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才会使我们真正得到乐趣。波兰著名钢琴家阿瑟·鲁宾斯坦,他3岁时学琴,4岁登台演奏,直到95岁他未曾间断过对艺术的追求。因为他深知学无止境,艺术无止境,不间断的创作会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也增加其本身的魅力。
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说:“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谦虚,所以空心的禾穗总是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们的母亲。”
到了越高境界,越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把握你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来弥补这些不足,趁着还小要多多学习。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巅峰之上,还可以再创巅峰。
只有自己不敢面对的时候,难题才会出现
英国作家萧伯纳曾说:“信心使一个人得以征服他相信可以征服的东西。”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苎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字题。
前两道题他在两个小时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第三道题竟然毫X进展。这位青年绞尽脑汁,但他发现,自己学过的所有数学知识似乎对解开这道题都没有任何帮助。
不难反而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一边思索一边在纸上画着,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
9窗口露出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青年有些内疚和自责。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的第:道题,我竟然做了整整一个通宵,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
导师接过学生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声年说:“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吗?”
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导师,回答道:“是我做的。但是,我花/整整一个通宵。”
导师请他坐下,取出圆规和直尺,在书桌上铺开纸,让他当旨自己的面再做出一个正17边形。
青年很快做出了一个正17边形。导师激动地对他说:“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原来,导师也一直想解开这道难题。那天,他是因为失误才将写有这道题目的纸条交给了学生。
每当这位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书它解出来。”
这位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一些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好,也许是因为我们把它们想僳得太难了,以至于不敢面对。因为在面对更多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困难本身,而是输给了自身对困难6<;畏惧。
当高斯不知道这是一道两千多年的数学悬案,仅仅把它圭作一般的数学难题时,只用了一个晚上就解出了它。高斯的辟是天才,但如果当时老师告诉他那是一道连阿基米德和牛@d没有解开的难题,结果能就是另一番情景。事实上,任何都如高斯一样,因此,在做事前不妨先认为它并不难,相信自己,才能做得更好。
上进心与成就成正比
生活中,有的孩子整天上课情绪不好,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也无所谓,看到别人优异的成绩也不在意,就只知道玩。这是没有上进心的表现,一个人没有什么都不能没有上进心,有了上进心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所以上进心是影响人一生的先决条件,有了上进心你就会变得很富有。
法国一位贫困的青年,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跃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在医院去世。他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他的一份遗嘱。在这份遗嘱里,他说:“我曾经是一位富人,在以一个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门槛之前,我把自己成为富人的秘诀设成了一个问题,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成为富人的秘诀,谁就能得到我的祝贺,我留在银行私人保险箱内的100万法郎,将作为解开贫穷之谜的人的奖金,也是我在天堂给予他的欢呼与掌声。”
遗嘱刊出之后,有数万个人寄来了自己的答案。这些答案五花八门、
应有尽有。绝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当然是金钱了,有了钱,就不是穷人了。另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最缺少的是机会。又有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技能。还有的人说,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是漂亮,是名牌衣服,是总统的职位等。
后来,公开了他致富的秘诀,他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在所有答案中,有一位年仅9岁的女孩猜对了。在接受100万法郎的颁奖之时,她说:“当姐姐每次把她11岁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于是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谜底揭开之后,震动极大。一些新贵、富翁在谈到此话题时,均承认:“野心是永恒的‘治穷’特效药,是所有奇迹的出发点。穷人之所以穷,大多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无可救药的弱点,就是缺少致富的野心,也就是缺少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进取心。”
少年得志所产生的骄傲自满,对许多人来说就像鸦片,会麻醉和麻痹他们的心灵,而只有不满足和恒久的进取心才能消除这种情绪,一个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成就的;不安于现状、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人,才会成为胜利者。
永远都要坐前排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激发我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对她说:“孩子,永远都要坐前排。”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的思想”。
玛格丽特在学校永远是最勤恳的学生,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她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顺利地升入当时像她那样出身的学生绝少奢望进入的文法中学。
在玛格丽特满17岁的时候,她开始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政。然而,那个时候,进入英国政坛,要有一定的党派背景。她本身出身保守党派氛围的家庭,但想从政,还必须有正式的保守党关系,而当时的牛津大学,就是保守党员最大俱乐部的所在地。由于她从小受化学老师影响很大,同时又想到,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女孩子几乎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少得多,如果选择其他的某个文科专业,那竞争就会很激烈。
于是,一天,她终于勇敢地走进校长吉利斯小姐的办公室说:“校长,我想现在就去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
女校长难以置信,说:“什么?你是不是欠缺考虑?你现在连一节课的拉丁语都没学过,怎么去考牛津?”
“拉丁语我可以学习掌握!”
“你才17岁,而且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毕业后再考虑这件事。”
“我可以申请跳级!”
“绝对不可能,而且,我也不会同意。”
“你在阻挠我的理想!”玛格丽特头也不回地冲出校长办公室。