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班级里,学习成绩、文体比赛、劳动竞赛,甚至课余爱好,都会使同学之间产生竞争。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最普通也最“残酷”的还是学习成绩上的竞争,也就是在考试分数上比高下。本来如果把竞争发挥好了,的确是一件很有益的事,但有些同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使用的却是消极竞争的策略。比如,有的同学为了麻痹自己的竞争对手,就在班里故意不学习,装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但是回家后却加班加点“开夜车”;有的同学把学习上的竞争泛化到与同学的一般交往上,不仅在心理上嫉妒对方,而且还会表现出轻视对方的各种言行,甚至有时会在背后诋毁别人。这种消极竞争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心胸狭窄、不会学习的表现,是我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它不仅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友谊,而且也无法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另外它还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积极的竞争应是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它能够实现自己和同学成绩的共同提高,而不是自己上去了,却把同学踩下来。因此,会学习的同学必须彻底抛弃这种狭隘的消极竞争,学会积极竞争。
王玉玲同学,2001年高考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名,她就认为,自己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县城里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这些竞争对手不时地鞭策我、激励我,使我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失败面前不沉沦。”
的确如此,在积极的竞争中,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决,争取胜利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当你和某一个同学成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时,你的学习目标就会非常明确,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作业的质量,每一次考试的成绩等,你们都会比一比,从而使你每天的学习目标都很明确,不敢使自己有任何松懈,潜能因此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同学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才能既收到竞争的良好效果,又避免竞争可能带来的心理伤害呢?
教育专家们告诉我们:对待同学之间的竞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回避竞争,也不盲目竞争——竞争的目的不是压低别的同学,而是提高你自己,它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借助竞争激发潜力
在竞争的条件下,人们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更为强烈,对于竞争活动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加坚定,争取优胜的信念也更加强烈。我们要从主观上认识到这些,树立起一种积极的心态,为了取得竞赛的优势,全力以赴,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与创造性。
2.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目标
竞争的目标应该是有层次性的多样化的,如果只盯住顶尖的位置,或者只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与人争锋,势必经常遭受挫折和失败,易使人产生挫折感、失败感与自卑感。所以,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会唾手可得,需要我们付出努力,但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3.学会与自己竞争
从前的你和现在的你肯定不一样,你的将来也不会和现在一样。因此要学会对自己做纵向比较,看自己哪些方面进步了,还能取得什么进步,这也是一种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有助于你正确看待同学之间的竞争。
4.抱着合作的态度参与竞争
这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不仅获得了竞争的动力,而且避免了对同学采取嫉妒、贬低和仇视的态度,有助于维护同学间的友爱关系及集体精神。
5.适时的心理调整
当竞争过频或过强,就容易产生紧张、忧虑、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竞争目标、改变竞争对手、转移竞争取向等措施,及时地加以调整,以消除过分紧张的心理压力。
其实,合作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竞争双方的学习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具体到自己的学习中,一方面是努力超过对方,另一方面也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你有问题可以诚心地问他,他有问题来问你的时候,你也应该认真给予帮助,如果两人都不能解决,可以在一块儿共同研讨。
尽管如此,真正的竞争还是自己与自己的竞争,超越昨天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竞争取胜。
总之,我们要正确对待同学之间的竞争,既要保持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斗志,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让竞争朝着积极、良性的方向发展,并以此来激励和促进我们的学习。
竞争与友谊是并行不悖的,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在与同学的竞争中,我们应向竞争对手伸出友谊之手;同学向我们借笔记或请教于我们时,应给予热情帮助。从而做到彼此激励,相互竞争,共同攀登,形成一个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围,实现学习的共同进步。
与父母沟通就是在增长自己的智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逐渐加大,你是否感到烦恼越来越多,而最让你感到烦恼的是与父母的相处。有些同学就有同感,她说:“我外出,父母要管;我交友,父母要干涉。‘你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排第几位?’‘你在全年级排名是多少?’简直成了父母的例行问话了。而这恰恰是我最厌烦的问题。在家里,我常常保持沉默,有时候也想与父母好好沟通沟通,可总是话不投机。尤其是与爱唠叨的母亲谈话往往是以吵架收场,我想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但我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
确实,子女与父母两代人之间由于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判断和处理也会不同,当父母还没有习惯让你按你自己的观念和方式处理问题时,摩擦就发生了。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是渐渐形成的,中小学生朋友,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朋友,在希望自己独立的早期,常会做出一些其实并不准确的判断,父母希望你不要太幼稚,或用老的方去来管教你,强迫你“听话”,矛盾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面对相处中出现的矛盾,抗议与罢工绝非上策,化解任何矛盾的最佳办法是沟通,只要心平气和地坦诚交谈,大家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全面地交换意见,彼此说明原因,综合各方意见,一般情况下矛盾都能轻易化解。
沟通是打开心灵的钥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民主,是否能开诚布公,平等交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选择、决定的机会;孩子是否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爱心,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学的成功与这一点都有很大的关系。
2002年河北理科特优生赵旭丹同学就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自己的学习和做人都起到了莫大的影响。她说:“我父母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学习上的,更重要的是在做人上。上高中以后时间确实很紧,交流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但必要的事情还是要和父母交流,因为父母毕竟这么多年的阅历。我有的时候晚上九点多钟到家,有什么事情就同父母谈,一直谈到十一二点。但是路是要自己走的,可以向父母咨询一下,但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我父亲做人很正直,有原则性。我母亲非常勤劳,任劳任怨,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都很出色,这给我很大的熏陶。我父母对我的教育是比较民主宽松的,但也绝不溺爱。他们都有一个原则,就是我应当做什么事,不应当做什么事先跟我讲清楚,一旦我犯了错,就是明知故犯,就肯定要挨罚,但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一般会教育我,是一种道理上的教育,这时是比较民主的。我最感谢父母在人格上给我的教育,因为有的时候怎么做学问,学知识,能学到什么程度,不一定是自己能够决定的,还要有机遇。但是做人方面就不同了,就要看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我想这一点会影响我终生,不管我将来能做到什么程度,我都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我们平时无论是生活上的、学习上、人生发展上有什么问题,都应多和父母谈一谈,毕竟他们是过来人,有着我们难以比拟的人生阅历,他们的一些建议或意见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父母对你的教育方式,你感到难以接受,那么就开诚布公地谈出来,和他们好好交流沟通。只要你的方式是积极的,相信父母会理解的,说不定他们还会为你的这些举动和言行而感到惊讶、欣慰呢!
父母的经验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不要忽视我们的父母。“阅读”父母,不在于他们知识的多少,只在于他们的人生态度。父母这一代,在走过自己的童年之路、少年之路、青年之路后,已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生活已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父母对我们的种种告诫和提示,更多的不是出自书本,而通常是来自他们真实的生活。常听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话是土了些,却十分准确。寻求父母的支持与帮助,重要的是汲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这是我们少走弯路最可靠的保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