刘树成1996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枠一书中的精华部分被刊发在枟经济研究枠1996年第11期。在刘树成2000年出版的枟繁荣与稳定—中国经济波动研究枠一书中收录的35篇文章中有9篇来自发表在枟经济研究枠上的论文。卢建的文章形成专著枟中国经济周期实证研究枠。
作为精品,枟经济研究枠还旨在通过引进数量经济学方法,推动经济周期研究的精密化和科学化。枟经济研究枠所发表的这40多篇文章中,大多数文章都采用了线性回归方程、方差分析、动态仿真模型等方法,取得实证性数据,为规范性的周期性质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这些模型的设计和艰苦测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实际推动了国内经济周期研究的精细化。纵观20多年来枟经济研究枠倡导的这种数量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研究风格,不仅有助于经济周期研究的深化,也使得周期研究显得更具美感。
作为精品,枟经济研究枠也开展了研究方法的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程小农、宋进攻认为经济波动理论可能是产生于具体的、大量的波动机理分析之后,而在归纳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框架及其模型又需要回到实证分析中加以检验。这样,研究工作就会处于这样一个周期中:方法研究→波动描述→波动解释→理论构造→规律监测→修改方法———修正对波动的解释及其分析理论……经济周期的研究需要周而复始、逐步升华的研究周期,经济波动理论的生长点就存在于这样的研究周期中。
作为思想库,枟经济研究枠所刊发的有关论述有一个特点,其中不少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1987年第7期枟经济研究枠刊登的署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的文章“改革中的宏观经济:国民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就是该研究所众多宏观理论研究的专家的共同智慧的结晶。其中参加报告研究的有宋国青、程小农、姜斯栋、张维迎、梁天征、黄永山、梁衡、夏风雷、栗树和等;参加报告全文或部分讨论的有王小强、张少杰、刁新申等人。政策理论研究界的人都很熟悉,这些研究人员都是当时乃至今天宏观政策研究炙手可热的研究精英。其中,宋国青、程小农、张维迎、梁天征、栗树和等人先后自己独立发表过有关经济周期波动的论文和专著,也是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队伍中的重要贡献者。
作为思想库,枟经济研究枠还积极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刊发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也有力地推动了周期研究的深入。枟经济研究枠还有目的地引进和借鉴了一些国外学术成果。张守一(1995年4月)将西方经济周期学说概括为两类:一是按照学派划分,分为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创新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合理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等学派;二是按照经济因素划分,可分为(1)纯货币因素。货币投资过度、非货币投资过度、需求加速。(2)成本变动。横向失调、负债过度。(3)消费不足。(4)心理因素。(5)农业收成。(6)乘数与加速相结合的理论等。马建堂(1988年6月)还介绍了结构周期学派的学者和著作。这些理论的介绍对我们研究中国经济周期起到了重要的启智作用。
经济周期波动是无穷尽的,我们的研究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衷心期望枟经济研究枠在引导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中继续有所作为。
在一个均衡增长路径上简单地叠加你心爱的商业循环模型是行不通的。对于很小的偏离,较多地为次要的稍带自相关“误差”性质,那种方法可能行。但是如果人们看到例如1979年以来大欧洲经济的历史所提示的大量超过季度的与均衡增长的偏离,不可能相信均衡增长自身未受短期到中期经验的影响。特别是资本形成的数额和方向必然受商业循环影响,不论通过新设备的总投资或通过老设备的加速报废。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罗伯特·索罗
平衡与失衡,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永恒话题。
从哲学意义上讲,平衡是事物矛盾和相关因素的发展协调性,不平衡是指事物内在动因和发展动因的失序。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或失衡是绝对的。经济学中的平衡是指经济要素、经济结构之间保持合理比例关系,失衡是指这些比例关系的失调。而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失衡的一种表现。
经济波动作为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路径的一种状态,本身就是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运动过程。西方经济增长主流思想和模型,哈罗德唱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所描述的均衡增长率,本身就暗含着非均衡的状态。哈罗德均衡增长率,被称之为合意(或译为满意的、有保证的)增长率(Warranted rate of growth),它意味着投资增量与储蓄增长率相适应。然而,哈罗德也看到,如果所有的决策的总量竟然使实际增长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那将是一个奇迹,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某些偏差。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非均衡增长也是必然的。西方经济学描述经济波动或经济周期,恰恰是建筑在经济失衡或非均衡基础上的。
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转入市场经济时期,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所不同的是,人们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总量和经济运行矛盾不突出的情况下,所能够讨论的只能从平衡与失衡开始。
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稳定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发展速度与比例平衡之间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